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鄂华创作的独特性在回顾与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时,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先生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勾勒出大致的框架①,即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灵魂”为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内容与形式上看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但从这一评价角度去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作家鄂华,此人则是这一时期文学的“独一个”。因为无论从鄂华的作品看,还是从其追求看,…  相似文献   

2.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其本质意义就是一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以工农大众的“集”体理念,全面取代了“五四”精英的“个性”意识;它以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彻底扫荡了“五四”文坛的悲凉格调,进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前行。由“五四”新文学过渡到左翼革命文学,既是中国现代作家的自愿选择,也是他们思想追求的二次转型。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多极化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3.
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浪漫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在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古典的隐逸心态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契合,但当代中国文人在深受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同时,却往往没能取得相似的文学成就,这又显示了作家才分与文学境界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法国作家皮埃尔.绿蒂的《在北京最后的日子》是对20世纪初期遭受外强入侵后的负面中国形象的典型书写。但在这重显性中国形象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重不易为读者觉察的隐性中国形象。对“他者”中国的这一双重书写体现着对殖民主义合理性的建构与解构,代表着双重的东方主义。同时,它也是20世纪法国文学中关于中国形象书写起承转合的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背景中的中国文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良桂 《云梦学刊》2001,22(2):62-67
世界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历史形态.从世界文学背景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宏观的规律性认识,只有确立中国文学精神在世界文学背景中的独立存在意义,中国文学才能产生世界文学意义上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宗教,不仅越来越具有人文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观念”形态,以致国内外学界都有人致力于构建宗教文化学,而且跟世俗文化的互相渗透越来越频繁。宗教自身的这些变化,使其从“神学”的地位中摆脱出来,而跟作为“人学”的文学发生交流。这是我们考察20世纪华文文学中宗教文化影响的总背景。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也存在着宗教文化的运行机制,但20世纪华文文学中宗教影响机制却并不是由它直接演变而来。儒家中国体系的被责疑、被批判,使20世纪华文文学中的宗教影响机制拥有了种种新质,这些新质在20世纪社会和作家心理的巨…  相似文献   

8.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其对人的文化属性的重视与强调,对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的揭示,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人的观念的变革,促使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格外重视对人的文化属性的强调和自身经验世界的建构。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人的观念的嬗变,也使得在这一人的观念支配下的文学创作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实践的双重误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与典范。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天津文学创作不仅与梁斌、孙犁等一批老作家的“复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原有的创作风格或以新的创作面貌进入到新时期的天津文坛,而且与蒋子龙、冯骥才等人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崛起有着更为深入的关联,他们在引领或参与新时期文学潮流的同时成为天津文学的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赵玫、肖克凡等人不断推出重要作品,但天津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集体消失使其进入了低潮期。这一状况直到世纪之交才得以改观,老作家的回归、中年作家的勃发与年轻作家的突起,使得天津文学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先锋文学是泛指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居于时代前沿的探索性、实验性的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6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具有某种先锋品格,而“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先锋,其内质却是精神虚弱的媚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