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36笔架山     
笔架山风景区,坐落在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笔架,故而得名;笔架山是一座道教名山,自下而上建有山门、真人观、吕祖亭、太阳殿、雷公祠、电母祠、五母宫、方丈院、三清阁等众多道教庙宇及点缀品,中间以石板路相连,其中以主峰之上的三清阁最为精美,  相似文献   

2.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北端。原名“范贤馆”,始建于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间),是纪念三国时期贤达范长生的。刘备称帝成都,礼贤下士,请他共谋大业,他不愿为官,一心研究长生之术,享年130岁。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年(公元90年后),大兴土木,扩建殿宇,改范贤馆为“伏龙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增修“老王殿”,为我们今日所见之规模。  相似文献   

3.
20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约一公里处。此山海拔约1000米,为耀县南乔山之脉,由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峰联聚而成。庙宇鳞比,碑石林立,烟云缭绕,环境清幽。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成为关中著名的道教山场。山中先后建有静应庙、孙真人祠、金殿、元殿、献殿、十大名医殿、药王殿、吕祖庙、土地庙、玉皇楼、魁斗楼、戏楼、桥梁、亭台等道教建筑,  相似文献   

4.
古榕巷龚氏宗祠系属小宗,位于泉州城内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代,占地约两亩,坐南朝北。其宗祠上悬挂“世翰林第”,当之无愧。一进祠门过一天井是朝东的二重门,进入二重门后便是朝北的正祠,正祠下落为三开间,中间埕院,两翼护厝与正祠相连。正祠高耸宽敞,配有两厢,可以住人。  相似文献   

5.
继续上行,便来到五洞天,垮角的牌坊显现出了地震灾害的破坏力。再往前便到了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观。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三清殿是主殿,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  相似文献   

6.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隆回县岩口乡星塘村。该祠四面环山,树木葱郁。据《彭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民国十七年曾进行维修。该祠属砖、木结构的凹合院,前后两正,两侧为厢房(现为星塘小学教室),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为假门,门额雕有双龙戏珠,雕刻精致逼真,石雕上方塑有戏剧人物和《彭氏宗祠》四字,  相似文献   

7.
薛氏宗祠位于福安廉村对岸的高岑村,又称补阙祠。高岑《薛氏宗谱》记:“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8年),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祀唐补阙及历代祚。1990年重修,并添建了后厅。薛祠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坐东向西。  相似文献   

8.
《中文信息》2008,(3):58-59
二苏祠位于眉山市西南隅纱彀行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扩建,明未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9.
徐氏宗祠位于鳌峙塘村东的东江岸边,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本村徐兆魁倡议并捐资千四百五十两银所建成。该祠为二进硬山顶砖木建筑,建筑面积为1141.34平方米。该祠曾作重修,首层屋背卜仍保存“民国十九年石湾吴宝玉造”的彩陶塑,重修碑仍存祠内。大门后为一座石木结构牌坊,坊额正面刻着西县肖云举题、南海朱完书的“南州正胍”四字,其第一进屋脊则以石湾大型堆塑釉陶装饰,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是一组稀有的陶瓷艺术品。  相似文献   

10.
朱氏宗祠位于潮州饶平县海山镇黄隆市井中心。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1991年再修建。据传,朱文公长房16世孙金昆、玉季等相继从福建东山到饶邑信宁野水谋生,后定居黄隆,并择址立祠。祠堂坐北朝南,为二进府第式建筑。中间为天井,后进正中供奉朱熹神位,祠内保存有朱文公神牌,明朝青花瓷香炉和铜器多件,以及清代精绣八仙采牌等文物。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八年春二月……三月壬午 ,祠高庙 ,遂有事十一陵。……夏四月癸酉 ,车驾还宫。…… (戊 ) [甲 ]申 ,幸河内。”《校勘记》云 :“据殿本《考证》改。按 :是年夏四月庚申朔 ,下文云‘戊子至自河内’ ,明此‘戊申’乃‘甲申’之误。”余按 :“夏四月庚申朔” ,三月无“壬午” ,“壬午”当在二月。《后汉纪·光武皇帝纪》 :“春二月……壬午 ,上幸长安 ,祠园陵” ,是也。《后汉书·光武帝纪》 :“二十六年 [春 ]正月 ,诏有司增百官奉。”李贤注引《续汉志》曰 :“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 ,秩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  相似文献   

