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词导向型旅游规划是以诗词中描述的诗画风光为基础、导向和核心的新型旅游规划。独乐园的旅游规划是典型的诗词导向型旅游规划。司马光在与当政者政见不同、难以施展抱负的情况下,退居洛阳在伊河南岸造独乐园。独乐园的诗画风光主要来源于司马光的《独乐园记》和七景诗。据此重新构思规划早已不复存在的独乐园,其形象可定位为"独乐乐,与民同乐",其功能分区为司马光文化区、"中国名园名村"、佛教文化区、伊河泛舟区,其景点建设包括独乐园七景、独乐园水景、司马温公祠、司马街村寨、乡村文化一条街。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美学雅俗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雅正"诗学精神与"风雅"审美规范体现着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涉及到艺术生命精神的核心问题,只有遵循"雅者正也"传统审美规范,才能使诗文创作跃动着永不衰竭的活力,从而取得诗文创作的成功,凡是背弃和违背"雅者正也"的传统审美规范,诗文创作就会衰颓,就会丧失其所应该具有的充沛活力而陷入泥沼,萎靡颓废的东西就会泛滥.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史学家。对于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没有人怀疑与否定。但是,一说到政治思想方面,历来论定他是“守旧派”、“顽固派”。其原因,大都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从具体分析司马光一生的政治思想出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光究竟是否守旧与顽固。假如读者能从中看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原因,笔者将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4.
神宗去世以后,北宋政治进入"司马光时代"。在短暂的一年多时间里,新旧党政治势力的消长和政局演变的趋势都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虽然在政策主张上当时政坛存在着一些相近的看法,但从人事上讲新党旧党和解的可能性并不大。吕公著和司马光的两份名单的出台意味着旧党全面夺权斗争的正式开端,他们举荐的台谏官在支持司马光、驱逐新党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光在很短时间里就基本实现了废除新法、驱逐新党的政治目标,这得益于时代环境和高氏的有力支持,也和他的政治手腕、政治魄力密不可分。司马光是某些政策上的少数派,但在人望上是绝对的多数派。司马光始终保持着斗争姿态,没有提出和解的政治主张。新党被逐之后,旧党内部温和路线和激进路线的分歧凸显,司马光所代表的激进路线是元祐政坛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通过司马光对晋初服丧期限的二次争论的评论的内容分析,揭示其政治思想上的保守性.并根据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书中的全部评论的观察,其关于历史事件评论的选择有严重倾向性,特别是普通百姓、妇女遭受残杀、迫害,均不予置评,揭示其史观的双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有众多的人物,要把每个历史人物的诞生地点都弄清楚,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然而有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诞生地却必须弄清楚。司马光(1O19—1086)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无论编撰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史学史或有关地方史、志,都是必须列出的重要人物。如果我们对他的诞生地不甚了了,将会影响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全面正确了解。本此宗旨,我们拟对司马光诞生地作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7.
基于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特殊的政治环境,在吸收儒家"中庸"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光开创性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社会控制思想.其社会控制思想主要包括王霸同道、忠君抑君、隆礼重法三个方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作为史学巨匠,其成就是举世公认的。然而,司马光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在北宋中期的那场大变革——熙丰变法中,他是以反对派领袖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因此人们常常把他匡定为拉历史车轮倒退的反面人物,这未免是一种失之公允的论断。本文并不准备全而地评价司马光,只想对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进程及司马光  相似文献   

9.
亚群 《老友》2015,(2):57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是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他给这种抠门儿饭局取了个名字,叫  相似文献   

10.
据说汉朝董仲舒年青的时候,死啃孔老二的复辟经《春秋》,竟连自己家里的园子三年也不去看一眼。这个“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一直为后世儒生传为佳话。北宋的大官僚地主顽固派头子司马光,就写了一首诗称颂它,名曰《读书堂》: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司马光在这里对董仲舒着实吹捧了一番,说董仲舒关在家里面壁穷经,用孔孟“圣言”塞饱了肚子,结果“发策登汉庭”,就使得百家消匿,儒术独尊,占据了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研究司马光的论著愈来愈多,对司马光的评价也愈来愈接近实际,过去所强加给司马光的莫须有罪名,如“复辟派”、“顽固派”、“投降派”等等,也逐渐从学术观点上得到澄清,予以否定,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史学界的贯彻,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在司马光与封建社会的改革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有的同志从史实出发,认为,司马光并不反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改革,而是只反对王安石倡导的那些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庸与妥协是政治家必备的品质,以恻隐之心臧否是非,将高致与雅量统一起来,才可能完成政治与人格价值的自然结合。司马光及其元祐集团是不具备这种品质的。这种人格根基的错失,虽然使他们赢得了文化语境中的"人的尊严",可惜他们没有也不愿意解决事关民众生计的土地问题,只能停留在士大夫阶层并结成群体来与王安石政治集团争是非。任何的尊严,只有当它处在社会价值的境域之中时,才可能共享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屈原作品中的"发愤抒情"模式,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既是其完成抒情主体精神建构的方式,也是其实现人生悲剧艺术化的手段.借助它,屈骚完成了从神话、巫歌形态向精神探索和心灵呈现的生命诗学的转变.正由于此,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创作原则而趋向于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特质,在整个古代文学史的流程中,它规范着古代诗文与现实及作家心灵之间的关系状态,成为一种原型范式.  相似文献   

