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为了应付国民党垮台后的局面,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逐渐远离国民党;而国民党蒋介石为挽救失败的命运,同美国进行了反"脱身"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既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也是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追求.但"党国"体制下的公务员制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保证国民党的政治利益.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对人才的需求与公务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相悖,造成了意识形态化标准与公务员选拔制度的两难,进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国民党的"党化"标准渗入公务员制度.因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在承受"党国"体制的巨大压力下不断地扭曲与变形.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去世后不久,"戴季陶主义"就问世了."戴季陶主义"的产生,是国民党反共的客观需要,也是国民党试图完善三民主义的尝试."戴季陶主义"既为国民党反共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日后国民党改造和利用儒家思想,完善其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947年中,为了挽救其统治的重大危机,国民党被迫实行"戡乱动员"的应变之举,企图集中全力与中共一搏.其后,国民党加强了对其后方的控制与镇压,对舆论的钳制不断加强,异议声音的表达也日渐受限.但是,以严刑峻法为表征的"戡乱动员",非但没有能实现国统区的社会稳定,反而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之心,加速了他们对国民党统治之离心离德,最终亦未能挽救国民党统治之败亡.  相似文献   

5.
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前后,国民党发生了由"左倾"到"去左倾化"的转型.从短期来看,"去左倾化"暂时确立了中国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转型放弃了孙中山以旧民主融合新民主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消极回避作为新的民主潮流且正处于历史上升期的无产阶级民主的挑战.这就使得国民党逐渐丧失了在和其他党派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注定了其在大陆败北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1940年3月14日,在抗战大后方成都发生"抢米"事件.此事件之所以震惊一时,是因为国共两党都将事件定性为对方策划制造的政治事件.60多年过去了,今天对此事件作理性考察,其实事件本身是一场因天灾而致粮食减产、因抗战而至入川人口暴增、政府征粮过重,更严重的是巨额游资的囤积居奇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激起的自发性民变.这场民变却由于国共两党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更由于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限制共党之发展"的基本方针所在,国民党方面认定此事件系共产党煽动,并借此镇压中共四川地下组织.由此引发中共激烈反弹,认定此事件纯系国民党特务蓄谋策划制造以嫁祸.于是,一场本为自发性的民变事件转化为国共摩擦的政治事件.但国共均能把摩擦控制在两党合作不遭破裂的限度内,反映了国共对民族利益的共同体认.  相似文献   

7.
"英美派"系指南京国民党政权内部一个主张在内政外交特别是外交上倾向英美的政治集团,它的产生既是南京国民党政权建立前后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远东国际关系演变特别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1928年,国民党按照"以党治国"的原则,建立了五院制政府。1930年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胡汉民围绕制定约法、国民党政权实行合议制还是实行独裁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独裁还是"以党治国"的问题,斗争虽以蒋介石获胜而告结束,但却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再次大分裂。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呼声震撼下,1947年国民党当局搞了个假惺惺的"国民代表大会"选举,妄图掩人耳目.攸县当时也进行了"国大代表"竞选活动.通过这次所谓的"民选",充分暴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党团派系之争的肮脏内幕.也为我们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宋美龄是代表国民党蒋宋家族参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秉持"和平与抗日"的原则,在南京竭力劝阻主战派对西安的讨伐,在洛阳敦促讨逆部队直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而将"讨逆"战争转化为不至于成为破坏和局的博弈举措.抵达西安后,她改变蒋介石不肯妥协的殉难心态,陪伴其度过从"剿共"到抗日的国策转变的心路历程.她和宋子文一起,代表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达成全面停止内战、国共一致抗日的若干口头协议.她还凭借与张学良的多年交谊,以及张学良对她的抗日政见的敬重,在蒋介石坚持不签署书面承诺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张学良首先同意放蒋,从而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从国民党开明高层的一方,为将西安事变建造成为中华民族摒弃前嫌、团结抗日的历史丰碑而"上梁盖顶",其历史贡献弥足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形成途径 ,阐明了作为上层建筑的人权思想是北美殖民地经济、政治、文化斗争的产物 ,它对后来美国人权理论和政策予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了欧美影视人类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就人类学这一分支研究先驱者的工作成果作出真实的推介,并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先辈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摄像机去捕捉具体民族社区的活动情景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作者强调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要十分重视现代声像记录工具,并建议对已经面世的1000部人类学影片进行一次甄别工作,消除人类学影片中的"两张皮"现象,正确传播文化人类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美国的人权政策曾经长期剥夺黑人及其他种族人民的人权,在美国的司法领域中存在着极严重的种族歧视传统,美国最高法院等司法部门更是滥用其职权限制和剥夺黑人人权,司法暴力现象司空见惯。无数案例和大量精确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并非是如其自诩的“自由者的乐土”。相反,美国的黑人至今仍是世界上受苦最深的民族之一,他们仍要为争取“自由、平等、幸福”的权利作艰苦持久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众彩纷呈,蔚成繁荣的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局面。本文重点结合对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研读和思考,展现和认识美国中国近代史观的嬗变,并在此基础上构思新世纪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从历时角度看,America这个词自1507年面世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德国人用它命名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西班牙人为此愤愤不平并竭力抵制。从共时角度看,America一词仰仗“美国”的影响力,显示出特有的活力,其词义不断延伸,用法日趋扩大,能产性逐渐增强。使用频率持续攀升。从文化角度看,在发现新大陆、美洲命名和“哥伦布交流”的叙事中,America是一个关键词和文化象征符号,具有丰富的政治色彩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话语,体裁类型比较特殊.本文从中西文类对比的角度,考察了赋在欧美学者视野中的文体类别,指出以有韵无韵的二分法译介赋的优势和不足,肯定了以欧洲流行的三分法译介赋的做法,认为译赋为rhapsody是欧美学者对中西文体缺类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美形成了一个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潮流,与传统汉学的研究方式和哲学建构的方式形成鼎足相立的局面。这个潮流里的人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他们是北美哲学界的华人、北美大学哲学系或者与哲学系关系密切的东亚系培养出来的西方学者,以及来自北美大学哲学系由研究传统的西方分析哲学转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尽管这种研究方式存在着值得讨论的地方,它的长处不容置疑。它大大地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哲学的舞台,推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术动向。认识和认真地研究这一潮流,对于了解当前海外中国哲学的研究状况,甚至整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向,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94年美国首先出现了“技术MBA”的学位教育。技术MBA教育在美国一出现便倍受各公司和企业的欢迎 ,其毕业生大受青睐。本文讨论了技术MBA的特色以及与传统MBA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介绍了美国开展技术MBA教育的经验 ,最后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开展技术MBA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受到美国的巨大压力,以至连教育和文化这块领地也受到了以美国为主的英语的威胁。法国在这方面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虽然作了巨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实力悬殊。本文就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详细介绍法国高等教育"开放"的办学模式,并对法语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自18世纪中期以来就出现在美国舞台上的中国形象是多面、驳杂的,但从总体上看,一直徘徊在低劣和美好的两极之间。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都在不同的尺度上强调其"真实",但它们与现实的中国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只是美国文化对于他者的想象和表述。美国戏剧通过表述、展示有关中国形象的种种"奇观"并凸显与美国的差异,履行了对美国文化主体的自身认同功能,也暗示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焦虑和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