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明代对官员因病请假、辞职和请求致仕的管理主要涉及致仕制度和老疾制度,从明代前中期到后期,两项制度日趋严密和严格。皇权对官员的控制日益加强,官员越来越难以实现个人的诉求。在此背景下,官员不断丰富奏疏的内容,变换叙事的角度,以获取皇帝的同情和信任。总体而言,明代官员的病患叙事呈现出四重演变趋势:由铺叙病情到预测病势、探析病因;由陈述医治结果到引述医生的治疗与康复意见;由叙说患病个体的经历到展现患者家庭的境遇;由描述耳目、四肢的感受到强调脏腑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清朝作为崛起于边疆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够于入关前取得对明朝之优势,入关后扫除群雄,终获开国成功,要因之一是满洲贵族拉拢到一股股日益壮大的汉族势力.入关前,形成八旗汉军、汉族文臣、诸汉藩三个群体;入关后,有八旗汉军、原明官僚士大夫、诸汉藩势力.而各汉族势力之所以与满洲贵族合作,主要在于清朝民族政策不断改善、满洲贵族的汉化取向以及明朝和南明的腐败.争取到汉族合作势力,是清朝奠定基业之要诀,"三藩之乱"后反清重任由下层民众承担,即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满语对北京语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自1644年入关定鼎,满八旗几乎倾全军主力进入北京,把原明代北京汉人“尽徙于城南”。之后,东北满族又全迁进北京内城,有清一代,作为统治阶级的清朝官员,说着自己的国语——满语(至少顺治至乾隆年间的满人是如此),更多地是说着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西藏地方政治状况,概述了当时清朝中央政府对历辈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的册封制度,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设立和任命方式,以及对噶厦政府众噶伦和摄政王等西藏地方高层官员的任命体系,继而论述了西藏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归属关系和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所拥有统一主权的基础上,简要总结了清朝中央政府任命西藏地区高层官员所产生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辞旧迎新,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大多数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作为万民之主的帝王,这一天更要举行名目繁多、盛大隆重的节庆活动,主要有元旦开笔、堂子祭天、坤宁宫祭神、朝贺、筵宴等。其中,筵宴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清宫元旦(这里指农历元月初一日)筵宴,一直从入关前延续到入关后,逐渐完善成为礼仪制度,不仅显示着岁末年首的喜庆气氛,更在等级次第及三跪九叩中弥漫着皇权至上的威严。  相似文献   

6.
黄明光  吴先勇 《创新》2016,(5):114-121
清朝在太平府、庆远府、镇安府、泗城府等广西壮族地区开办了大量的书院,这些书院与宋代书院相比,在办院宗旨和办院经费这两个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清朝广西壮族地区书院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来自中原的被贬官员为当地传播了先进的汉族文化,清朝广西壮族地区的地方官员为了自身职位升迁而兴办书院,修建书院时投资模式多样化,地方政府对书院经费支出提供保障,以及中央朝廷重视广西壮族地区教育。  相似文献   

7.
马健雄 《社会》2018,38(4):54-99
在滇缅交界山区,随着清初大型银矿的开发,地方土司受到来自清朝和缅甸两方国家力量的掣肘。新兴宗教的宗师铜金和尚利用矿工秘密社会、矿区商路和私盐市场之间的交错关系,在官府和土司之间寻求政治发展空间。嘉庆皇帝为了清理清缅战争后的残局,直接主导了对铜金和尚的剿抚决策。通过检视铜金成为地方官员的合伙人、皇帝眼中的政治投机者以及山区民众心目中的“佛王”的过程,本文集中讨论新兴制度创立者社会动员力的发展与国家体制的关系,以及清朝国家力量在边疆的伸缩与山区“佛王”体制及倮黑(拉祜)族群身份建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宇  董慕达 《社会》2011,31(4):1-28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双重责任,分析官员如何维护地方利益。基于对东汉时期政府结构、政治思想和晋升制度的考查,本文提出三种解释:实际需求、儒家意识形态和声誉机制。此观点在实证中得到一定支持。运用东汉时期的官方档案和古代碑刻等原始资料,本文对韦伯有关中华帝国治理制度的分析提出质疑,并对存在了2000多年的“低效率”机制背后潜在的社会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社会》1991,(8)
政治腐败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制度、道德、经济、权力、文化等多种因素。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政治腐败就是政治制度的堕变;从伦理的角度看,政治腐败就是社会道德尤其是公务官员道德的堕落;从经济的角度看,政治腐败便是政府官员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而对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从权力的角度看,政治腐败是政府官员为获取私人利益  相似文献   

