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五四以来,新诗蓬勃发展,但新诗过于散文化,脱离了诗歌的本体。新月派和现代诗派在借鉴了中西方诗歌特点的基础上,对新诗进行了反拨,尤其在音乐性的探索上成绩斐然,对新诗音乐性探索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月派提出诗歌的"音乐美",现代诗派主要是强调音乐性"纯诗",他们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诗文体建设的核心是新诗的音乐性问题。音乐性是新诗最薄弱的一环,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是新诗文体建设中的四大误区:(1)新诗拒绝音乐性;(2)新诗贬低外在音乐性;(3)韵律就是刑具;(4)民族诗歌传统的断流  相似文献   

3.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滞后,诗体危机是目前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反对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追求音乐性。新诗应当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大力发展现代格律诗,创建诗坛合理生态。这是艾青的诗歌探索历程给新诗诗体建设课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滞后,诗体危机是目前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反对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追求音乐性。新诗应当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大力发展现代格律诗,创建诗坛合理生态。这是艾青的诗歌探索历程给新诗诗体建设课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诗歌牵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化乃至我们整个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自我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环节,但是迄今为止的新诗阅读却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新诗,究竟在现代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今天的诗歌阅读和批评,困难何在?这都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作出深入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形势喜中有忧。诗歌如何走出低谷? 值得探讨。首先要克服诗歌中的大白话、大黑话与大黄话这三大弊端,还要继续在诗歌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努力进行探索。许多诗人、诗评家与诗社为探索新诗形式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努力使诗歌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群众这“三贴近”应是当务之急。倘若我们有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又能从传统与外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努力做到“三贴近”,新诗定会柳暗花明,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关注和研究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新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崭新命题和课题.一方面.汉语语境遭受到西方诗歌话语的冲击,导致当下诗歌呈现出某种病态的"欧化"特征;另一方面,当下诗歌贬低和摒弃民族文化传统,背弃了汉语语境,造成与汉语语境的隔膜与疏离.为此,当下诗歌要面向时代文化的精神高度,自觉接受汉语语境的限定和制约,不断创新民族诗歌的审美特质,逐步消除与汉语语境的隔膜,实现与汉语语境的融合.同时应看到,单靠技艺上的"雕琢"和突破,难以使当下诗歌走出低谷.重建诗歌标准,必须重归于汉语语境下,在各自不同主张的探索与追求中,经过长久的磨合与历练,最终找到共通的诗歌语言和诗体范式,以促使中国诗歌逐步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8.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5,25(2):44-49
20世纪90年代是新诗发展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影响最为"式微"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真正进入艺术探索的时代。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立场看待新诗的发展则不难发现其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但新诗的发生、发展和历次诗歌运动无法远离政治文化,即使是诗人心理和诗人评价中,甚至是最不应受到影响的"纯诗"也同样没有避免政治文化的问题。目前,无论是蓬勃发展的文学史研究工作,还是方兴未艾的诗歌史修治工作,都使我们无法回避"20世纪诗歌与政治"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可以沿着艺术的轨道自主前进的时代条件,从已有的历史、传统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新诗的研究乃至新诗的未来发展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王毅关键词自由诗,音乐性,节奏,格律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1207.25从诗史的发展看,中国新诗无疑取代了旧诗。但这种取代却是以新诗的失聪与哑口为代价的。正是在音乐性问题上,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一直面临着来自传统诗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1.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成绩滞后,诗体危机是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音乐性薄弱是新诗诗体危机的主要环节,加强音乐性是新诗自强和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化,反对音乐性;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促进新诗诗体成熟,是诗坛泰斗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光明认为,传统不仅是变化的,丰富复杂的,也是有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发现的。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意识,也是对现在的意识。应当从现代性出发去汲取传统,不是将传统视为标准,而是将其视为创造过程中不断对话的资源。应以之衡量新诗。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赖或煌根据时下混杂相生、相互歧异的诗歌传统,提出应将现代汉诗的传统问题,放在其寄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判。现代汉诗是在现代性过程中展开的,它不可能和古典汉诗在同一平面对接。伍明春在对“五四”后新诗理论中有关形式观念的分析清理中,考察了古代诗歌传统对新诗形式潜在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诗被遮蔽的传统。殷鉴认为,在新诗的传统问题上存在三点误区,要走出误区的办法必须超越传统,而诗人及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超越传统的关键。龚奎林是从“五四”新诗的主体和创作角度看待新诗与传统的联系的,从而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黄雪敏认为,新诗在确定现代汉语为诗家语,抛弃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之日起,就开始了自身传统的探求与发展,并在不断地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发现传统”,将流传下来的富于生命力的因素整合到现代汉诗中。刘金冬强调了新诗与传统的联系,指出新诗本身就是传统的产物,新诗的发展已构成了自己的传统,即新诗的诗形与诗质就是中国新诗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诗歌渐入低谷,人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了现代格律诗。论述了新诗的危机能从形式建设,特别是现代格律诗中找到出路。现代格律诗既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血脉相连,又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而且经过众多诗人和理论家的努力,它已经不断成熟并日趋完善,是新诗再也无法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新诗是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的.它是现代汉语的艺术之花.新诗的句子是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结构的.它是现代汉语句法的精粹.所谓新诗句法,是指新诗诗句的组织结构的规则.研究新诗句法,为它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描绘轨迹;同时为使诗歌爱好者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促进新诗形式的日臻完美,这应该是语言工作者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田思是一位在马来西亚坚持用汉语写作的重要华人诗人。在他的诗歌中,音乐性既是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是他诗歌的突出特点之一。其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出两种基本特征:一是中国古诗词音韵特征;二是口头语言和民间音乐特征。田思运用诗歌的音乐形式艺术性地反映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骨与情怀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亲缘关系,体现了马来西亚华族社区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渊源,同时突显了马华族群的本土性,从而体现出田思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骨和气质的马华诗人的文化立场。田思在这一文化立场基础上进行着自己的本土书写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月诗歌不仅仅反驳了新诗初期的过于散漫、趋向解构的语言表述,而且在吸收传统和域外诗歌资源的情况下,大胆创造,为新诗确立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格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厘定了新诗的语言表述。虽然新月诗派在后来趋向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从音韵、视觉等具有浓厚传统格律观念的新诗规律化语言理念。但它所确立的对传统汉语诗歌和域外诗歌资源的理性思辩观念却是成就现代主义新诗的关键所在。以往的研究.单从传统汉语诗歌的视角看到新月诗歌的格律化追求,却在整体上忽视了新月诗歌对新诗语言的真正理念和对传统汉语诗歌语言表述的创造性改制。  相似文献   

