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人假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性的本质问题,认为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实质其实都是幸福人假设。幸福人假设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人性理论,也颠覆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传统理解。幸福人假设启示我们要重新审视管理的终极意义,到底是财富最大化,还是幸福最大化?同时帮助决策者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性,真正地做到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是从价值上对教育的一种限定,使教育建立起对人性的依赖。人性假设的最大意义是使教育有一个人性的边界和稳定的基础。人性假设意味着教育确立了自己特殊价值立场,有了这个立场教育不会轻易受世俗压力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教育的人性假设必须以人的美善本质为前提。对人性的信任,这是教育人性假设的基本条件。没有对人性的关善假设,没有对人性的真诚和期待,教育就不可能把人性作为依靠的力量,从而也将最终失去自己内在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5):38-41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对人的管理和管理中的人是一个贯穿管理始终的核心问题。基于人性分析,在管理理论发展中,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文化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同时基于人性假设理论相应提出了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对各人性假设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环境,对我国现阶段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琴 《社科纵横》2015,(1):72-75
在中国语境下,人性假设理论提供了公共意识培育分析的借鉴,但不能纯粹按照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去教条搬用,应该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因此,重视意识事实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现实前提;符合情境性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境遇安排;兼容个体多样性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社会分层;关注个体意识取向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具体基础。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5):51-57
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出现的人性假设为数众多,且多数都对人类管理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基于特定历史条件和世界观下产生的人性假设的片面性、先验性和教条性等弊端也逐渐显露。管理哲学的目的在于理解管理科学,面对管理人性观研究的这一现状,管理哲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构建一种更加尊重人性现实的、全面的、客观的人性假设。而从管理实践论角度提出的"价值人"假设,把人看作一种在自身个性化需要的驱动下,以自身需要的满足作为价值指向和目标去进行行为选择和社会活动的人,合理而又全面、客观地诠释了人的存在本性。相比以往的经典管理人性观,"价值人"假设具有更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  相似文献   

6.
管理必须考虑到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性的不同表现.梳理中西人性假设的研究历程,总结中西管理理论的有关成果,反思中西人性观的价值取向和历史局限,从而在人生现和价值观层面确立组织管理的宗旨使命,辨析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合理地位和人类崭新的管理理念--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对于解决管理实践的深层次问题和提高管理的境界和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制度人"假设与制度功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人"假设不仅在方法论上是可行的,也是人内生的对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性应该是"经济人人性"、"道德人人性"和"制度人人性"有机结合的"完整人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制度人"建设尤为重要,应以人性体系为基础构建能使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最大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的主客体都是人,因此,如果说社会工作的前提之一是需要确立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念,那么这其中必然包括关于人的理念和对人性的理解。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抵制的是以下的人性观念:第一,人性的自然生理假设。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主体制度实践中,人性基础在认识上展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状态。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善恶假设奠定了"经济人"民事主体理论基础;认识论视角下"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理论假设让我们看到民事主体不仅仅存在于民事法律关系之中,也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理性抑或感性的动机成为支配其社会行为的基础;在关注人生存状况的社会学意义上,民事主体既是个体性的存在,也是社会性存在,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成为民事主体的现实存在基础。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民事主体制度人性基础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明确和合理调整。民事主体多重人性基础的理论审视对中国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反腐倡廉建设与保持党的纯洁性之间的关系,切实发挥反腐倡廉建设在保持党的纯洁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早在主政浙江时期,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树立党章权威、严格党的纪律,必须树立和努力践行"八种良好风气"。在实践中,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创新和完善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率先探索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践,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回顾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期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与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不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荀子的"人性恶"观点与美国联邦共和制下全面的人性观,分析人性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动态关系。前者是专制制度下单一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礼治"政治设想,后者作为当代西方典型的民主制,在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进行了共和制度设计。通过比较,一则能明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性假设,思想家或制度制定者在设计或制定制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二则能理解制度对于人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某种制度如果付诸实施势必造成一种既定的事实存在,并对生活其中的社会主体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戎 《社科纵横》2007,22(6):25-2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将廉政建设作为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其措施和经验可归结为以法保廉、以教倡廉、以俭育廉、监督促廉、严惩腐败。这些经验对于今天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索执政规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3):5-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旗帜鲜明、态度坚定、领导有力、成效显著,对腐败出重拳、发实招,一连串"老虎级"、"苍蝇级"的贪官落网,民心为之一振、风气为之一新。本文对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呈现出的若干特点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展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动真碰硬,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党风廉政建设预警机制是贯彻和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有效举措。本文着重从党风廉政建设预警机制的内涵、功能;党风廉政建设预警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建议党风廉政建设预警机制从教育机制、监督机制、信息收集机制及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提高我们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欧阳奇 《社科纵横》2007,22(2):29-3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与迫切任务,它有利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能力、激发和谐社会建设者的热情和促进和谐社会基本要素的成熟。党风廉政建设要从教育、监督、法治、薪俸等多方面进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遏制和铲除腐败,从而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与“中心人”这两种人性假设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及其官僚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官员的人性假设。在不同的人性假设下 ,政府所承担的角色和实施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它们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同时目前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人性假设对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给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孙德江 《创新》2011,5(4):19-22
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同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包括党风廉政建设的地位、原则、现状、方法和重点在内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禹淑莲 《社科纵横》2010,25(10):24-26
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员干部是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基层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换届违规选举;以权谋私,决策执行不民主、不透明;责任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差,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严重危害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有必要深刻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1):19-2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两个责任"的提出,开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格局。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党委、纪委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各级党委纪委必须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建立明晰的责任清单,健全制度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加强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才能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