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1):84-87
在当前牧区工业化步伐不断推进过程中,牧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对政府政策制定影响力相对较小或根本无力影响,导致其利益受损或被忽视的情况时有发生,尽快完善我国牧民利益表达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牧民利益表达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从而使牧民的话语权处于一种很不充分的状态,远不能满足牧民利益表达和诉求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推进牧区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认真探讨如何完善牧民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甘南牧区牧民调查资料为依据,对甘南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牧民对公共产品的融资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甘南牧区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广大牧民所需的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主要由牧民自己供给,牧民对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都表现出一定的支付意愿,但由于收入水平、需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牧民对公共产品融资方式的态度各异.要增加牧区公共产品供给,亟需培育多元化的筹资主体、寻求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手段. 相似文献
3.
滕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1):73-79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牧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总体来看,牧民的生活消费趋势有下降倾向。牧民生活消费方式变迁反映出的民生问题有:增收约束力的不断加强导致消费倾向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差距扩大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致使牧民综合素质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以及不良生活消费行为滋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通过加大"三牧"投入力度、引导牧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重视教育和文化娱乐事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切实改善牧区民生。 相似文献
4.
藏族世代生息在青藏高原上,他们选择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游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青藏牧区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形成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朴素的生态观,世代保护着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今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应该重视当地牧民在草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并尊重当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当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牧区的非平衡发展是产业选择的直接后果。由于定居规模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依旧不明晰,造成了区域内各项社会经济改革的滞后。牧民定居规模与牧区产业发展关联度、牧区经济系统的回归模型、牧区产业发展决策等定量分析表明:现有牧区经济模式下,政府在产业选择方面的控制力强于市场因素;现有牧区产业发展依赖人口规模与第一产业的程度较高,但社会整体效益非最优;甘南州牧民定居规模应当保持适度规模,长期来看,最优模式应加大第三产业投入,通过扩大牧区劳动力市场规模来实现人口定居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卫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5):45-50
在西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甘肃省牧民定居程度居全国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胡茂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先发展工业后发展农业的不均衡产业政策造成的后果是极大地拉开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 ,农民大量流人城市 ,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引起了所谓的“城市膨胀”。农业落后 ,“城市膨胀”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也成为加速工业化进程急需解决的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工业化的启动阶段、工业化的完成、工业化的飞跃、再工业化阶段。工业的发展既给美国高校带来了众多挑战又赋予了若干机遇,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美国高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为美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工业化的进展及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云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80-84
近年来,云南经济尤其是云南工业有了恢复性增长。但与东部、中部相比,云南产业在结构转换中仍然存在工业化进程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工业结构偏轻、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对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的云南,继续面临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制定和实施更加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提高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等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康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在后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赖以管理自我的组织形式将出现一场根本性的变革。20世纪后期以来的社会治理现实表明,人类时常地陷入危机状态之中,这是由于传统的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后工业化条件下社会治理要求而导致的危机,它的直接现实要求就是,需要用一种新型的合作制组织去替代在工业社会表现的最为成功的官僚制组织。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工业化内涵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皓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1):89-92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针对不同区域,工业化的内涵会有所不同,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就必然表现出差异性。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特殊性源于其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制度背景、文化传承、地缘特征、区位条件以及其资源禀赋。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不是资本有机构成和工业部门比重的单纯提高,也不是技术的简单提升,而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整合,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观念转变,实现三次产业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2.
王小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3):33-37
分析了西部大开发的的意义和西部地区工业化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总结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对西部地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着重探讨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雅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162-164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的读者身份、译者的作者身份、译者的创造者身份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5.
肖绍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39-43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李咏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18
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都具有解释的理论意义。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优先性地位应予以肯定 ,但它也存在解释学上的局限。因此 ,应强调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性意义。从具体的考察中发现 :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 ,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丽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
由于法律翻译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法律法规过程中一般都处于"隐身"的地位,其主体性甚少有人提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译者在法律翻译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探讨,认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法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高岸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4):363-366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的主体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打上了实践主体的烙印。实践的主体性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四种特征 :目的性、创造性、指导性和调控性。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 ,任何实践都打上了实践主体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主观性问题主要涉及言语交际时说话人的态度等主观因素.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强化副词逐渐成为关注内涵主观性方面学者的焦点,原因是该类副词在使用时往往关联人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强化副词的主观化路径,尝试总结该词类由一般性副词到具备内在主观性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其对语言使用者——人的主观因素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