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康强 《社会》2001,(3):15-18
社会生活意态是反映社会面貌的镜子 ,也是观察社会现状和社会发展的窗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开展的“浦东社会发展千户调查” ,就是一项以了解浦东居民的社会生活意态为主要任务的科研课题。在2000年度的千户调查问卷中 ,藉以直接或间接测量居民社会生活意态的调查题目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其中一些题目的居民应答结果进行统计 ,可得到如下的印象或提示 :1.多数浦东人关心国内外形势 ,关心浦东 ,关心公共事务 ,并乐意参加社会活动。统计表明 :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 ,89 8%的人有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 ,…  相似文献   

2.
面对浦东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经常有人会讨论:谁是浦东开发的 受益者?为了解浦东居民对此问题的反应,本年度的“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千户调查”对受访居民进行了专题征询。 谁将是浦东开发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这个问题,受访居民中认为是“浦东居民”的比例最高,为49.5%;认为是“政府官员”的比例次之,为14.9%,高于认为是“全国人民”的10.3%,“外来投资者”的8.1%,“外来找工者”的5.2%及其他群体的比例。这一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浦东居民对自身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是有预期的,也是…  相似文献   

3.
我是浦东人     
编者按:由本刊主编吴圣苓和社会学系常务副系主任胡申生负责的《浦东开发开放与家庭》课题组,通过对浦东新区130户家庭的入户调查访谈和对10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浦东开发开放以后给浦东居民家庭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本刊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发青该课题组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4.
浦东新区脱胎于上海母体,东西部高度相似,加之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因而贫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同样突出地表现出来,影响到浦东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对浦东新区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上海全市家庭规模,市区为3.18人,郊区农村为3.49人。浦东既非全部市区又非全是农村,共有138万人,若粗糙地按城乡各半户均算3.33人,那么浦东应有41.44万户家庭。其中由原黄浦、杨浦和南市三区划入浦东的人口近70万,减去其中的农业人口3.65万,属市区居民者为66.02万。再按市区每户3.18人计算,浦东市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结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1995年武汉市千户居民家庭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资料为研究依据,探讨了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结构联系。文章认为,影响主观家庭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婚姻满意度、居住满意度和家庭收入。而影响家庭居住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住房数量及住房质量;参照标准对居住满意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婚姻生活质量方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配偶理解程度”,“夫妻是否为用钱闹不和”,另外,“家庭关系”对婚姻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低保是国家为了保障低收入家庭维持正常生活一种补贴措施。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保障基本生存的条件下,通过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7.
生活质量”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58年所著的《富裕社会》一书中。通常认为生活质量包括生活环境、收入消费、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社会风尚、社会治安、生活福利、城市建设等等,它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1998年,浦东入生活得究竟怎样呢?在对1020户浦东居民的问卷调查中,459%的居民认为浦东开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为浦东居民,12.8%的居民认为最终受益者为上海市民,而认为浦东建设最终受益者为全国人民的占10.3%。这说明,浦东居民对浦东发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多…  相似文献   

8.
本文具体考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提出了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本任务。作者结合浦东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在全面分析浦东环境资源的供需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通过浦东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浦东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并对浦东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措施以及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 八十年代初,浦东约有外来人口1万左右,他们大多来自苏、浙、皖地区的农民,寄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多,大多从事农业生产,还有一部分属拾荒人员。一九八六年后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九十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浦东成为全国关注、世界瞩目的热土,在“东西南北中,发财到浦东”等民谣的传播下,出现了“民工潮”,外来人口由当时的5万人左右,一跃增加到一九九三年的1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11.6%,并从原先来自邻近省份,发展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  相似文献   

10.
《社会》1998,(11)
最近浙江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与浙江电视台《黄金时刚节目就高考这一主题联合开展了周末特别调查。“高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生活在本次接受调查的230户杭州居民家庭中,有4.35%的家庭今年正好有人参加高考,25.22%的家庭表示过去有人参加过高考。在家里有人参加高考时,认为对全家人生活影响很大或比较大的家庭占3382%,一般的占2353%。另外,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今年有人参加高考的家庭普遍反映影响较大。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高考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这种形式风风雨雨经历了Zo多年,一批批人才脱颖而出。但随着本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入九十年代,有一支外地小老板组成的队伍在浦东开发中孕育发展。笔者通过对300名在浦东从事各行各业的外地小老板的调查透视.对这些人的治安管理人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外地小老板的概念与基本状况俗称的“外地小老板”,即指外地来沪的,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自拥资产、自主经营、自负赢亏、自用亡雇用.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仆、修理业和科技咨询等行业的生产经营者。浦东是ZO世纪末全国最大规模的开发区,开放与开发浦东所产生的热效应辐射到全国各地。调查结果表明.300名外地小老板…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信息高速公路”利弊谈石中元一、未来人类的生活前景在未来的家庭里,房间里不再摆放电视机、录放机和电话机,取而代之的是与之网络相联的智能电脑。人们不再在电视机前被动地“接收”电视台中心将定节目到观众家里,各个家庭可以在同一时...  相似文献   