18.
括号等标点符号作为现代汉语系统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现代诗歌之"现代性"的重要构成要素。胡适最早在新诗中使用括号,鲁迅最先拓展了括号在诗歌中的表意功能,此后的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艾青、穆旦等人将括号在诗歌中的作用进一步多样化,主要体现为:注释、插叙或补充、议论或抒情、形成与诗歌主体相应和的副歌等诸多方面。新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具有"插叙或补充"功能的括号,它们增添了诗意的繁复之美;用括号形成"副歌"的诗篇虽然是少数,但产生了更具音乐性的韵律、情思之美;括号还使一些新诗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潜在对话效果,从而表现出与古典诗歌迥异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视新诗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在中国诗歌这个特定的话语空间中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在肯定"‘变'是新诗的根本"[1]的前提下,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的虽同样是新诗与古典诗歌精神、艺术传统等似乎已经被多次重复过的问题.然而,同样的事,并不等于同样的问题.事,不等于思.话题多次被重复,本身就是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标志.理由很简单:被谈论的实际上是古典诗歌传统如何延续和发展,而不是新诗如何汲取古典诗歌精神和艺术传统以发展自身的问题.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角度转换,因此不仅意味着正视并解决新诗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契机,更意味着对新诗奠基性的现代性特征的重新审视和观照.  相似文献   

20.
地方诗人群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尤其是当代诗歌文化的典型现象,其规定性因素是正常社会情态下的某一具体地理空间与地域性的诗人群,强调本乡本土的因素。地方诗歌群落和地域诗人的特性,在于把人类认同、民族凝聚的自觉溶于潜意识的文化血脉中。无数地方诗歌群落与地方诗人的当下吟唱与书写,他们对自在自得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自尊、自爱和对地方风景与乡土情感的自豪,是现代汉语诗歌奔涌不息、来自土地深层的潜流。这里面固然有现代性的普遍冲动与世界趋同,但来自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深处血浓于水的地域情感与群体认同是中国诗歌自觉、主动加入现代化进程中多声部合唱的民族心声和文化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