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学术界论述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内在关系以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形成问题时,常常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把目的论判断力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衍生物”,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看作由审美判断力提供的。这是一种未经历史分析的独断。通过康德美学先验转向的历史分析,可以说明康德是如何通过目的论的研究为审美判断力寻找到了先验的原理———目的性原理,从而澄清学术界对于康德美学中目的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主要文本,考察了判断力的三个部分——规定性的判断力、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目的论判断力在判断力中的位置。据此,作者认为目的论判断力作为规定性判断力的补充是反思判断力的一般性的运用,审美判断力是作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基底而被包含在其中的。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判断力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不可分割为这一主旨服务。而康德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析则体现了他对道德律令以及人作为最终目的的重视。在美的艺术中,康德力图将天才与鉴赏,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鉴赏判断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在《判断力批判》中“纯粹审关判断的演绎”不能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演绎那样以先验演绎为中心而完全排斥经验性的演绎,必须以先验演绎为主,同时结合经验性的演绎来完成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这就是康德在对待“经验性的演绎”方法上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断然否定”到《判断力批判》中的“温和接纳”。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学中,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及其有效性不需要自然目的论的预设,在推理某些具体 义务时,自然目的论起到了假设的作用,这种假设在 《判断力批判》中得到了详细的探讨;自然目 的论在至善论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自然的目的以道德目的论为基础,道德目的论的依据是实践理 性。由此,康德之道义论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及其结果至善,从而彰显人在宇宙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就开始构思好的“批判哲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康德限制知识,为信仰留有余地,实际上意味着为“目的论”留下了余地.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属于自然,就“自然合目的性”来看,可以说人是一个“目的王国”的成员,是一个“追求幸福者”.然而,人还是“有理性者”,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王国”的成员,而且是“道德王国”的成员,不仅仅是“幸福追求者”,而且更是一个“自由追求者”.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由者,以至善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在“目的论”意义上说,“道德一自由”的王国是一个单纯的“目的王国”,它无需靠外在手段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合前两个批判之间的裂缝,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判断力之所以能够作为这个中介,关键在于它的一个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正是通过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够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由低到高不断进展的目的系统,因而使得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合前两个批判之间的裂缝,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完成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康德通过判断力来解决这两者的沟通问题。在他看来,若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建立联系,必须以实践理性为主导,用实践理性的自由影响理论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经验领域。但是,若要沟通彼此,尚缺一个中介。而反思的判断力是可以担当此任的。反思的判断力之所以能够作为联结彼此的中介,关键在于它的一个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正是因为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够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由低到高不断进展的目的系统,因而使得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合前两个批判之间的裂缝,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完成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康德通过判断力来解决这两者的沟通问题。在他看来,若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建立联系,必须以实践理性为主导,用实践理性的自由来影响理论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经验领域。但是,若要沟通彼此,尚缺一个中介。而反思的判断力是可以担当此任的。反思的判断力之所以能够作为联结彼此的中介,关键在于它的一个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正是因为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够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由低到高不断进展的目的系统,因而使得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沟通自然和自由的鸿沟,使至善在自然中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康德凸显了人的情感的作用,并把《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对知性的系统统一性原则赋予了反思判断力。在人的情感中,康德为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找到了来源,目的性原则在批判哲学中有了独特的位置。康德以艺术的概念连接审美判断和目的判断,解决了目的论运用于自然的合法性问题,从而说明:我们是以艺术的眼光看待自然,自然具有实现至善的可能性,其终极目的是至善,我们需要一个上帝。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就曾对知、情、意依次作过研究、在批判时期,受前两大批判的启发,特别是通过目的论的研究,康德发现了审美的先天法则,使心灵的三种能力的研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判断力批判》,康德将理性与感性直观联系起来,使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得以协调。在理论形态上.第三批判是第一批判的展开,同时,审美境界又最终服务于道德境界,并使美与道德在评判态度及语言表述上获得贯通。  相似文献   

12.
古典哲学是知识论哲学 ,现代哲学是生存论哲学。康德的先验哲学兼有古典的知论论和现代的生存论两重性。其中 ,作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中介的审美及目的论的第三批判和作为历史理性的第四批判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对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目的论美学的意义关注比较少.康德目的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这样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它体现了美学研究从以神为最后目的到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转向,表现出美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体现出某种从知识至上到知识批判的现代立场,对西方现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反思性判断力有关理论的专门研究。将判断力区分为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并基于反思性判断力重新思考界定审美、情感、认知、道德、自然、神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创见,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美的情感的自由与普遍可传达性是反思性判断力的基础,这种自由情感为我们对物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前奏,是康德运用经验主义方法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初步考察。《观察》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分类、以及伦理学美学思想都为后来的《判断力批判》所继承和发挥,而《判断力批判》则在先验哲学的层面上对《观察》中的经验主义方法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道德哲学因拒绝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实践智慧”(phronesis)闻名于世。在批判时期的经典作品中,康德对待“明智”(Klugheit)的态度看上去非常消极,明智命令式作为假言命令式与道德命令式作为定言命令式的关系是排他的。但随着学界对其非经典作品比如《人类学讲义》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论断对康德批判立场的全貌而言并不充分。“明智”作为实用命令式,并非仅仅是技术命令式,它可以被视为选言的,因而与道德相容,并非工具理性。康德对人类学的构想可以证成这一点。广阔的“明智”领域与判断力相关,目的论判断力和经验磨砺的实践判断力是我们沟通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伦理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判断力批判》是被预想为达成知性与理性统一而展开的。在“美的分析”中,未完全完成此任务;而在崇高范畴中,统摄感官客体的自然概念与统摄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才达成统一,自然与自由、知性和理性也才完整地联结在整体之中。  相似文献   

18.
理性历史目的论不仅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其先验现象学的"最高问题"。胡塞尔的早期静态现象学已经蕴含了先验理性目的论的思想。在其后期发生现象学和历史现象学中,胡塞尔又通过对先验本质的历史追溯,打开了先验理性目的论的历史维度,不仅形成了先验理性历史(含义—历史)目的论思想,而且通过哲学的指引功能,描绘出了一幅人类历史在先验理性历史目的论指引下逐步实现的蓝图。  相似文献   

19.
:神圣与世俗是对生命世界的不同理解,而先验情感乃是作为神圣与世俗的生命世界的先验根基,这是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以及受其影响的西美尔的宗教哲学的重要启示,在 《 性自命出》和 《 中庸》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思想中,也充分蕴含了这种考量。“ 性”作为使情感成为情感、使天命得以澄显的先验性和形式性本原,是理解儒家和道家之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而自由是这种先验 情感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共通感”做了三种描述,不仅未阐明共通感的概念,还把它推向了不可知的边缘。关于判断力的无规则性和纯粹数学命题的先验综合性质的分析,既揭示出共通感产生于判断力的运作,又阐明其既主观且普遍的性质。共通感反映了康德第三批判体系先行的架构,是构成鉴赏判断必然普遍性的重要部分,但由于第四契机未能论证单称判断的必然性,所以它不能有效保证鉴赏判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