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悦城龙母信仰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征 ,即信仰的正统性 ,儒释道的融合 ,民间习俗活动与娱乐竞技相结合 ,民间捐款是龙母信仰发展的支柱  相似文献   

2.
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母文化的实质是水神信仰。中国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按发生时间先后大致分为:泛水神图腾信仰、龙母信仰、妈祖信仰等三种形态,其共同渊源应为壮族先民古越人信奉的水界之神图额。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具有鲜明的原生态水神信仰特征,并以其山神和水神融合,生态美和道德美统一,而成为中国华南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区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明山龙母文化是大明山自然生态环境、壮族先民的信仰思维、农耕稻作文化、生态审美意识诸因素形成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历代碑刻甚多,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及书法艺术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碑刻大多佚失,目前仅余清刻《明洪武诏书》碑一块。该碑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刻有《孝通庙尚书省牒》与宋人吴揆《赐额记》二通碑文,但因时间久远而出现剥泐或阙字。根据不同版本文献及散藏民间的拓本,可互参校正碑刻原文,并探究碑刻出处、历史背景、撰写人事迹,从而为研究龙母祖庙的历史沿革及岭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宗教、人物职官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龙母文化是西江流域的水神信仰,承传着民众对龙母信仰母慈子孝、感恩回报的伦理道德观.以龙母题材创作的粤剧龙母戏,代表作有湛江粤剧团的《悦城龙母》、肇庆粤剧团的《龙母传奇》和梧州粤剧团的《西江龙母》,表现了自然山水和道德情操美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历史和社会记忆,龙母戏传承了龙母传说的基本信息,为粤剧创作提供了主题、情节和人物重写的可能;同时,受到创作的时代氛围、文化语境的制约,体现了剧作的时代特色与审美追求,形成了粤剧龙母戏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广佛肇三地处于岭南中心腹地,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地的代表性民俗活动同样烙刻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具体可以分为广州南海神庙波罗诞、佛山"三月三"北帝诞以及肇庆悦城龙母诞庙会。三大神诞庙会均可视为海神崇拜的代表,而且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古代封建帝王的加封与谕祭。但细致而言,三者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南海神庙是古代帝王在岭南地区祭海的肇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相互关联;佛山北帝诞则是地方民众对司水之神的祭拜,发展下来则更可被理解为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与百姓情结;悦城龙母诞是一种典型的随着西江流域移民迁徙而来的水上居民的信仰与民俗。广佛肇三地神诞庙会民俗,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至今仍保有其广泛的群众性、独特的文化性和专属的地域性,这对其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龙母是岭南地区广为民众信奉的重要神祗,历史上曾获得诸多封建帝王的赐额和敕封,因而具有正统色彩。但是,历代也不乏有主张对之加以封禁者。其中,宋明时期,部分官绅因其理学思维方式或推行朝廷礼制改革和基层社会教化的需要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表示应该禁止之,而民国和"文革"时期则因所谓禁止迷信和推行移风易俗的目的而对之加以取缔。但是,这些言论和行为对龙母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原因在于这一民间宗教的实用功能、人群整合功能和精神偶像功能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在当今仍没有完全丧失其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三月三,龙拜山",是流传在南宁环大明山地区的民间歌谣,记录了当地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山扫墓的习俗,也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真实反映.环大明山龙母文化蕴含母仪龙德、中华孝道等民族精神内核,与骆越族群稻作生产的水环境融合共生,与武鸣"壮族三月三"是高度融合的文化整体.基于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独特价值,建议以"壮族三月三"为纽带,以龙母文化为核心,以西江、珠江水系为导向,打造环大明山文化旅游圈,助推南宁市塑造首府城市文化旅游新形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龙母文化是西江古民俗文化核心部分。本文阐述了龙母文化及其历史背景,并对西江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文化福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江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的圣殿,是西江人民一种原生态的祭祀文化现象。