13.
时代总是飞速发展,家庭都已经以数字为定语了,数字化也就成为每一个现代化家庭的显著特征。当然现在市场上的数字产品多得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有进口的,有国产的.但我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是“青岛制造”,生活在青岛,用青岛品牌组建现代化的数字家庭,绝对时尚,一定潮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后裔的,即使现代人已逐渐淡化了“养地临老”或“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首当其冲的。在我进行的有关当代人生育观的问卷调查中,79.73%的人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满的家庭”,15.46%的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后代”,10.57%的人认为“没有子女的人到了老年会很孤独”,6.47%的人认为“真到老了,还得靠亲生儿女”,也有极少数人(2.29%)生育孩子的动机充满着盲目性和被动性,仅仅是出于“不生孩子会让别人认为是不正常”。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相似文献   

15.
智库,被称为“影响决策的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背后都有智库的身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官邸制、放开二胎亦是智库建议。你知道中国智库图谱中的“绝代双骄”和“七大门派”吗甲智库影响决策层的“秘笈”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浦东开发开放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同样也体现在浦东居民的婚姻家庭生活中。目前,浦东居民的婚姻家庭状况究竟如何?夫妻关系的满意度有多大?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婚姻幸福?这些问题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浦东婚姻家庭的基本特征在1022个有效抽样单位中,87.5%是已婚男女,6.9%是未婚者,13%是离婚后未再婚者,0.9%是离婚后再婚者,2.9%是丧偶未再婚者,0.5%为丧偶后再婚者。受访者的初婚平均年龄为25岁;婚姻平均延续时间为24年,夫妻平均生育子女数为l.sl人。他(她)们的婚姻特征具体可概括为几下几点:婚姻呈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家庭的定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加以概括,人们一般总认为是“两个人以上的共同的生活单位”。现在出了个新名词:“单身汉户”。这种单身汉户不同于因故只剩下一人的“残缺家庭”,而是由一人组成的独立家庭。这种家庭单是上海就有一千多户。辛秋水同志面对现实社会的现实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他的成果已引起中央有关领导机关的重视,而他的研究同时使得我们社会学的家庭理论具体地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问题导向”的实际研究工作不仅不会同理论探索相矛盾,而且正是理论工作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18.
邹凯跃 《生存》2020,(10):0220-0221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不仅生活条件优越,更是家里的唯一希望,被寄予厚望。很多懂事的孩子当然也明白身上的“重担”,希望能成为“精英”成为家庭的骄傲,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注定“平凡”。在“精英”与“平凡”中间漩涡,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碰。我们班的她正是在这样的“旋涡”中,被“阴暗”遮住。  相似文献   

19.
薛红 《社会工作》2016,(5):88-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并由此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流动中的农民工家庭呈现出不完整离散化的拆分型家庭模式,这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很多现实的困境。本文在回顾了城市流动对农民工家庭关系的影响、流动人口中的家庭亲子关系、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干预现状这三方面的文献基础上,通过一项建筑工人“亲子关系”培训项目的社会工作干预的实践,试图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流动人口”的“家庭”。该项目强调了通过建筑工人的参与式学习和分享,梳理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和关系的现状,学习增进家庭成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要改变流动人口家庭的现实困境,尤其是“只生不养”的儿童抚养难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善:第一从政策层面上,需要国家给予流动人口“困境家庭”以制度化的社会支持和相应社会福利的保障;第二从实践层面上,我们要将流动人口家庭服务的实践主体从“个体”向“家庭”转变,从家庭生态系统去回应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的各阶段的问题和需求,凸显出父母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多种家庭形式美国将来的家庭形式将朝着多样化发展,只有少数的美国人在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所组成的简单的“核家庭”中。到2000年,大多数美国人将生活在3种不同类型的家庭里:初婚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人口学家C.韦斯托夫预言,目前将有1/4的妇女在她们的育龄期不生孩子,没有孩子的妇女人数将超过美国历史上任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