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利益表达的新形式,网络舆情一方面为权利的实现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执政者,在网络舆情处置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才会不断提高网络执政能力,逐步把网络打造成为人民利益实现的表达平台、政府执政的便民平台、权利与权力博弈的公正平台。本文对网络舆情影响基层政府形象塑造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理论与案例实证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妥善引导网络舆情,切实提升基层政府形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网络话语权是指在网络中影响、控制、支配其他话语的权力.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网络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重要手段,掌握网络话语权是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在网络中的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对网络工作的领导,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探求》2017,(2)
执政话语是执政理论的系统表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话语完成了一系列创新,这些创新清晰地展示了党的执政方略和执政思路。党的执政话语创新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在政治上体现为由执掌政权的组织需要和理论偏好转变到顺应执政规律的路径上来;在经济上体现为由单纯扩大经济基础转变到适应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在文化上体现为由单纯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转变到兼顾文化的双重属性的轨道上来;在社会方面体现为以"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以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来实现社会有序运转。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执政理念和治理模式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治国理政经验也吸引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塑造起了自信、开放、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党形象。从21世纪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状况来看,当前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存在认知困境,应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三个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路径,以期塑造21世纪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舞台、国际社会、世界政党政治领域内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形象,实现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有效国际传播与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代性问题是多面的,想要实现新的叙事模式并构建自成一派的话语体系,就必须对后现代性话语作出回应和超越。后现代性话语的出场与在场离不开西方社会的文化与危机,但它不但没有反映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普遍现代性问题,反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号召力、社会凝聚力、政党公信力等产生了负面影响。以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为例,其作为后现代社会的图景和社会方案与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匹配与兼容,其执行性更加偏向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造,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过于超前与理想化。总结实践与理论,正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现代化发展方向,坚持文明发展特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团结凝聚社会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才实现了对后现代性话语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世绪 《社科纵横》2010,(2):1-5,19
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基本经验,理论上有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践上有利于全党增强正确的执政意识,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执政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客观总结这些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把履行执政使命完成执政任务放在首位;必须坚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必须坚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坚持改善党执政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7.
谷向伟  杨林 《社科纵横》2010,25(7):140-142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分析了2008、2009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发现它们不仅具有关注热点、神秘搞怪、传播速度快和派生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具有社会评判、广告营销、社会传播的功能.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广泛、深刻.从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可以管窥人们当前语境中的话语交际世态.  相似文献   

8.
李卫东 《唐都学刊》2012,28(2):53-58
社会发展与互联网络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网络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日渐深刻;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伦理也面临网络传播的挑战,黑客和病毒、知识产权、有害信息及网络成瘾等问题不容忽视;探索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的出路,是网络业科学发展进而服务于社会进步的迫切问题。扭曲的网络观的矫正、宽容和干预的互补、技术与人文的融合、适用与脱敏的调节,是整饬网络伦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再认识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党)执政基础问题、 共产党(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 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问题的再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认识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再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遵循"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再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再认识的深化就是深化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要充分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不会变化而社会主要矛盾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22,(1):24-33
