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胡适的教育观极富跨世纪前瞻性,当下教育界几乎所有的"热点"问题,比如高校"扩招"、终身教育、科教兴国等,似乎都可以在胡适那里找到相应的言论,胡适的"完全教育"思想可以给当前教育界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
1920年代日本庚款退还是中日两国外交要案。中国教育界乘特殊政治社会格局对日本庚款的退还交涉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中国教育界代表自居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积极推动与筹划,希图主导日本庚款的管理与分配。随着日本逐步显露利用庚款以行文化渗透之本意,中国教育界开始对日本庚款的分配与管理进行批评,最终采取反对与抵制的态度。日本退还庚款的本意与结局如此乖离,根源在于其目的不纯,运作失误,终而至于种瓜得豆。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该学派活跃于1923-1927年,主要以余家菊、陈启天等青年党分子为骨干,以国家教育协会为核心团体,以<中华教育界>、<国家与教育>、<醒狮周报>等刊物为主要学术阵地,鼎盛时期其成员逾160多人,其有关思想及实践,对当时中国教育特别是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肖 《天府新论》2007,(5):129-135
明末复社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文人社团组织。根据复社内部自身的变化与崇祯朝政治的联系,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兴盛期,从崇祯二年至崇祯六年,包括尹山大会、金陵大会、虎丘大会三次大型社集,复社主要是开展社事活动,参加科举考试,科考上的成功使复社声势广大,蓬勃发展;分化期,从崇祯六年至崇祯十四年,复社卷入政治权力的漩涡,先后与温体仁、阮大铖等展开斗争,社事活动只是小型、团体、局部的社集,复社内部政见分歧,力量出现分化;衰亡期,从崇祯十四年至弘光元年,随着北京城破,阮大铖的继续迫害,南京城破,复社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5.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5月,主要承担中小学教材、教育理论、教学参考、乡土教材、学生课外读物、文化教育专著等图书编辑出版任务。 该社历史虽短,但发展很快,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短短6年,面貌大变,今非昔比。 目前,该社的工作人员由建社初期的18人增加到74人;出书种类由60种增加到2345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二三年,北京出现了一个以胡适、徐志摩为首的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新月社。据徐志摩说:“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了新月社。”(《剧刊始业》)新月社成立之后的最初几年,在政治上和现代评论社比较接近,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两面性;在文学活动上主要是聚餐会上清谈。当时他们的成员都是以个人名义在国内各报刊上发表作品。一九二五年,相继参加的有闻一多、梁实秋、朱湘、刘梦苇、饶孟侃、于赓虞等,多数都是诗人,很自然的聚餐会上清谈的中心就是新诗。一九二五年十月,徐志摩出任《晨报副刊》主编,这样新月社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一九二六年四月,他们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刊》(每周一期),有计划地从事新格律诗的倡导与创作活动。《诗刊》虽然只出版十一期就“放假”了,但由此他们却开创了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月诗派。  相似文献   

7.
阮大铖所结中江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中林  尹玲玲 《学术研究》2005,(11):130-134
中江社是晚明影响较大的一个社团。此前学界往往从阮大铖的政治评价出发,将中江社列为复社的对立者避不多谈,使该社成员及状况等不甚了了。中江社之结虽然包含有阮大铖的政治目的,但在客观上,从该社之成立渊源、成员特点等方面来看,中江社实属文学社团而非政治社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重新发现胡适”成为胡适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胡适在哲学、文学、历史研究领域的开风气之功已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对胡适的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见。黄书光同志的《胡适教育思想研究》,是胡适研究领域的新探索,值得重视。 摈弃“大批判时代”割裂历史的做法,注重从时代与个人的互动中展开深入论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评判胡适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时,作者不只是简单地笼统罗列,而是对胡适教育实践进行时代分期,让历史本身来回答胡适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阐述胡适任教北京大学的业绩,就十分注重他对当时北大改革贡献的分析,指出:“虽然他们(指蔡元培与胡适)并非毫无意见分歧,如:预科废止问题;但在教育  相似文献   

