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介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新闻舆论监督和所谓的"新闻审判"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事实上,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转化为不当的新闻审判。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厘清新闻媒体的职责与定位,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所谓的"新闻审判"对司法活动的过度干预,从而形成正常的新闻舆论氛围。在这之前,新闻审判是怎样出现的,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弄清楚原因才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  相似文献   

2.
白彦锋  文攀宁 《创新》2013,(3):64-67,77,127
自2003年1月1日执行《政府采购法》以来,我国政府采购活动实现了有法可依。10年间,我国的政府采购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贯彻"三公"原则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有"政府采购第一案"之称的北京现代沃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状告国家财政部一案,历时7年,此案反映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的诸多问题,透过"政府采购第一案"深入讨论我国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体责任归属问题,以及相关法律程序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练军 《浙江学刊》2013,(1):136-144
法院调解优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司法领域的产物,是把调解定性为法院参与和谐社会建构之重要方式和主要形式的结果.调解优先并不能促进案结事了,调解案件执行“双高”现象普遍存在就是明证.调解优先既侵犯了当事人宪法上的诉讼权,又干扰了法官的司法裁判权,此种对当事人权利和法官权力同时予以否定的司法政策理应废弃.对调解业绩突出的法官给予各种奖励只会进一步强化法院已然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其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司法与政治理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司法参与和谐社会建构之正道是依法审判而非调解优先.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3):117-121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下,由于理念的不清晰和制度的滞后,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存在的张力,具体表现为新闻自由对司法公正具有影响力,司法权力对新闻自由有压制力,这样的张力影响了二者本应具备的和谐共赢的关系。而二者之间的和谐共赢,对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力量的高效发挥,具有基础作用,十分重要。应当从新闻媒体的自律、司法权力的依法行使,以及必要情形下司法权的容忍与让步等几个方面的强化,实现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互相促进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问题,是近期国内思想政治理论界都在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研究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重视监督作用。监督有多种形式,如群众(?)督、专门机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目前在我国、监督要加强,舆论监督更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在多种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最大,时效最快。报纸新闻是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6.
论民间规则与司法能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发生在中国的司法能动与西方国家的司法能动并不相同.这种司法能动通过"姜堰模式"、"东营模式"、"陇县经验"、"河南模式"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四种主要模式都是民间规则进入司法的具体经验.民间规则进入司法的条件有两种:一是在法律有漏洞时;二是当法律调整不能时.但在这两种情形下,民间规则进入司法不属于司法能动.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民间规则作为司法能动前提的可能条件有五种情形:其一,法律虽然赋予其法源地位,但没有规定其是否适用于司法或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的情形;其二,尽管没有规定其法源地位,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规定了其作用的情形;其三,法律上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其法源地位的情形;其四,法律上否定其法源地位,并排除其在司法上的适用的情形;其五,因当法律调整不能,用其替代国家法的情形.中国目前开展的能动司法活动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民间规则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民间规则是这种能动司法的最重要的规范前提和依凭.民间规则作为人们交往行为规范的事实不可能被消灭,这就决定了以习惯为核心的民间规则在司法能动中所具有的特别地位和作用,也就决定了研究民间规范与司法能动之关系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主体问题是舆论监督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就公众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新闻媒介是不是权利自授以及"二元结构"问题,与周甲禄先生《论舆论监督的主体》一文进行商榷,并澄清某些分歧,以期深化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应把握的“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舆论监督。”通过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那么,如何肩负这一使命,反映群众的呼声,充分发挥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激浊扬清、除恶从善、弘扬正气、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作用”?[1]我们认为,关键应把握好监督的公正性、适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本文就此作以如下探讨。一、公正性: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众所周知,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监督的…  相似文献   

9.
甘正培  黄秋盈 《探求》2013,(Z1):107-112
当前,各地的基层法院为了克服普遍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纠纷,进一步拓展司法职能,改革司法机制,创新司法方式,纷纷尝试和探索"速裁机制"。机制顺应了公民平等接近司法权利的要求,是实现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是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相互协调的体现。但是,民事诉讼法未将其加以统一规定,必有损其在司法实践中运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明确速裁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将"内部机制"转化为"诉讼程序",对规范其运行无疑具有重  相似文献   

