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其诗歌创作一样,遗山的词创作始终贯穿着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尊崇和追摹.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相近相仿的人生经历,是遗山词学杜甫的根本原因.而诸种杜诗风格的融入,是遗山词学杜的具体表现.杜诗对宋金词人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元遗山等影响很大,其中以元遗山最为显著和独特.因此,称遗山词为词中的"杜陵嫡派"是毫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2.
杜甫和崔涂有同名诗《孤雁》,在杜诗经典化的过程中,崔涂诗时常被拿来与杜诗相较,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崔诗本身的成就较高,最终成为经典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唐诗选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诗以诗传"的方式是唐诗经典化的路径之一.经典化过程中,李、杜等大家作为"中心",带动崔涂《孤雁》等"边缘",共同丰富着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受到杜诗的影响,他较多地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作诗以杜诗为韵,还学习了杜诗的一些句法。但杨万里学杜成就并不高。杨万里的"诚斋体"有着轻巧灵快的写作方式和机智活泼的艺术风格,有明显的宗唐倾向,他同其后的永嘉四灵等一道,代表了南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向唐诗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明人对杜诗的研究主要方式是评点和集解,两种方法贯穿于整个明代。明代对杜诗的评点主要有杨慎、徐渭、郑善夫、郭正域、郝敬等人,采取眉批、行批等形式,评语要言不烦,多贬抑性文字,表达了明人对杜诗的看法。明人对杜诗的集解在类型上分为杜诗全集笺注、杜诗选本赏评、杜诗研究专著三种,以单复《读杜诗愚得》、邵宝《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胡震亨《杜诗通》、王嗣奭《杜臆》、唐元竑《杜诗捃》等为代表,是明人选杜、评杜、学杜的主要形式。明代对杜诗的评点和集解,与明代特定的时代环境、文艺思潮、批评标准密切相关。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也留下了不少失误,总结这些成绩和失误,对进一步认识明代杜诗学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诗对宋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宋人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在诗歌创作中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有时又以杜诗为韵。  相似文献   

6.
宋代杜诗赵次公注中出现了阐释后人学习杜诗的体例:所引文献是杜甫以后诗人的具体诗句;有"用杜""使杜""得……之法"等明确表示文本关系的指示语;强调杜诗后代接受,展现了杜诗经典性确立过程以及诗歌创作内在延续性。其重视文本应用的阐释观念诞生于北宋思想文化转型下诗歌创作理论和阅读观念的新变中,由诗话、笔记等批评系统进入诗歌注释体系,在体例、观念、功能上突破了李善《文选》注为代表的传统诗注,开拓出全新的注释范式,影响了《杜诗详注》《杜诗镜铨》以及钱钟书《宋诗选注》等注本。  相似文献   

7.
明人对杜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录,现在流传下来的杜诗选本约有60多种。这些选本继承了宋元杜诗学的传统,不仅大量翻印宋元时期杜诗注解本和批点本,而且还侧重于对杜甫律诗的选录,选评结合;注释上主要采用"赋比兴"论诗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宋人的注释方法多有突破。明代杜诗选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存旧注的文献辑佚价值考订价值两方面。明代杜诗学对整个杜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杜诗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初汪森《韩柳诗合集》是韩愈、柳宗元诗集合批本,批点韩诗尤为细致,是较早的韩诗批点单行本.在清初诗坛重建儒家诗教、重性情、求真诗的诗学语境下,汪森肯定韩诗上承李、杜,下启宋风的地位,从文本刊刻及评点入手,力推韩诗,全面解析韩诗风格,探析韩诗内在价值,揭示了韩诗在古典诗学史上的地位,是清代韩诗经典化历程中...  相似文献   