12.
“褒宠”牌坊在佛山市区祖庙路21号祖庙大院内,是目前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风板刻有“褒宠”二字,故称。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文革”期间,梁祠被拆,牌坊几乎毁于一旦,后由博物馆几经艰辛搬迁重建于祖庙大院之内。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皂帝旨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的,是故龙风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  相似文献   

13.
大明湖     
《中文信息》2008,(3):51-51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中心,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名胜。济南八景中,大明湖有三景:明湖泛舟、历下秋风、汇波晚照。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水榭点缀其间,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柳园,湖东北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14.
司马光简论     
司马光中进士后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庆历四年(1044年),司马光丧服期满,任武成军判官。人为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史馆检讨,太常博士、直祕阁,编修日历。应庞藉的征聘,出为郓州学官、并州通判。嘉祐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知谏院,从此当了七年谏官。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奉命设立书局,编集《资治通鉴》。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因与王安石不合,于熙宁三年(1070年)秋,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相似文献   

15.
楚天云雨不须疑──李商隐与女道士相爱的几首无题诗考析陶光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些是写与女道士一段隐秘恋史的。本文即对其几首与女道士有关的爱情诗进行考析。这首先要从其长期被注家们曲解的三首《圣女祠》诗说起。一、三首《圣女祠》诗的启示第一首《圣女祠》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宋朝的休假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朝的休假制度,涉及当时的职官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等,它既是当时官僚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宋朝凡由官府按照“令式”规定的假期,一概称为“式假”①。管理“式假”的官署,在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前,一是祠部:宋真宗规定,祠部郎中和员外郎所管全年节假日共100天,其中包括旬休日36天②。二是鸿胪寺: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二月下诏,凡鸿胪寺所管式假,并令太常礼院行遣③。元丰改制后,鸿胪寺不再经管“式假”之事,完全由祠部负责,全年节假日共76天…  相似文献   

17.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汪口古村落,它建于清朝,占地大约一亩左右。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环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祠为三进院落。宗祠由山门、享堂、后寝组成,两侧有花园,园内古桂至今年年吐芳,祠内斗拱、脊吻、檐橼、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号称“建筑艺术宝库”毫不过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经营,  相似文献   

18.
蔡襄是北宋名臣、他生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名重朝野.去世时仅赐以“吏部待郎”.没有加赠谥号。到蔡襄死后109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照三年(公元1176年).蔡襄的曾孙蔡“力请于朝”.才得以“加赠襄为少师.谥忠惠”。由是,蔡氏族人遂把莆田蔡宅蔡襄的故居改建为“忠惠祠”,奉为祖祠.本文的初衷是想从蔡宅忠惠祠的建立到东沙蔡襄纪念馆的落成这近八百年的变迁史.作一番较为详尽的考察。探寻生活在蔡襄故里的蔡氏族亲繁衍发展的历史轨迹.阐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揭示其盛衰荣辱的种种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但在动笔…  相似文献   

19.
曾亚兰 《云梦学刊》2007,28(4):35-39
屈原作《湘夫人》抒发约黄昏而不见之哀怨,托二妃神话以寄犹冀一遇之意。杜甫步尘屈原,作《湘夫人祠》抒发湘妃祠破败荒凉之慨,借苍梧遗十艮以寓眷恋不忘之意。时代变迁,湘夫人祠庙貌沧桑冷寂,杜甫落魄楚地,谒祠凭吊屈原和湘夫人。其《湘夫人祠》犹近体中《湘夫人》。屈原与杜甫似乎命中注定要走在一起,两个冤魂,抒同一情怀,悲凉之身,沉同一条江。屈原《湘夫人》与杜甫《湘夫人祠》乃借他人酒杯以浇自己心中块磊,这是因为他们从湘妃苍梧遗恨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是:湘娥即屈原,屈原即少陵。  相似文献   

20.
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七年(1869年),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祠前三面环墙,设一大边门,门额匾书“洪氏庙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