9.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胡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刚刚建立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上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舆论冲突,矛盾集中在“人权”与“法治”两点。这场冲突显示了胡适与国民党政权在后几十年思想文化上根本分歧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史上涉足政治最深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爱惜羽毛" 的胡适难掩其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他的政治野心屡受打击, 却百折不挠. "四一二事变" 后, 在客居上海的三年半时间里, 胡适与政治权力之间历经从疏离、 接近、 受挫再到反抗、 放弃和妥协的心路历程. 胡适在上海期间与国民党的话语权冲突, 源于其逼仄的生存空间以及欧美宪政理念与军事强人政治的分歧, 体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追求, 是 "叙拉古" 母题下 "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界对胡适和陆侃如的师徒关系逐渐予以正视,但仍缺乏专门系统的梳理分析。在学术成长之路上,陆侃如一直得到胡适的青睐和栽培,也深受胡适的影响,但在学术理念和方法上却不尽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这由1922年发生在师徒之间的"楚辞之争"可见一斑。一些学者因此常把陆侃如放在胡适的对立面,实际上,陆侃如虽然在某些方面与胡适有不同程度的分歧,但作为胡适一手栽培起来的现代古典学者,就其基本学术立场而言,他们无疑志同而道合,彼此间的讨论和分歧是同道间正常的交流互动。讨论过程中,作为弟子的陆侃如坦率批评胡适的方法观点,可谓当仁不让于师;而胡适主动请弟子批评自己的论作,对弟子的批评质疑不以为忤,平心回应,也足可谓之虚怀能容,雅量可佩。可以说,现代楚辞研究正是在胡适与陆侃如等弟子们自由活跃的交流互动中生成发展起来的,而胡适与陆侃如师徒二人的创始之功尤其不可泯灭。  相似文献   

12.
新南社简介     
1923年10月14日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新南社。该社以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引进新思潮,探索人生道路为其宗旨。该社是在成立于1909年的南社的基础上改组而成,他们继承了南社的一些传统,但与南社又有所不同,该社更注重引进世界思潮,对“国学”重在“整理”而不是一味颂扬。1923年10月14日,新南社在上海从聚餐的形式召开成立大会时有38人参加,选举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陈望道、胡朴安为编辑主任。通过了《新南社条例》和《新南社编辑部组织法》等文件,规定新南社的出版物,一律用白话文,内容不拘门类,不分译著,从“美” “善”为主。1924年1月出版1期《新南社社刊》,其它出版计划均未实现。1924年5月5日,照章举行了第2次聚餐会。到会的有汪精卫、  相似文献   

13.
张春泉 《学术论坛》2006,(11):181-183
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胡适的“超功利”教育思想雄辩地说明了素质教育的超功利性,这对当下教育界尤具启示意义。教育不能显性和隐性物化,不能重实科而轻文科。宜重视教育对象个性心理结构的全面完善,学生在选科择业时应重视“个人兴之所近,力之所能”,而不必刚性适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4.
周乾 《学术界》2007,1(4):240-252
胡适与刘文典是皖籍著名学者,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和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均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在1917年至1937年的20年间,除中间短暂几年外,胡适与刘文典长期共事.在刘文典从事国学研究及翻译外国名著的学术活动中,胡适都曾有过建议、评价和帮助.在刘文典短暂地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他也曾寻求胡适的支持和帮助.在刘文典的事业和家庭遇到困难时,胡适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予以关心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样,刘文典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所取得的成果,也对胡适的学术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对于这两位活跃在中国近代教育和学术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很少有人系统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有许多谬误流传.  相似文献   

15.
在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变化过程中,胡适曾一度将汪精卫视为南京国民政府中文治派的代表,以诤臣、诤友的身份襄助之,期望他能通过凝结坚强的文治势力,与蒋介石的武治势力相抗衡,推动中国政治走上民主宪政轨道。但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胡适与汪精卫在处理中日问题上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在民族主义的取向上,分歧渐趋明显,最终在政治上与之分道扬镳。梳理胡适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诠释胡适的民族主义情怀,从另一视角解析胡适的自由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6.
江问渔农村改进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问渔农村改进思想系统辨析了农村改进与农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回答了农村改进由谁来做,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并提出了农村改进的一条总的原则和三条基本标准。江问渔的农村改进思想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乡村建设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程丹  唐丹 《兰州学刊》2006,(4):41-43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新文化运动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战之一,对胡适与李大钊在此次论战中的研究也都侧重于谈他们的分歧。现在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主要探讨胡适与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并力求对之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创新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一词已被运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创新意识也不断深入人心.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不仅是科技界的任务,也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对于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学术界提出了创新教育这一概念.本文拟对创新教育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 ,教育产业的发展或教育产业化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虽然就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方面已形成诸多共识 ,但在教育该不该“产业化”的问题上似乎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笔者认为 ,一个事物的发展 ,光靠其重要性或必要性是永远不够的 ,其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可能性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可以认定产业、生产、市场、产品自由买卖、顾客必须至上有某种必然联系 ,那么 ,在现阶段 ,教育无论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还是产业化 ,都将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制约教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既有教育内部的 ,也有教育外部的社…  相似文献   

20.
高玉 《学术研究》2001,2(10):89-95
语言是胡适与学衡派分野的开始,也是其分歧的基础,他们在理论主张和文化实践上的歧异都可以从这里找寻根源.梅光迪坚守文言与胡适选择白话都基于对语言的某种误解,他们都是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上讨论五四白话文的,而五四白话本质上是一种新的语言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