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武新玉 《理论界》2008,(5):152-154
20世纪初,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浪潮席卷欧美大陆。美国诗歌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以破竹之势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进行了猛烈的冲击。然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风貌不是一种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它与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文化大背景以及英美文学的迅速发展和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东方诗歌美学思想和技艺的融入这一角度对意象派的诞生,庞德的诗艺成熟等方面探悉美国现代主义诗歌1910~1922年的发轫,透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光荣 《学术探索》2008,(5):109-113
西南联大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来自师传。西南联大文学教授的主体是欧美留学生,他们接受过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有的外国教授本身就是现代主义诗人和理论家,他们通过教学、创作、译介、批评等课内外形式向学生传授现代主义文学方法和经验,培育出一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者,从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30年代的短短几年间,纽约知识分子的热情从最初的无产阶级文学转向了现代主义文学.这种转向并不表示他们原先谋求“激进传统与现代文学传统之间的和谐”的理想是错了,相反,他们只是针对动荡的政治局势作了逐步的调整,将自己与现代主义连在了一起:尽管捍卫现代主义文学,但他们还是要求一定程度地参与政治.后来,由于文学运动内部问题与矛盾的出现以及日后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机构化进程,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走向衰微.文章以《党派评论》主编菲利普·拉夫为主线透视这一段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文学的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特征,认为现代性是文学传统不断演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看似“断裂”的文化转折,其深层内容仍然是人对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台湾西化文学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介入,使台湾文坛的传统观念受列猛烈冲击,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也面临新的挑战.对于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的估价,台湾海峡两岸不少论者认为,战后台湾社会从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为资本主义,至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其经济已经全面资本主义化,植根于工商经济土壤、在欧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兴起的台湾当代文学,也已"全盘西化"了.  相似文献   

6.
台湾作家白先勇将“传统融入现代 ,以现代检视传统” ,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形成了独有的小说观。这种对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创新 ,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使中国文学从价值观到文学母题再到表现技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文学的本体地位得到确认,漂泊意象、兽性意象、死亡意象大量出现,非规则性和非逻辑性语言技巧被广泛采用。同时,这种接受又受到了传统文化审美心理、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浪漫主义精神三种文化过滤机制的制约。正是这种制约,催生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有过一场激烈的论争。从表面看,卢卡契在这场论争中属于保守立场,而布莱希特则是竭力为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辩护。这一对峙显然决定了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争外在的优劣势分布:卢卡契是守势,而布莱希特是攻势。然则今天回顾这段论争,可以透过两人的论争深入地讨论现代主义文学的根本性问题。从更深的层面出发,卢卡契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不能说都是守旧的美学观念,他的保守当中其实触及到了文学艺术的诸多实质性问题,因此,这场论争也就不是简单地能以保守和创新来界定划分的,他们之间的争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现代主义文学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5):90-95
新时期以来,"人道主义"、"现代主义"、"寻根主义"以及世俗消费主义的文学思潮与各个阶段社会思潮关系紧密。这些文学思潮的形成与社会思潮的推动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推动与相互演绎。这种紧密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文学的发展,一方面也使作家与文学丧失主体性而给文学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10.
世纪末的回眸──论新时期诗歌与文学整体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自1976年隆重地拉开她迷人的帷幕之后,如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在这大潮纷繁的历程中,作为艺术背景与艺术对象的社会现实,经历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转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从传统农业化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换。这种社会的转型与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诸如创作主体的寻找与自我的重新定位;诸如文化哲学思潮的人道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演进;诸如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形态的共存;诸如文学潮流各领风骚的热闹景象……那么,新时期诗歌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人主义主题有一个理性的脉络,它依据的是东西方共通的人文传统。这个理性的个人主义文学,在日后激烈的社会斗争中,成长为自由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包含了用"现代"提升"传统",用"传统"拓展"现代"的努力,表现出从"边缘"切入来达到民族性的新境界的走向.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马华新生代作家在激烈的"断奶论"中使传统走向一种开放的生命历程,在"母体性"和"超越性"的冲突中完成着马华民族性的提升.这两个文学事例说明了,传统的现代性转换机制往往建立于两种"对峙"价值互补互动的过程中,而从文学的艺术本性出发,才能真正沟通传统和现代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人们迫切需要将自己和传统区分出来,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为传统命名,相对自己的现代、都市、成熟将传统命名为原始、乡村、孩子,由此发明出一个"原始社会",将原始社会的文学称为"童话",并将原始人、童话和儿童、儿童文学等同起来,无意中却将"儿童"、"儿童文学"发明出来了。这原主要是为着成人自己的需要,在发明"儿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儿童的殖民。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反映先秦"山水"涵义及审美特质变迁的代表性文本,《诗经》中的山水形象成为考察中古传统自然审美经验的合适载体。具体而论,《诗经》山水审美意识包涵3种类型:渗透着原始自然神崇拜;渗透于比兴方式的运用之中而成为情感表达的背景;蕴含着自然审美意识的发生。《诗经》山水意象参与了中国传统自然审美经验生成的重要过程,其流露的自然审美意识的先声弥足珍贵。这种倾向作为对《诗经》比兴山水之主流的补充,酝酿了此后山水文学兴盛必备的核心质素。  相似文献   

15.
刀在传统社会中不过是一件农具或冷兵器,但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则起到中心化的结构作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底层叙事的兴盛,刀又经常充当重要的道具,在小说叙事的高潮中如期而至.中国当代作家只有用到刀的时候,他/她的叙事才得心应手,显示出力道和内在的激情.因此,这促使我们去审视中国现代以来暴力美学的传统.现代小说通过暴力展现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完成了它对民族国家建构的美学想象.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叙事,在重新寻求历史正义时,再度有祭刀仪式,刀再度成为叙事的重要道具.但"动刀"也难以完全承载小说的审美意蕴,作家开始寻求逃脱的方式,那就是以其突然变异的意外的方式,来使小说的叙事转折开放.  相似文献   

16.
聂济冬 《河北学刊》2006,26(2):150-153
东汉文人文学的创作理念表现为对先秦以来儒家文艺思想的一种总结和继承,它更多的是强调文艺的功利性质以及和社会政治、道德等因素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儒家传统文学观的特色。从总体上说,东汉文人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对非儒家的文学思想,特别是那些张扬个性和单纯唯美倾向,始终保持了一种高度的戒备和防范,或闭口不谈或改头换面将其纳入自己的轨道。但实际上,东汉的文人文学创作中又涌动着一股潜流,若隐若现地跳动着与传统思想不谐的杂音,表现了文学的私人性,直至在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理念与文学创作实践错位的作品,而错位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质和量上为魏晋文论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为文学的自觉提供了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18.
当代藏族作家的创作面临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背景成为藏族作家创作的大语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实现藏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等问题成为当代藏族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首要问题。藏族当代作家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学,又要在重建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既要面向全球化,又要增强本土认同。努力使当代藏族文学既借全球化话题和语境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又保持民族的审美经验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口头文学作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口头文学进入文学史叙述经历了持久的讨论.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各种文学史学彼此之间存在分歧。20世纪文学史学在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学理论体系。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口头传统研究虽然挑战了文学史观、文学史上的既定结论以及文学史叙述方法,但是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仍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史学应在价值判断、真实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真正揭示口头文学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价值、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