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60年代初,王力先生给北大学生开过“中国语言学史”,这门课的讲义后来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1963年第3期起连载),1980年,王力先生又将旧搞重新整理成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本《中国语言学史》是继岑辍祥先生在《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之后又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虽然它只是一本“简史”,但在当时与这一领域的其它著作,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治学史》、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甚至岑辍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相比,其观点之新、材料之富、体系之严密、研究之深入都达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播研讨会(1997)”于1997年11月25日至28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新闻传播、历史、政治、文学、语言等学术界的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介绍了根据“首届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建议而研究并出版的《华夏传播论》主要成果,审议“中国传播研究资助项目”的中期研究报告。厦门大学校长林祖康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会议讨论了《华夏传播论)}一书取得的成果。与会学者们认为,这本由三十几位来自海峡两岸各个学科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揭示了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1994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在《纲要}}颁布之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号召“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所谓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以下简称传统美德),我们理解主要指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中与“羊”有关的字仅有三十多个,它虽然只占《说文解字》的一小部分,却凝聚着先民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想观念,存贮着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羊,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还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人传统的饮食风尚、审美追求以及礼仪法则等都与“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文化史学与历史哲学张富祥一文化史学的传统,着宽泛一点说并不始于近现代。例如日本文化史学的代表学者西田直二郎便认为,在日本,这一传统就存在于《愚管抄》、《神皇正统记》及《读史余论》等古典史著形式中(《日本文化史序说》)。同样我们可以说,无论在中国、在西...  相似文献   

6.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传统),历史是我们的根,文化是我们的魂。对于“物”的崇拜可不能解决我们的精神问题,我们的信仰必须根植于对“道”的追求中。“道”并不远离我们的存在,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于我们的德性当中。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督导子弟之道探微曹正善《曾国藩家书》曾对中国近代学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1879年至1949年的七十年间,《曾国藩家书)}(原名《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是读书人必读的书。毛泽东1917年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曾国藩家书》包含了仰事父母、...  相似文献   

8.
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前几年高喊“全方位移植西方文化”,“整体性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可是科学终应该以事实为根据,单靠激情与冲动,是无法推动我国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为了尊重科学与历史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通过中外的历史,来考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我们目前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也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们党十分重视对国内十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树木,把文化比作森林,如果只顾语言,而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很难完全理解语言。人们常说一Tobebilingual,onemustbebicultural(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就是这个道理。《大学英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主流应是儒学,尤其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说。这不仅因为继孔子之后历代有大儒之鸿篇巨制展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令人应接不暇,还因为儒学又似涓涓细流渗透于全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文化、习俗和语言等等。从而在形成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就语言方面来说,人们在笔下或口头上常提到“欲速则不达”、“当仁不让”、“既往不咎”、“不耻下问”等等奉为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正是孔子所说的记载在《论语》中的话吗?只是习焉而不察,不一定了解此话与孔夫子有关系罢了。其实,这恰好说明孔子  相似文献   

12.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汤一介《中国文华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是钱穆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该文的“前言”中钱先生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又说:“我深信中国...  相似文献   

13.
印章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发展到现代有迹可考的历史已经三千多年,一直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献通考》是这样描述印章的重要性的:“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印章的缘起是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以信物的身份出现的。但因其所依托的载体是汉文字,又主要依托于汉字中的篆字,使其极富于汉字造字原则的各种意义。所以印章艺术一如中国书法艺术,在其方寸之间,一样包含着“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人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哲学理念。即是说,如同书法一样,通过印章艺术的演变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据之而寻绎出一个历史发展的缩影。其艺术、文化的意义从一开始就已经隐然地存在着。在那个艺术的创造尚不是自觉的古代社会,印章艺术展示了一种随意的、自由的、朴质的所谓“无意于佳而佳“的天然之美。可以说,印章艺术作为一种将图案或中国文字,透过印材表现有情、有意及有趣的方寸空间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变迁。至今仍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4.
<正>1936年,陈寅恪先生读了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之后,评价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此语提出一种由字、词观察历史文化的路径,在方法学上对于人文学术研究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从文体学研究角度而言,我们也不妨说,“凡解释一体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相似文献   

15.
韩愈苏东坡文论观的影响中江兆民,对中国的、日本的以及西方的文学都有过研究,其文学理论方面的见解,也同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观点一样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明显的是受了我国古代文学(按:狭义所指,当为文章学)黄金时代的韩愈、苏东坡唐、来两大文豪文论的影响。韩愈的文论精华是他的文体改革论,主要是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也不排除意义方面)来建立他的新型的“古文”标准的:一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昌黎集’答李翊书}))要求语言新颖;一是“文从字顺各识职”。以韩昌黎集.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求文句的妥贴和流畅…  相似文献   

16.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而只看作“应用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讲“报本追远”,不忘先辈、死者所作的贡献。因此,哀祭类文字在中国产生较早,《周礼·春官·大祝》中说的“六辞”中即有“诔”,《昭明文选》中设“吊文”、“祭文”和“诔”、“哀”之体。《文心雕龙》也对“哀吊”、“诔碑”有专文加以论述。虽然其体式、名称有所演变,但均要求抒发真情,而反对“谀辞巧语,虚文蔓说”。祭文在今天仍是用得着的文体。古代的祭文,也可以使我们听到古人的心声,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闯将。“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模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这就是说,《故事新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其重要的开拓意义。先生论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不撄”的传统文化理想造就“不争之民”,遂“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先生读史,他说“历史没有年代”,“只有吃人两个字”。这里先生把历史解读为“混沌”一片,纪元年代失去了意义,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二大语言区“吴语”区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成果“吴声歌曲”。“吴声歌曲”形成于南朝,鼎盛于明代。其后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变迁,语音区划随之调整,在新时代出现新的互为渗透、互为作用的潮流,体现了“吴声歌曲”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强大生命力。长期以来,扬州民歌对“吴声歌由”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文明之瑰宝。  相似文献   

19.
爷爷不是我的亲爷爷,奶奶也不是我的亲奶奶,是上天对我的眷顾让我成了他们的小孙女。1996年10月11日,范用先生对我说:“我给你看本世纪的一大奇迹。”他乐陶陶地拿出一本家庭刊物——《水})。《水》只有16开大,20几页,部分文章是手稿复印件,部分是电脑打字。《水)}的创办人是87岁的白岌才女张允和。我早已听说张家四姐妹是秀外慧中的美女,看到这样的一本柔情似水、朴素典雅的刊物,更加心驰神往。正巧,我做张家女婿周有光先生的《语文闲谈})的责任编辑,於是我得以登门求“水”。一进书房,看见桂著二老在花丛中读书的照片,…  相似文献   

20.
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学”这三个字,是西文“anthropology”一词的中文翻译;“人类学”这个“汉字结合体”是一个新创的符号,指代一门西学。以中文书写人类学,等于用一种语言去说另一种语言里的事,其实质为跨文化的“翻译”。“翻译”身后已留下长长的背影,背影便是历史,历史有复杂性,如显现于“西学东渐”的种种论说中的那样。对西学“中国化”展开历史的再解释,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贴近学科的本质,也能使我们意识到,西学教科书的中国作者所能做的,充其量不过是视己身为“试验品”,试着展开“置身于历史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