9.
绵延千余年的杜诗注释学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而其中需要我们反思的东西也是多方面的:准确的文字校勘是正确进行注释的基础;要把握好"无一字无来历"的度,求之过深和解之过浅都会唐突杜诗本意;强调杜诗"诗史"特性与侧重杜诗诗歌特性这两个方面不可轩轾;切实结合杜诗创作的环境及其心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杜诗的本来面目;对杜诗"比兴"手法的笺释应力戒影射附会之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在运用中的悖论.对历代杜诗注释真伪优劣的辨析,必须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然后博观约取.对于存疑处应该尽量采取客观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既不可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同时应在严谨校勘的基础上,权衡杜诗创作的主客观情景,运用科学的注释方法和通达的注杜观念,才能尽量避免穿凿附会的发生,从而使得注释内容最大程度地贴近杜诗原意.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诗家李瀷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潩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瀷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瀷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瀷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瀷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朝鲜诗家李(氵翼)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氵翼)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氵翼)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氵翼)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氵翼)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氵翼)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宁调元一生对杜诗极为喜爱和推崇,其在诗歌创作中,以仿杜风、集杜诗、用杜韵和化杜句等独特方式传承杜诗,并继承和发扬了杜诗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其诗歌具有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是我国近代诗歌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3.
在杜甫迈向“千古第一诗人”的道路上,赵宋一代的“圣化”是其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宋代,对于杜甫的推崇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突出表现在其人格上。杜甫甚至成为有宋一代时代精神的楷模。在宋代,学杜诗、传杜诗、研究杜诗成为一种风尚,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千家注杜”的局面,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文章从杜诗思想、杜诗艺术、雕版印刷、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话具有开辟和拓展文学经典化路径的重要功能。有宋一代,品评杜诗成为一种主流学术传统,文人士大夫以"诗话"为载体,论说老杜人品,漫谈读杜感悟,撷取杜诗精华,交流学杜心得,对于提高士人群体感知和欣赏杜诗的整体水平,加速杜诗经典化历史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宋代诗学家通过多种努力,例如强调杜诗为唐诗"第一"的卓越成就,推崇杜甫为诗中圣人,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细致而精妙的评点,确立了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嗣奭《杜臆》笺释杜诗,取的是一种体验式路向,借重个人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复杂人生经验以契入杜诗,并由此掘发杜诗的"真"、"正"之美。这既是对传统"以意逆志"法的回归,同时也是一次超越。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杜诗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被称作是"千家注杜"的时代,不仅奠定了杜甫"诗圣"的崇高地位,也诞生了大量的杜诗学文献。在宋代,地域间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雕版印刷而兴起的刻书中心,水陆交通的分布和科举教育的影响,都是左右宋代杜诗学文献的分布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大数据对宋代杜诗学文献分布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探索宋代杜诗学的分布情况,为研究杜诗在宋代的传播与杜甫被接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汉米尔非常推崇杜甫,与中国诗圣缔结了一段跨越古今时空和中西异质文化的诗歌因缘。迄今30多年来,汉米尔一直坚持翻译和传播杜诗,而杜甫、杜诗也对汉米尔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汉米尔常直接以杜甫之名入诗来吟咏杜甫,同时还善于学习和借鉴杜诗,将杜甫诗学理念和艺术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汉米尔的译杜、咏杜和学杜,不仅彰显了其浓郁的"杜甫情结",而且也折射出杜甫不泯诗魂的异域回响以及杜诗在英美诗坛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杜诗未刊评点高度繁盛的时期,涌现了数量繁夥的杜诗手批本。湖北省图书馆藏吴广霈手批《杜诗集评》就是清代杜诗未刊评本中的典型批本之一。该本以刘濬《杜诗集评》及其所录诸家评点为批评对象,重估刘濬《杜诗集评》的学术价值、指摘杜甫各体诗歌的客观缺陷,针对《杜诗集评》所录诸家评点再抒己见,或称颂赞赏,或非议批驳,或补充完善,具有鲜明的文学批评之批评的主体意识。吴广霈手批《杜诗集评》这一评本不仅在清代杜诗评本中独树一帜,而且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学批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代以前后七子为主导的复古文学运动作家们,在"古体宗汉魏,近体法盛唐"诗学主张的指引下,往往把杜甫作为师法的主要对象。而作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更始终是"尊杜宗杜"的大力倡导者和忠实捍卫者。王世贞在学习杜诗并进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对杜诗和师法杜诗者进行了批评总结,为复古文学作家们解决了为什么师法和怎样师法杜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杜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杜甫逝世不久,便有润州刺史樊晃整理的集子问世。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歌不断被后人收集成册而广为流传。其后宋人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明人王嗣 的《杜臆》、清人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等斐然继起,各自所长,成为不可或缺的杜诗专著。但是,新中国建国五十余年来,尚无一部完整的,以今人全新的观念来铨释杜诗的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有鉴于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组织本馆业务骨干和四川杜甫研究会部分学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编写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