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常""现常""本有""始有"是地论学派佛性论的重要观念。本文深入剖析《金刚仙论》,指出"当常""现常"是修道解脱论意义上佛性的隐显,凡夫为"当见"佛性,初地菩萨以上为"现见"佛性。同时,《金刚仙论》依"本有"和"始有"区分法身与报身、应身,"本有"是体,"始有"是用,体用之间是含藏关系。因此,依时间序列而言,凡夫的"当常"佛性为"本有",初地菩萨以上的"现常"佛性为"始有",这与后代学者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法经济学范式理论研究——兼评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科学范式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在区分法经济学范式、法经济学学派和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三个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相对系统的法经济学范式理论体系,并提出建立一种综合的、动态的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合作学习是当今英语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它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社会互赖论、二语习得等理论基础,常运用的有拼图法、小组调查法、共同学习法、同伴辅导法、小组成就区分法等等。针对英语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富有创意且实效显著。针对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合作学习模式的指导下,开展“指导式的阅读”进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内融合小组成就区分法、小组游戏竞赛法掌握知识,调动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进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全新教学模式。本文将合作学习下的小组成就区分法、共同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应用到高职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考核,分析结果后得出以下结论:合作学习能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一定的与人合作沟通技能,对提高英语人才质量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义成份分析法是结构语言学提出的一种语义分析方法,它认为,一个单词的意义是由更小的意义要素组成的.相对于指称论,成份分析法是语言学史上的进步.但成份分析法克服不了与生俱来的缺点,其采用的二元否定区分法不能有效解决纷繁复杂的意义世界问题,所谓的语义成份只不过是理论建构的产物,且忽视外部世界而得到的元语言系统不能有效地解释语言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各大文明都有过愚昧、野蛮时期,但唯有西方发展出了更高级的形态。以此为基本背景,基于竞争视角,并运用程度区分法与相对价值法,可以发现:儒家虽然在中国古代发挥过巨大正面作用,但在涵盖社会生活的五个基本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现代文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毫无价值,它可作为道德儒学和心灵儒学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有法律存在供给不足、目标缺失、协调性差的缺陷,“共同富裕促进法”的制定具有必要性。基于立法积累、立法时机、立法参与以及立法意愿方面的分析,“共同富裕促进法”的制定具有可行性。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具有的收益分配权均衡性特征及现有生产要素分布不均的差异性特征,应凭依经济法治理论指导“共同富裕促进法”的制定。“共同富裕促进法”作为促进型经济法,本质上更接近于法典化的经济法总则,在立法体例的选择上应采用“目标-手段”的整合式立法模式,而非单个问题解决型的综合式立法模式。财政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工资与收入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是主要的促进手段。作为核心手段,促进共同富裕的税收法律制度应依税法规范的二元区分法进行立法并完善,从而切实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法”的统筹、引领与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斯宾诺莎建构的以"理性神学"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形态结构展现为"神"—"自由"—"人的心灵",它是以"知神"和"爱神"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幸福"和"至善"为归宿点。斯宾诺莎断定"神"是唯一"实体",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将"人的心灵"作为"神"的"属性"的"样式"置放在因果必然性秩序之中。其最终目的是让"人的心灵"从为"被动情感"所奴役的"自然形态"和为理性所指导的"主动情感"的"理智形态"过渡到"神人合一"的以"自由"、"幸福"和"至善"为标志的"伦理—宗教"形态。  相似文献   

10.
"虚拟"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要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领会其所表达的时间性的内涵,即"现实"和"虚拟"的"共时"的"双重化"的运动."双重化"包括"重复"和"差异"的维度:"重复"强调"虚拟"作为"现实"的"意义"增殖的维度,而"差异"则强调二者之间不可缩减的"间距".数码技术的"罪行"正是用"实时"取代了"共时",用"同一"扼杀了"差异".  相似文献   

11.
"卖"的含义是以东西换钱,与"买"相对.经引申,"卖"又有发卖、卖弄、背叛、欺骗等义项.古代汉语中表示"出售"这一意义的词还有"贾"、 "酤"、"沽"、"市"、 "贩"、 "售"、 "资"、"鬻"、 "粜"等.  相似文献   

12.
杨瑛 《人力资源管理》2011,(11):111-112
本文主要探讨在制定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必须处理好"量"与"效"的关系、"才"与"德"的关系、"冷"与"热"的关系、"粗"与"细"的关系,确保"量"、"效"、"才"、"德"四方面的考核指标适度、合理,是制定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无为而治"不是道家之"专利",而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想。"圣人气象"是指圣人所具有的"仁"、"和"、"乐"以及"与天地同"之境界。由此境界推出儒家以"为政以德"、"任官得人"、"行其所无事"等"无为而治"之自然方式建构和谐社会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15.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大"和"小"都具有修饰动词的能力,但是动词的各小类与"大"和"小"的搭配情况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很多动词能够受"大"修饰,但是不能受"小"修饰,即使有些动词能够既受"大"修饰,也受"小"修饰,也具有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对称.这种现象主要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及"大"和"小"意义的宽窄有关,"大"具有很多"小"所不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入手,来考察"已经"和"曾经"与"了"的共现情况、修饰数量成分的情况、与副词"还"的共现情况,以其能明确"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并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袂"和"袖"在"衣袖"这个义位上,形成同义关系.东汉时期,口语中"袖"已开始了替换"袂"的进程,魏晋两朝更替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口语中完成了"袖"对"袂"的替换.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自我认同",在先秦是藉"士"说来表达的。孔孟都以"固穷而守义"来揭示"士"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士"欲保持与体现其本质,当志于道,以践"仁"为己任;但孟子的"士"说,在对"士"之自我认同之主体意识、"士"之身份特征与社会地位、"士"之存在价值以及"士"之使命等的论述上,都可谓丰富与超越了孔子"士"说,成为原始儒家"自我认同"说的代表性学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世俗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庸俗化"趋势.大学的"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冲突源自大学逐渐脱离教会控制、出现世俗教育内容和形式之时,主要表现为对大学价值理想的不同认识.大学的发展应由"纯学术化"向"世俗"的"学术化"转变,从而实现"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协调,而不是由"学术化"向"庸俗化"的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