14.
宋神宗朝洛阳士人群以司马光等人的圣人意识为代表的道统观念,有与王安石新党集团道统观念以及三不足、理财求利等政治方针相抗衡的意图。“中和”是儒家圣贤之道的基本思想之一,司马光认为它是万事万物得以正常运转和维持平衡的根本法则,可以成为“道”的代名词。“中”是内在规律,“和”是“中”的外在和谐状态。只有明白并严格按照“中和”原则行事,才能够遵道而达道。司马光一方面大力宣扬并践行中和思想,另一方面却深陷失和的政治焦虑之中无力挣脱。他的中和思想,看似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的反映,其实是一种概念化和排他性极强的刚猛之道,以极端的进取心驱动着成圣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潜虚》是司马光的未完之作,系一部篇幅较短的象数类作品。本文首先对《潜虚》文本进行了甄别,认为今本《潜虚》虽由后人补完,但其结构是司马光本人确立的。其次,本文跳出道学谱系,重点研究了《潜虚》的理论与现实语境。《潜虚》以象数的形式回应了北宋中期普遍的理论问题:如何统合天人。其答案,即天人法则的一致性,则构成为唐宋思想转型中的重要环节。《潜虚·体图》不仅仅是司马光等级名分论、君主核心论的简单呈现,更是以"政体"说回答了他晚年所面临的最大政治困境——王安石变法。《潜虚》针对的是当时最为迫切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宋代思想史与政治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司马光,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不但生前屡遭排挤打击,而且身后被打入“奸党”,几乎被掘墓毁尸。近年来,司马光的名誉和历史地位,逐渐得到恢复,关于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学界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从学术讨论的角度出发,评述司马光与青苗法的各个方面。对一些笔者不能苟同的观点,亦当直言不讳地提出商榷。1 司马光与王安石是同时代人。无论从年龄,身世、社会经历,还是从思想道德、立场观点来看,他俩大体相同,或者说仅仅是大同中存小异。所以宋代人大多认为“金陵(王安石)亦非常人,其操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的文化人格主要包括疑古疑经的怀疑精神,反对浮华的求实文风,致力于文化普及进而实现社会教化的文化使命感等内容.从它的形成看家世遗传、后天教育、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他自身努力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司马光的文化人格不仅是其个体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更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文化行为上追求的典范和楷模.  相似文献   

18.
人才思想是司马光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治通鉴》的"臣光曰"及其它一系列论著中有着较充分的体现。司马光认为在封建的守成和进取阶段,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强调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要求为人上者要诚心致才,礼贤下士,并且要依靠众人举才;主张用人应不徇私情、用人应不拘门第、用人勿疑;主张从实际工作中去考核人才。但司马光的人才思想也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论司马光     
“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北宋司马光这个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加以随意歪曲和污蔑,给他扣上“复辟”派、“投降派”、“卖国贼”等等罪名,说他奉行了一条“妥协投降路线”、“大搞复辟倒退”等等.显系信口雌黄,别有用心.多年来,史学界的一些同志对司马光的评价,与“四人帮”的这些谬论虽有根本的不同,但在评价司马光的功过是非时,也往往缺乏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态度.或斥之为“顽固派首领”;或骂其为“反动儒生头目”;或称其思想体系为“保守主义”等等.总之,一概否定,毫无所取,成为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种倾向.有的同志对司马光编集《资治通鉴》的巨大功绩表示肯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修撰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几乎同时同地 ,信仰、知识、思想上的相互认同 ,构成了这两项文化成果上的内在联系 ;司马光的史学活动 ,不但是理学思潮的源流之一 ,更重要的是 ,他的史学活动和史学思想也深刻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理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