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现代主义作家接受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的原因,研究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意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非理性哲学的影响下已全方位地实现了文学本体的突破,它不仅有理论主张,而且有使之成为现实的广泛的艺术实践.这一文学本体的转型具有革命性的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具有由“新”而“深”的流变倾向.五四时期有意误读的译介倾向在于建构“意识流”的“新”形象,特别是对其哲学与心理学基础的译介呈现出科学主义的表征.进入30年代,“意识流”的译介呈现出误读与理解的双向加深趋势,这既是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压制现代主义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一批具有世界主义眼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异质性文学实验的追求.40年代的“意识流”译介则呈现出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倾向,其作为一种“异质性现代主义文学先锋”的形象也得以建构.这一先锋形象的建立体现了中国现代学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深入认识,而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也与此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现代派文学曾经风靡一时,如何对待现代派文学是文艺领域人们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学术界、文艺界正在广泛地进行治理整顿的今天,正确阐明和认识现代派文学,是很必要的。 (一) 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文学,英美多用“现代派”、“现代主义”,法国则叫“先锋派”、“先锋文学”,意大利称它“颓废主义”。它是西方社会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李标晶 《江淮论坛》2000,1(1):96-102
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也就是它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很快得到中国作家的认同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主流。与此同时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也受到中国新文学的特殊重视 ,出现了现代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应该指出的是 ,在“五四”时期并没有现代主义这一称谓 ,因为即使在西方 ,也是在 2 0年代以后才用现代主义一词来指称从 19世纪末开始兴起、 2 0世纪走向繁华、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抗衡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当时的中国作家大多采用了从日本文艺理论家那里…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 ,西方现代哲学开始了由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背靠这种世界性的哲学背景及其相应的文学转型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出现了以形式实验为特征的先锋小说。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一方面表现为叙事策略的变革 ,一方面表现为语言秩序的改造。由此进行的文化拯救使先锋小说的语言革命获得了“警世”性的叙事品格  相似文献   

7.
“五四”之后,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面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美学与政治等复杂的矛盾关系时,创造出了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实际上是现代中国时代精神和人生体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赵小琪 《河北学刊》2003,23(1):125-129
本文在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双重格局中论述了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三种不同的接受方式,试图通过对台湾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与“同”的比较,发现台湾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时呈现出的共同规律,并深入论述了这种规律性运动对台湾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及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吕周聚 《齐鲁学刊》2001,4(4):40-45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一种“世纪末”情结,具体表现为颓废情绪、孤独意识与绝望思想。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世纪末”思想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所运用的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不仅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中的各种文学流派,也包括现代主义文学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前奏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伴随着西方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以影响的是西方的社会思想与哲学思想。而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最初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是现代哲学思潮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想,并不是现代主义文学文本。虽然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初期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我们这里借用已有的对1917年-1927年文坛小说译、著状况的调查,及其结论:“‘新小说’家的译作比创作更偏离传统小说叙事模式,五四小说家则反之。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从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所体现的总体艺术精神看:在诗人主体情思的狂放直抒形式上,是浪漫主义的;在诗人的诗歌观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密切联系上,以及诗作所表现的诸多意象和非理性激情上,则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为“五四”时代精神所浸润的新生活创造精神,可称之为“五四先锋派”。这种艺术精神,是诗人立足于中国诗学优秀传统,接纳西方现代诗潮精髓,融于“五四”反叛与创造的时代精神,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方法。郭沫若这种“先锋”精神泽被后世,永远值得珍惜、光大。  相似文献   

12.
董旭 《天府新论》2021,(3):132-13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的辉煌在于对叙事成规的反叛,其沉寂也在于对叙事成规的背离。对于先锋文学的理解,多数批评者和作者都将语言的创新和陌生化作为其旗帜和标杆,忽略了先锋文学的外部指涉而沦落为文字的狂欢。20世纪先锋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断裂:启蒙的极具终极关怀的现实主义与唯美的自律的现代主义之间的断裂。新世纪先锋小说的出现正是对20世纪先锋小说的拨乱反正,是将先锋形式寓于故事内容整体后的统一,是先锋与叙事传统融会贯通后的“叙述平静”,是先锋意蕴的成熟。继续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继往开来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14.
必须承认:现代主义文学是本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潮,而且是对19世纪西方文学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结果,导致了西方19世纪文学与20世纪文学之间具有一道明显的“裂痕”与“深渊”。控制论者维纳指出:“20世纪的发端不单是一个百年间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端,……完全可能是独自导致了我们今天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之间所能看到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王富仁一我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①中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从鲁迅《狂人日记》开始至今的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实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它有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和特...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后 ,有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译介在西方文学的输入和译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现代意识与五四时代精神发生共鸣的结果。然而 ,创作实际情况却跟不上新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极大热情和期待视野。就诗歌而言 ,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译介在现代主义的译介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且唯独是它在创作上结出果实。本文认为 ,法国象征主义诗在译介中占主导地位 ,并最后在中国的新诗创作中结出果实 ,是因为它满足或遇合了当时“五四”新诗发展的某些内在文化需求和诗美期待视野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因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感性特征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某种内在“契合”。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中的一种思潮,它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形式,又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进而生成了一种貌似西方而神追传统的新潮假象.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界对于现代主义的理解与诠释,几乎全都是以自己对于现代主义的个人感悟,去随意定论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这种脱离现代主义历史语境的臆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丁润生 《江汉论坛》2006,(9):115-120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小说本质是追求文学自主性。把握先锋小说本质,必须考虑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容”、“意义”的解构与颠覆,乃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形式走向的独立与自律。同时也必须考虑它所进行的形式实验与艺术探索,改变了人们对小说文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文学绝不是对客观现实某种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具有自我呈现与超越的个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19.
现代派(现代主义)文学及批评话语曾经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盛行一时,在1949年之后现代派被当作资产阶级文艺思潮而被噤声.但在这种情况下,茅盾、袁可嘉等批评家一直在努力传达出他们对现代主义的矛盾看法;稍后文革中的地下潜在写作者们亦通过创作表达了他们对现代主义的认同.这一时期中国关于现代主义的话语呈现出一种艰难的过渡性特征,并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重新崛起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无论是在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方面,还是在文体样式、艺术形式方面,皆已突破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模式,是一部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鲁迅无庸置疑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二是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在同一起点上,具有了现代主义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