意识形态话语是洞察"思想的上层建筑"的视窗。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是由主导话语、公共话语、日常话语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多维立体形式,最典型的是弱链—扁平形态、立体—集聚形态、中心—圈层形态。话语形态以意象化的方式呈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关系和权力秩序,并生动地揭示了网络与社会的关系活动。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演化的依据是网络话语权力关系,标志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方式的变化。因此,优化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优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供给和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并以此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全局的均衡、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认为网络时代话语生态环境的权威政治解构化、政治空间透明化、个体自主能力强化、政治话语消解化对政党话语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执政党需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受众、话语媒介在编码环节、输出环节、接收环节和反馈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中,探寻和把握网络时代党的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及其运行规律.从提升话语主体、丰富话语内容、优化话语表达、共情话语受众、融合话语媒介五个方面探索了政党话语建构的适应性路径,以提升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安全化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论点是安全并非客观既定而是"言语-行为"的主体间社会建构,任何问题都能被主观建构成安全问题。安全化包括三种建构路径:话语凸显与安全化启动、话语框定与安全化传播、话语定位与安全化行动。南海"航行自由"本不是安全问题,但近年来美国试图将之安全化。美国作为安全化主体,有意通过"话语凸显"方式宣布南海"航行自由"存在威胁;借助媒体载体渲染所谓的安全威胁,并进行"话语框定"将其定位成国家利益;最后通过"话语定位"采取行动措施应对,从而使南海"航行自由"迅速演变成中美乃至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美国较为成功的安全化取决于其拥有强大的传播和动员能力以及得天独厚的国内制度优势,并利用了南海安全困境下争端相关国家的忧虑情绪。鉴于此,中国需进行"去安全化"努力,促使美国的安全化只是一种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7):23-28
大国形象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媒体为大国形象建构提供了便利,但技术劣势、形象模糊、话语劣势等因素阻碍了大国形象建构的顺利实现。为此,文章提出坚持和平与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设计话语传播技巧、调动国民热情等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董浩 《阅江学刊》2024,(1):104-114+174
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新型对话,人机对话是否符合传播伦理规范,不仅是一个交流合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关传播秩序稳定与否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代人机对话主要存在因“语言区隔”导致的人机“交流的无奈”、交往的工具理性化、话语失范与污染引发的语言攻击、机器沉迷引发的社会越轨行为、隐私侵犯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等传播伦理风险问题。可采取增强公民的媒介素养、建立适恰的人机对话传播伦理规范、采取措施将机器“道德化”、制定规范人机对话传播风险的法律法规等措施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12):47-53
社会情绪是个体在信息的作用下相互感染、叠加共振的结果。其形成离不开个体之间借助于社会网络的相互影响,它与特定社会的信息传播手段密切相关。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智能手机与两微一端的开通,使得社会情绪的形成和传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网络群体的日益年轻化,网络本身的去中心化、匿名性使得一些负面情绪极易扩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于当代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治理理念,在多主体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具体而言,个人要加强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影响,主流媒体应彰显其主导地位,积极引导社会情绪的走向,政府亟需转变管理社会情绪的陈旧思维模式,积极应对负面社会情绪的扩散。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防控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重大问题作出针对性部署,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在话语权威、话语基础、话语叙事、话语阵地、话语标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创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坚持话语批判与话语建构的有机统一,引领意识形态话语走向。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场域的整体性变动,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立足时代和现实关怀,在学术理念、理论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提升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努力呈现全球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变迁实质.面向中国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需要,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亟待加强本土化探索,寻求全球视域与本土场景的"视域融合",努力建构与本地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逐步以科学形态形成对话能力,提升自身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话语权,以此为基础,参与调整、解释、建构和传播中国的国际话语.这一努力具有三个侧重:立足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语境;建立跨学科的整体性视野;坚持以本土议题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中国话语不是单纯随时间意义出现的概念,而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而增强话语自信和话语影响力的必要举措。从话语建构的价值意蕴来看,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写照,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创新诠释,是对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有力佐证。而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为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提供了立足点和生长点。从必然、实然、应然三重维度把握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理论上理解话语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在实践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10):10-14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保障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感性渗透是意识形态传播时代化转型的重要趋向。在现实活动中,这种感性渗透表现为巧用技术的感性传播方式、利用直观客体营造在场体验、借助感官刺激促成感性认同,实践逻辑是经“显其象”来“致其情”以“达其意”。然而,在服务于主流话语传播的同时,网络也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渗透开拓着空间,从而使网络信息场沦为意识形态博弈的赛地,技术化感性表达催生“信任异化”的共识分裂,主流意识形态对生活世界的价值领导力被削弱。当前必须坚持“立破并举”的原则,从正反两方面切入强化导引,既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接地气”“扬朝气”“养生气”,也有效揭批和防范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染,重塑网民的感性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