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本法”是实现:“一国两制”的法律保障吴方正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合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和平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赵文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党和我国政府为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大陆与台湾的统一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和平统一祖国的政治构想,它的提出和实施,不仅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了...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9,(3):98-105
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中应强调宪法功能,这是国家实行法治、恪守以宪治国原则的具体体现。这当中,处理好国家宪法与港澳基本法的关系是核心,这是由宪法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港澳基本法的性质决定的。具体来说,要在思想上澄清偏差认识,推进制度建设,提高港澳社会的宪法观念和国家认同,按照宪法和基本法的要求来治理港澳地区。  相似文献   

4.
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特区的宪制性法律,其第11条第1款规定,香港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均以本法规定为依据,这在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方针所要求的香港本地制度、政策的自足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因此,这一条款可称为"基本法的自足性条款"。这一条款从宪法第31条延伸而来,所以具有宪法层面的保障作用。在司法层面,香港法院有权根据这一条款化解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从而维护"基本法的自足性"。  相似文献   

5.
内地与澳门、香港分别达成的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两个安排,是中国区际私法领域的重大成就。两个安排在适用范围、相互认可和执行的条件、程序以及草拟草案时依据的参照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目前采取的安排模式是内地与特区的一大创造,是在“一国两制”下内地与特区司法运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当承认台湾问题的特殊性,以创新思路,充分发掘一国两制的资源,尽快推动两岸统一。我们既要维护中国的统一和主权的本质,又要体现台湾的完全自治。台湾的回归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回归能提供更多的利益和资源,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我们坚信,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国两制’实践发展得更好,把‘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别行政区治理得更好。"这种自信,源自"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8.
《探求》2020,(5)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及塑造开放性经济体的全新尝试,同时也是推动"一带一路"联动发展的战略需要。澳门应借力"一国两制"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制度优势,来布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澳门布局多元化产业的有效举措,它为澳门单一博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澳门应结合制度优势、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助力经济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绍尧 《社科纵横》2010,25(4):84-8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形成,表明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从未改变。领土完整历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国家统一是现代国家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台湾的战略地位更是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0.
目前香港的自由制度是由一些基础性制度所维护的,包括源于英国的普通法、本地发达的市场体制和“一国两制”中的特区地位等,但是没有得到宪政的保障。建构宪政秩序是香港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总体看来,香港的宪政资源是丰厚的。不过,由于宪政建构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至多只能对香港政治制度演进持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一为回应人口的不断老化,我国香港特区在安老服务方面贯彻"老有所属"、"持续照顾"和"老有所为"的施政方针,一方面提倡积极、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在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下实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凸现,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分子的运作下,台湾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倾向,中央根据两岸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把对台工作的重点由“促统”转向“阻独”。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进一步表明我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大陆对台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两岸关系问题的法律内涵进一步丰富。多年以来,我国对台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正20年前,60岁的董建华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成为"一国两制"在港实践的首位执行者。20年后回首往事,董建华毫不犹豫地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功。近日,董建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对香港回归那历史性一刻,他记忆犹新,称之为"人生最难忘的时刻"。董建华说,回归20年来,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  相似文献   

14.
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然面临培养澳门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任务,这不仅是基于殖民地历史对澳门人国家、民族认同感消极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是"一国两制"背景下"两制"共处带来的新问题,同时还与澳门国民教育在时代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多元、赌权开放背景下面临的困难有关.澳门特区进行国家、民族认同建设既是适应自身政治地位变化的需要,也是妥善处理澳门和内地经济一体化与两地政治制度差别之间矛盾的需要.当前加强澳门特区国家、民族认同建设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好经济,妥善处理与内地在经济融合中的矛盾;二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调动澳门人时"一国两制"政治实践的积极参与;三是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塑造和培养澳门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党重大战略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近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就此话题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6.
葛彬 《探求》2002,(6):73-76
香港澳门妇女参政是在中西方政治、文化相结合、相碰撞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体现了独具港澳特色的妇女参政机制。本文分别对两地回归前和回归后妇女参政的基本情况作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统筹区域发展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五个统筹之一。中国主张的管辖海域有约300万平方公里;中国管辖海域内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有7000多个,其中包括海南岛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岛,每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中国的台湾问题、海洋安全和海外利益问题,是新世纪人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角度规划海洋,并促进不同经济区域首先在观念上建立一体化联系,既是当前实现两岸三地经济互补、加速两岸统一进程的需要,同时也对优化大经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升中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必将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有利的条件。”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台湾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那么,香港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起了什么示范作用,是当前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用“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伟大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对…  相似文献   

19.
经济性特区作为中国渐进式体制转轨的活性载体,承载着"先行先试"的导引功能。近年来,经济性特区治理困境因经济转型而日益显现。要化解治理困境,必须实现治理体制的相适转型,从而动态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然而,不少经济性特区的治理体制未能实现上述要求,内在表现为体制变革的失序,外在表现为向传统行政区体制的加速回归或滞后演进,这使经济性特区各生命期的原有阶段性体制效能难以发挥。在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的探讨中,应突破传统"结构研究模式"的思维局限,树立基于"核心行动者"逻辑的研究思维。鉴于地方政府作为纵向权力运行的"中间版块"已日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里的核心行动者一般指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行政官员。在经济性特区治理场域中,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易陷入三重"锁定"之中,并易受制于四种制度效应,从而引致行为惯性的生成,这是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失序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一国两制”的原则出发,全面探讨了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民商事案件司法管辖权发生冲突的渊源及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在坚持“一国两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原则的条件下,中港两地可以分别通过立法,制定统一适用两地的民商事管辖权的法律,两地司法机关的司法协助,个案协调,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等方法,减少和消除两地民商事管辖权制度的冲突。作者特别强调: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两地立法和司法机构应有充分理由对长期阻碍两地民商事案件公正、及时管辖的“一事两诉”制度作出排除和限制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