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兆国  戚拥军  罗勇 《管理学报》2007,4(5):614-614,615-617,681
礼仪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该理论的基本思想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是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经营者和一般职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等财务资本和非财务资本构成的共同合约;以此为基础,企业财权安排要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务方面要建立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产权权益,提高企业财务的决策效率和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争议很大,对公司的治理目标更是莫衰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也有的学者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基于公司营利的特性,加上股东利益的特殊性,公司治理的目标仍然要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由于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化,公司不能纯粹地为股东利益而存在,也应该兼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但不能否认股东利益的主导地位,公司治理的目标应是修正后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从公司财权配置研究和实践的历史来看,公司目标是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拥有最大的财务收益权与决策权。但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现实与法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股东至上理论局限性凸显。很多企业开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重新进行公司财权安排,合理安排利益相关者财权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难题。在认知股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司财权安排进行梳理,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财权配置的最新发展趋势,为公司进行合理有效的财权安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公司治理研究和实践的历史来看,公司治理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与法理之间存在矛盾困境,使学术界在反思传统的股东治理理论有局限性,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目标,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目标逐渐形成。在认知股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公司治理目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治理目标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对理论研究有所助益,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公司治理由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演化为利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除对企业有利益要求外有没有参与企业治理和决策的资格和权力;在分配上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的权利是否一致。文章认为公司股东利益不应是企业利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7.
利益相关者除对企业有利益要求外有没有参与企业治理和决策的资格和权力;在分配上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的权利是否一致.文章认为公司股东利益不应是企业利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肖娜 《经营与管理》2004,(12):24-25
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全球的企业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环境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企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20世纪60年代左右,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65年,当时被认为是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等。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在该定义中强调企…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对传统公司理论“股东至上”逻辑的颠覆,是新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必然选择,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陈小芳 《经营管理者》2011,(21):123-124
<正>"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前期成果及其它相关研究已证实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包括客户导向、竞争者导向、股东导向、供应商导向、员工导向等,对组织绩效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及企业所有制对二者关系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企业的其它组织特征包括行业、规模与发展阶段,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利益相关者导向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依据文献和逻辑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导向高于服务业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导向差异不显著,利益相关者导向随着行业生命周期而逐步降低.另外,利益相关者导向作为企业一贯的价值观,它对组织绩效的积极作用并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海底捞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访谈、观察,以及运用二手资料等方式,提出企业价值观的内涵,是企业看待和处理与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社区、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准则。企业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方针,而是贯穿在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传统治理结构大多遵循“股东至上”逻辑,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目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一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企业在改革治理结构时,也应树立共同治理观念,重塑新的治理价值观,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刘烨李凯  秦丽娜 《管理评论》2004,16(5):31-34,40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利益相关者与出资者共同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网络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势特征的核心在于,运用公司内、外环境中无形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活动的报酬递增。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入手,阐述了中、小股东的参与成本过高及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知情权受挫等问题。最终,探讨了基于IT技术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引入合作博弈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实质。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有效性、公正与公平的特性,为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提供了运行机制。本文在企业合作博弈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合作博弈模型、合作博弈诱导及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国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重新定义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理论,是对“股东至上”传统理论的一种否定或修正,体现了一种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新理念。本文对此进行了引进和分析,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设计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主编的新作《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2001)是一本从经济学视角阐述企业共同治理的学术专著。该书与同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构成了姊妹篇。前书所阐述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为本书构建了理论基础,而本书所阐述的共同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和逻辑延伸。本书的出版丰富与推进了现代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单边治理到共同治理的演变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书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8.
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但各自存在差异,而且相互之间还有可能产生冲突。如何合理分配与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将关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就是要实现剩余权在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适的安排,由于企业与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动态调整和分配每类利益相关者的剩余权。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当前国际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我们选择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为样板,对它们各自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做一比较分析,从中汲取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朱卫东  张超  吴勇  库泉  张帆 《管理科学》2019,22(2):112-126
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难以平衡并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基于共生的共同治理模式满足了这种需求, 而利益相关者共生的逻辑起点是共同创造与分享增加价值.此时, 如何在现有种群规模下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并保持其动态增长成为值得研究的科学性问题.首先分析员工与股东共创与共享增加价值机理, 并运用生物学中的Logistic增长模型构造基于增加价值的利益相关者共生演化一般模型;然后得出员工与股东的劳资共生演化动力模型, 并利用均衡点、依存系数的不同取值对劳资共生行为模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 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及映射现有的管理实践;最后, 以海尔为例分析了“人单合一”创新模式改革前后劳资共生行为模式阶段性变化及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 验证构建劳资共生模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