10.
司法哲学是法官涉及法律、司法和法治认知的一套综合性理念和思维,而决定法官司法哲学的是其司法权认知。传统的司法权认知主张法官无意志,是消极主义和保守主义司法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政制理念;现代司法权认知主张法官有意志,认为司法权系一种权力存在,积极主义和进步主义司法哲学就建立在此认知基础之上。司法哲学与司法价值中立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法官应尽可能地适用消极主义和保守主义司法哲学,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当以克制适用积极主义和进步主义司法哲学为司法哲学之基本要义和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立案登记制"的实行,法院收案快速增长、人案矛盾愈加突出。为更好地满足司法需求、解决矛盾纠纷,崂山法院打造集诉讼服务、诉调对接、小额速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优质的司法服务。创模式:拆讼服务实体化实现司法为民大辐射一是强化机构保障,功能更为衔接。2016年6月,崂山法院成立诉调对接中  相似文献   

12.
引言——人权的保障、实现与"司法"司法法院的重大任务之一无疑是保障和实现基本人权,在历史上,各国的"司法"所起到的(或正在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其原因或理由则是各不相同的,近年来,有人  相似文献   

13.
陈闻高 《创新》2015,9(3):87-94
案侦信息一般具有隐蔽性,其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存在适度问题。案侦公开是警方侦查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博弈。其公开的现状,第一是面向当事人的,第二是面向检察、法庭等相关人员的,第三才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侦查公开案件信息,具有阶段性、程序性与封闭性。侦查信息的公开化,虽然具有现实必然性,但司法体制内的侦查监督具有间接性与滞后性。侦查隐蔽性与其公开的趋向是一种动态平衡,司法信息公开化与侦查的封闭性也存在博弈。网络自媒体迫使案侦处于一定的可视状态。案侦信息的适度公开化,能够阻止流言,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侦查效率也需要兼顾案件公开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赵天宝  赵忠艳 《创新》2019,13(2):55-63
近年来,越南劳务人员到中国边境地区及内地从事劳务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绝大多数人没有办理入境手续,给中国社会治理带来一定困难。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越南入境劳务群体将会有增无减,文章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观察分析,认为越南劳务人员入境劳务具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我国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管理制度及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两国劳务合作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相似文献   

15.
王国龙 《求是学刊》2016,(5):94-101
解决纠纷是法院所承担的基本司法职能,"严格司法"和"对权利有效救济"是建构司法公信力的两条基本实践路径。在转型时期,两者各自面对的相关困境和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张力,恰恰构成了当下中国司法公信力建构的"内在困境"和"内在张力"。无论是主张法院应该"严格司法",还是主张法院应该"对权利有效救济",就努力克服当前"判决易变性"和"司法非终局性"这一制约司法公信力建构的关键性要素而言,无疑是法院需要努力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11):135-137
西学东渐引发了清末司法改革,随着"姚荣泽案"敲开中国司法公开的大门,相应的制度配套要求随之而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国律师立法。民国律师从形成到发展到完善,历经近四十年的时间。在对《律师暂行章程》、《律师章程》、《律师法》的分析中,可发现民国律师的地位微妙,及其对司法公开的促进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监督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萍 《社科纵横》2010,25(11):131-133
新闻舆论监督在传达人民呼声、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进以法治国、遏制腐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能起到其它监督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新闻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社会稳定、正面宣传为主以及其它监督等方面的关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浅议网络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向阳 《社科纵横》2009,24(8):109-111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不断暴涨,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人们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和进行舆论监督。全面正确认识和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进程,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8,(2):111-114
中国封建时期由于民众轻视、厌恶法律,加之一些重要思想和言论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司法实践的直接作用,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贱、厌、耻诉讼"心理。这种民众法律心理客观上十分不利于我国法律的适用及国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治中国的建设。解铃还须系铃人。为消解这种心理,我们务必对促成这种心理形成的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法治教育中,大力宣传"重视、喜欢现行法律本身",辩证分析曾对这种心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些思想和言论,特别是通过古今司法实践情况的比较,彻底纠正"贱、厌、耻诉讼"心理。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8):97-103
在《申报》创刊前,国内报刊发展萎靡,缺乏将审判公开理念广为传播的渠道。"杨乃武案"与《申报》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杨乃武借助《申报》洗冤,《申报》则借助"杨乃武案"提高销量。然从司法制度角度看,《申报》在"杨乃武案"的最大成就是首次全面提出近代史上的"审判公开",正是《申报》办报人的特殊身份、办报地点的特殊位置、言论自由的特殊背景、良好销量的助推,使得《申报》将西方"审判公开"的司法理念首次全面引进,包括对庭审不公开与阻止公众力量参与的批评,也包括对审判公开的呼吁与公众参与司法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