10.
贞节、个性与才干:论清朝入关后满族妇女的变化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宜庄 《浙江学刊》2001,(6):120-124
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满族在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历时最久,影响也最大.从明代女真兴起于辽东,到清朝入关建立起全国性政权,满族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满族固有的婚姻制度与习俗,以及与妇女相关的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是一个与汉族儒家传统的婚姻、习俗从冲突到并存、再到某种程度上相融的过程.将这一历史过程补充到对满族和清朝历史的研究当中,或许会加深对这个民族和它建立的王朝的理解,甚至会对这段历史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与感受.本文主要讨论几个问题,一是概括叙述满族妇女进入汉地后经历的变化.二是讨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三是探讨满族妇女还保留了多少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清入关前即已实行度牒制度,康熙初限制寺观及僧道数量,雍正时期,放松对僧道管理,度牒失去效力.乾隆初恢复度牒制度,乾隆三十九年,正式废止度牒制度,从此僧道身份与政府干预脱节.清前期度牒制度着眼于社会治理,而非宗教规范.度牒制度在清代之废止,是明清帝制框架下民间社会自由生活秩序之逐步发展,佛、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乃至普遍日常生活习俗融和,僧道成为大量普通人生存出路,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的结果.乾隆帝复、废度牒制度之转变,反映出其现实主义的政治策略思想.  相似文献   

12.
政府官员问责制:多维理论基础与制度建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琰瑜 《探求》2006,3(5):25-31
近年来,我国官员问责事件频频出现于媒体报道,官员问责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行政生活中的惯例,现代化的官员问责制似乎已经呼之欲出。针对这种现象,文章着重在我国现实的政治、法律、行政和社会背景下,探讨建立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确立我国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提出立法建构的设想,指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姜晓婷 《探求》2014,(2):38-45
当前,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但由于官员抵触心理、配套制度体系不完备、民众观念偏差和参与意识不强等多方面阻碍因素的存在,我国推进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仍然步履维艰。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总结国内外经验,强化顶层设计,率先推进新提任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完善金融实名、不动产登记等配套制度,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许磊 《社科纵横》2008,23(12):78-79
本文首先对我党已有的廉政制度建设中的官员考核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官员考核评价工作于廉政制度建设的总体进程而言的发展主题.最后,与该发展主题相适应地提出官员考核评价体系发展的各方面特色的原则,为今后官员考核评价工作的长远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京控”现象并不鲜见,但直到19世纪初的清朝嘉庆时代,“京控”才开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后一直困扰着清朝政府,直至其灭亡。本文以《嘉庆上谕档》为中心,全面考察嘉庆四年新政后京控扩大化的过程,分析了京控受理与审理程序,探讨了清朝政府试图依靠督抚体制解决京控的策略及其实际效果。同时从制度结构、民众的好讼意识以及嘉庆皇帝个人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清朝京控扩大化的原因。本文指出,清初停止御史巡按成为京控之滥觞.作为地方长官的督抚无力肃清地积案,从而导致了京控的扩大。京控扩大后又加剧了地方积案现象,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到了嘉庆二十五年,由候补官员组成的京控审理机构——山东专局的成立,表明嘉庆皇帝依靠固有的督抚体制解决京控的策略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6.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它是以满州贵族为主联合汉、蒙等族贵族地主共同掌握全国统治权的政权。这个朝代曾经有过一段较长期兴旺稳定的阶段,曾经大力发展过当时的社会经济,促进了封建文化的繁荣,与此相适应,又曾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推到了前所未有严密周备的程度,在体制上有重大的兴革,颁行的规章制度也最为详细,从而也建立和健全了它带有明显特色的文官制度。一、请入关前的政权建设和文官制度的形成清入关前的文官制度,是伴随着以满族为主体独立政权的建立,伴随着本政权专制政制和法制的缔建,同步地发展起来的。它…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3):123-126
清朝建立驻京喇嘛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央集权的实现,平衡西藏政教中心的影响,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服务于皇权的内地藏传佛教宗教圣地,以利于对蒙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驻京喇嘛制度从顺治时期开始建设,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发展,乾隆时期达到完善,驻京喇嘛制度也发展到顶峰。驻京喇嘛制度有力地配合了清朝政府在蒙藏地区的经略,帮助清王朝实现了教令出自北京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日本入关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三年左右的谈判,1955年9月日本轻松地加入了关贸总协定(GATT)。入关五年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开放国内市场,即实行所谓贸易自由化。针对市场开放的风险,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进退有据,不但有效地缓解了入关的冲击,而且使日本成为第二世界经济大国。因此,研究日本的入关经验对于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制定有效的对策,利用机遇,减少冲击,实现经济腾飞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两场大辩论与日本入关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重建、发展应走什么道路?1946年日本外务省特别调查委员会在《重建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中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9.
正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尊老敬老是皇家对官民将士恩赐的一种抚民政策,通过对臣民给予一定的物质赏赐或举办寿宴等方式,达到抚慰民心,维系君臣、君民关系的目的。清代,这种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并制定出一系列非常完善的政策,成为历朝尊老敬老传统集大成者。那么,清朝统治者采取何种措施尊老敬老呢?赏罚分明的养老政策清朝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主要集  相似文献   

20.
官员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官员问责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它是民主政治的必然逻辑、权责一致原则的具体要求和改善中国政治环境的现实需要。官员问责宗旨的实现有赖于建构较为完善的制度,当前需要重点关注问责的事由、问责的主体、问责的程序制度。但是,制度建构属于基础性的条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任务,目前还应该选择坚决锁定行政高官为问责对象、特别重视官员问责的连带性、认真分析不同类型责任的承担方式、极力推行政务公开与透明等关键点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