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兴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人类正在走近21世纪的门槛。在这世纪之交,世纪回眸与展望正在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这是人类性的辞旧迎新心态的表征。我们已经经历了20次的世纪之交,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对西方人的时间意象如此敏感。它仿佛造成一种新的现实,似乎我们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将要告别世界、迎接新生活。这种奇妙的世界性的幻觉具有深刻的文化心理根源。因为20世纪对于人类来说是灾难最为深重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东西方冷战以及时刻笼罩头上的核威胁等等,都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严重的创伤。在中国,从八国联军的炮火惊醒中华民族的帝国梦之后,… 相似文献
2.
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的崛起与分化作为新世纪以来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如今已逐渐被主流文学史接纳,但这一现象本身所蕴合的意义却包含了现象学、文本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重意义,通过对“新生代”现象的解读则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透视当代文学所遭遇的新的历史语境转型的视野,进而探幽文学审美观念的新变,以及当代文化在对文学解构、传播、建构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终重新定位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实现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4.
5.
世纪之交的中国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50~1994年的当代中国修辞学所作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在1950~1964年期间,中国修辞学侧重于实用性研究并使修辞学空前普及。80年代初,在当代国外语言学的影响下,修辞学侧重于理论研究,这是中国修辞学的辉煌时期。80年代末,由于忽视实用性的研究而热衷于远离修辞学中心的“空城”的研究,中国修辞学出现衰落。进入90年代,由于注重了修辞特征和风格的研究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修辞学得以稳健地发展。21世纪的中国修辞学,必须克服“空城”的研究、空谈理论以及描述分析的片面性,必须侧重于应用。谈论当代语言学理论,应作为修辞学本身基础的理论指导,中国修辞学要研究诸如在写作、演讲、阅读以及在口语、文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中出现的所有修辞现象。中国修辞学将会稳健地发展并将实现新的飞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十大原则──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学的危机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从1901年严复译出《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迄今已有近100年了。但我们在考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时,能很清晰地理出其从古典经济学,经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脉络,并把握其内在方法、思想、理论的发展性(丁栋虹1995);而当我们考察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史时,内在思路十分模糊乃至错位,除了少许愤激出的真知灼见外,最多的就是事过境迁、不再具有什么可读性的文字堆了。科学之为科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可重复性(即可证实性)和系统性。但与此相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在全面的社会转型中。精神文化转型伴随着经济和政治转型而发生发展,又是社会其它层面转型的精神动力,同时最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素质,并直接地通过人的素质提升而表现出来。整个社会转型最终都要通过精神文化转型而得到反映、体现、确认与完成。因此,精神文化转型对于世纪之交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世纪之交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转型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精神文化生产方式及其管理体制的转型精神文化生产同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生产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包…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中国民族学的使命马曜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和具有时代精神的学科,是为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服务的学科。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调查研究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对我国民族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1950...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的逐步推进,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与保障。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全面提速,是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重要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向未来,适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求,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契入点,突出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由江畅博士、戴茂堂博士联袂完成的《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近现代西方价值观念及其对我国影响的现状和前景研究”的最终成果。该著作在国内首次分层探讨了中、西价值观念在学理上具有的基本内核,全面揭示了西方价值观念对当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正负效应,认真分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日益深刻的冲突,想着力探讨的是: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究竟应该持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欲望叙事:世纪之交以来叙事伦理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在本质上具备伦理的意义。关注伦理核心要素的欲望叙事无疑更集中而深切地反映着自由伦理的演进历程。伴随着商业世俗主义思潮的合法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欲望叙事所呈现的现代主体性自由伦理现在其后、尤其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中发生新变,衍化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核心、以“消费欲望”为表现核心的新的消费伦理观。欲望叙事伦理的转型,表征着时代精神的转型。具体表现为:本能与灵魂分离的人性异化;从“创造者”到“消费者”的主体异化;从自律到自恋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2.
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伴随着人们的企盼,悄然而至。面对刚刚开启的世纪帷幕,人们时而异常兴奋,时而又惴惴不安。世纪之交体坛焦虑困扰着关心体育兴衰的人们,体育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我们提供了沉毅清醒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从体坛的繁华似锦中,察觉丝丝隐患。现代体育要谋求发展,必须防微杜渐。正如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所言:忽视未来的人,将会冒失去未来的危险。忘记过去的人,必然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一、辉煌与忧患 体育运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龚绍林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 再过几年,伴随着20世纪帷幕的徐徐落下,我们将走向21世纪。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这一历史时刻,哲学将怎样指导未来和拥有未来?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意义和现实的课题。寻求发展意识和创造意识,是哲学的本性,这种创造意识和发展意识无论是对现实的指导还是对真理的追求,都体现了哲学发展的独特性,哲学的独特性也必然根植于其历史发展的氛围之中,并寻求与现实的结合点,因此我们对于21世纪中国哲学的预测和展望,其立足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说明》中郑重指出:“能否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这是一个大国的最高决策者审时度势,站在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和全球发展的高度来指明本国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五大报告用专门的篇章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文化建设问题,不仅为中共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所罕见,而且把文化建设问题纳入到今后百年党的基本纲领之中,这对于中华文化的建设与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而它是我们思考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文化纲领。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眺望中国当代学术舞台,正涌现一股所谓“有学问而无思想,有思想而无学问”的精神潜流,并引发学术界、思想界的反省。现代学术背景下,学问系统是由论点、论据、结论之间推导而来的形式化了的逻辑文本系统,思想则指原创性的内容。当代中国学术舞台出现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跨世纪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的支撑。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而这一系列尖锐的挑战最后都聚焦于一个支点上,就是对人才的挑战。传统的国际战略诸如军事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现实性上,其实现的程度越来越依赖于人才战略的牵引。(一)人才战略已成为当今国际战略的深层聚焦点。战后国际战略走过了军事战、经济战到知识战的发展历程。而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军事战、经济战和知识战都将统一于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 1 997以来所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的效果 ,一方面使得通货紧缩向经济复苏转化 ;另一方面 ,由于工资收入分配等政策扩大了城乡差距 ,加之原油价格上涨外部因素的冲击 ,使得货币政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19.
20.
崇高的位置──徘徊于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正聿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
在人类历史的精神坐标上,崇高与渺小一向是对立的两极。崇高表征着真善美,渺少则意味着假恶丑。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一向是以阐扬崇高和贬抑渺小作为自已的追求目标和理论使命。然而,20世纪的哲学理性却在反省崇高及其种种对象化存在的百年来的精神历程中,既消解着种种被异化了的崇高,又承受着失落了崇高的种种精神困倦。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正徘徊于对崇高的沉思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