宗教是前工业社会的基础,祭祀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龙是水神,也由此是统摄自然力量的象征。文章阐释了“祭祀”的含义、“龙”文化及其意义;并结合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分析了西江龙母既是与龙文化相关的水神,也是一种大母神心理原型。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原生态文化生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信仰作为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形态的信仰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崇高的信仰对人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非科学的信仰则阻碍人主体性的发挥、局限人的思路、毒害人的思想。本文主要阐述了信仰与人的发展关系,以及人们如何树立科学崇高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豫北地区水系复杂,古黄河、漳河、卫河等时常泛滥或改道,故此时期的水神信仰多以河神为主。宋末,黄河逐渐改道南流入淮,豫北局部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变化,此后气候渐趋干冷,形成了龙王占据主流的水神信仰。人们通过神灵信仰寻求心理慰藉,祈求安澜生活。豫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了其水神信仰的变迁,形成了多元的水神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2.
西王母龙虎座是西南地区西王母图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的主要特征为西王母端坐在龙虎连体神兽座上,这与中国北方发现的类似造型的其他神兽座相似,有着共同的渊源.这种两神兽胁侍一女神的图像题材在青铜时代晚期及铁器时代早期已流行于西亚的伊朗和高加索地区,稍晚时期流行于中亚以及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些题材的内容及其传播的轨迹都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此外,西王母神兽座的造型与中国以西地区女神图像的一致性表明,这一造型可能与西方的女神崇拜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汉人至少在表现形式和神化手法上借用了西方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汉画西王母配神图像“龙虎座”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西王母打坐龙虎座图像,实际上不是什么打坐,只是表明了西王母与龙虎的一种关系而已。这就是视西王母为大母神,而左右的龙虎则象征着饮食男女的交合创世。这一图像形式直接来源于"太一.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模式,而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濮阳西水坡所发现的蚌壳龙虎塑像。从美学的基本原理看,龙虎座源自于对称形式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州市的一个“城中村”珠村“拜猫”习俗的调查与分析,可以认为:“拜猫”实际是一种替代的虎崇拜,并兼有拜财神、祭白虎、“拜小人”等多种动机的综合俗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拜猫”习俗依然透露出村庄族群的精神传承,在不断被城市文化改变的同时,也显示了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保生大帝信仰从一个地方性的信仰,发展为一个区域性的信仰,主要依靠的是迁移扩散的传播方式,闽台家族移民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地保生大帝宫庙普遍存在着的从家族私祀到社区公祀的发展形态,使得家族移民的迁移扩散带来的不连接的信仰点或信仰小区,得以彼此连结起来,进而在整体上呈现出片状的分布态势。保生大帝在移民开发中的作用,超出了心理抚慰的范畴,而成为移民的一种“生存技能”,在促进闽台早期的开发,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家族移民与保生大帝信仰传播的历史,在闽台地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辽代黄龙府为控制东北四大重镇之首 ,其府址所在 ,历代史志家未能统一认识。作者在通览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后 ,发现所记黄龙府治地址多达十五处 ,并领悟到金氏之前后认识亦有所变化。遂广引历代史志加以考证 ,既匡正诸家异说 ,亦明证金氏最后所定“又似进于旧说” ,即黄龙府地址有二 :“始建开原 ;后迁农安”。  相似文献   

17.
辽代黄龙府为控制东北四大重镇之首,其府址所在,历代史志家未能统一认识。作者在通览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后,发现所记黄龙府治地址多达15处,并领悟到金氏之前后认识亦有所变化。遂广引历代史志加以考证,既匡正诸家异说,亦证明金氏最后所定"又似进于旧说",即黄龙府地址有二:"始建开原;后迁农安"。  相似文献   

18.
苗族的《孤儿与龙女》故事与根据汉族民间流传而定型的“龙女”型故事在母题上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比较,苗族的“龙女”故事更具有曲折悲婉之美,塑造出的龙女形象更人性化,有着一般“龙女”型故事所没有的母性的光辉,更贴近苗族妇女的生活与她们所受的苦难,少了神性。传说性片断的插入更增加了《孤儿与龙女》故事的悲剧性和创作者们的道德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