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剑 《阴山学刊》2004,17(1):74-75
<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之"逝",注者多解作"誓"的假借,释义为表示决心的"誓言"或"发誓",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根据<诗经>的用字体例,用"逝,往也"即"离去"、"逃离"这个意义来释"逝将去女",不但词义有据,情理通顺,而且同诗的主旨更切,于意更长.  相似文献   

2.
韩愈在<师说>一文的开头即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关于其中的"道",人们向来将其单纯解释为儒家学说、孔孟之道.认为"传道"中的"道"含有"孔孟之道"之义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若将其单纯解释为孔孟之道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学的兴起,"中国传统之学""自谦"为"旧学";称谓的变化,表示了其无奈与失落.于是,振兴、变通中国文化学术,成为当务之急;着意学校、着力教育,成为"晚清共识".教育因之成为新旧之学共处与接力的平台.作为"旧学邃密"和"新学熟谙"之硕学鸿儒,且身兼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乃朝野众望所归之不二人选.他由此而写就的<东游丛录>,成为中国近代首部具有新学色彩的教育学专门著述,不仅内容为教育"专门之学",而且其文学书写亦昭示了晚清古文的新变.  相似文献   

4.
《涉江》"邸余车兮方林."王逸《章句》云:"方林,地名."历代楚辞研究者均承王说,唯明人王夫之提出异议,谓方林是"方丘树林"(《通释》).不过释"方"为"方丘"似无明证.按:《广雅·释诂》:"方,大也."《国语·晋语》:"今晋国之方".注:"方,大也."又,"方"有"长"义,当为楚地方言.例如楚人称"长城"为"方城",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注》  相似文献   

5.
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铜时代长逾千年,青铜器上的"元书写"构成了叙事活动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对"纹/饰"、"编/织"、"空/满"、"圆/方"和"畏/悦"等五对范畴的讨论,梳理出"前叙事"与后世叙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致力于回答:汉字及其前身对叙事有何影响?古人为何特重"省文寡事"?传统艺术门类的相通之处何在?为什么它们一致崇尚"生气"和"活力"?叙事作品的结构方式有无"先导"?"民以食为先"如何影响到叙事的生产与消费?叙事为何对"圆"情有独钟?我们的研究是否有重"圆"轻"方"之嫌?叙事经典之"魅"来自何方?诉诸想象的虚构性叙事因何起步?  相似文献   

6.
常有人将"训诂"理解为对古文的解释和翻译,即"释"与"译"。这种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释"与"译"等量齐观。事实上,训诂学的生命力在于"释"而不在于"译"。因为只有"释"能够使我们对古文理解到信、雅、达,即原汁原味地理解古人的文章。有时,"释"之著,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献,比如《水经注》。而这些,"译",是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7.
郭沂 《齐鲁学刊》2005,(2):10-15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8.
金文中有从页从川的"顺"字,荣簋之"(顺)",与濒事鬲之" (濒)"、(豁)簋之"(源)"同字,一般释为"濒";效尊、卣之 (海)、(涉),一般释"涉".从形、音、义三方面考察,这两种字形均从川得声,读为"顺".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第八回有言:"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个家长,又唤做倒躇门.""倒蹉门"即"倒插门","俗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其中"躇"普遍被释为"踩踏"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雨雪、泥水中)踩".<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为"踩;(在雨雪、泥水中)踏".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月园>第二折:"我如今躇着脚踪直到李庆安家."<汉语大词典>释为"踩;踏".上述工具书将"踸"读音皆注为cha.其实"躇"正确读法应为zha,兹有文献和汉语方言为证.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上海的"都市书写"一直是近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学角度讲,"上海书写"主要以小说为主.文章主要考察以早期<申报>为媒介及传播手段的"词"作为另一种"上海书写"的工具时,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发生的变化;同时,探讨词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如何利用报刊等新的传播方式反映上海都市的变迁,以及如何记载并体现在传统文化观念浸染下的人们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上海时的态度和心态.  相似文献   

11.
荀子"隆礼重法"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说,荀子乃至整个先秦儒家的国家管理思想、政治哲学理念,都可以概言为"礼治"或"礼义之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也多取<荀子>中的"隆礼重法"四字以名之,这似亦未不可;然而,倘若将其释为既"隆礼"又"重法",礼法并提,德法并举,进而又如时下所风行的,认为荀子既重"德治"又重"法治",则未免失其本义.但此说至今却相沿不改,几成定论,本文是以为辨.  相似文献   

12.
"民贵君轻"不是一个命题而只是一个话题,是孟轲由此出发来肯定其核心观点"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由头.这种"得乎……而为……"句式,潜藏着以民为工具而以天子为本的奥秘.它与"养民"说、"诛一夫"说,与"王道""仁政"和"与民同忧同乐"主张相表里,贯穿了<孟子>全书.作为口头禅的"民贵君轻",就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盲点.它遮蔽了此话题所有关于"以天子为本"的实质内容.为深入考察,本文分析了孟轲的教育背景、游说对象和心理动机,也追溯了孟轲之前"民为邦本"说、"民为君本"说和所谓的"以民为本"说之源头,指出了其间一脉相承的联系.与此同时.还将具有宗法性和皇权主义特征的"民贵君轻"说与具有现代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的"以人为本"施政理念做了比较.并说明了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老骥伏枥"解>一文认为"伏"通"服",作服食、喂养解,"枥"用的是马槽义.本文与之商榷,结论是"老骥伏枥"的"伏"是"伏卧",不能释作通"服"、释为"服食、喂养";"枥"是"马厩"而不是"马槽".  相似文献   

14.
船山借训释《孟子》发挥其"主横渠、兼朱子、反陆王"的思想.在船山诠释视域中,"性""情""才"是不同的概念,"情"的概念并非朱子所理解的仅为情感之展现;船山为避免陷溺情证性善之理论困难,强调情虽有负面意义,然亦有正面功效.船山严格划分性体与才之不同,指出人之才虽会因质不同而有所分别,然不影响人道德实践成圣之可能,强调了儒家义理中下学上达之可能.  相似文献   

15.
徐克谦 《学术论坛》2006,(11):31-34
早期儒家之"道"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这使得"道"有别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范畴.儒家强调"道不远人","道"不可能脱离人的历史和人的实践而存在.因而儒家重视在人的社会活动的历史中探求"道",强调"道"在历史之"统"中的活的生命;并且善于运用历史的道说与书写来彰显"道"."道"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体现了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道"与"德"的统一.这使得儒家之"道"与强调辩证的观点和坚持实践立场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规"矩"本是画圆和方的工具,连用时上下文中常有"方"圆"分承,或有"工"匠"限定语境,证明了它是名词性并列短语."规矩"由短语演变成表示"准则、法度"的名词,与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密切关系."准绳"和"绳墨"的衍生和演变途径与"规矩"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严复"天演"进化论对近代西学的选择与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民 《东南学术》2004,(3):58-66
严复的"天演"进化论曾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最具价值的创造应该是对近代西方学说的选择与汇释.严复选择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为了建立"天演"进化论的科学基础,选择斯宾塞、赫胥黎社会学说的重要目的就是认同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社会的意义,为"天演"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提供基本内容,以迎合当时救亡图存和启蒙社会的需要.严复对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三家学说的汇释成为了晚清社会启蒙思潮的理论界石.  相似文献   

18.
徘徊于"文"、"道"之间的桐城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4,(1):150-155
桐城派文士在"文"、"道"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他们一方面以文章家自居,将"文章之学"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又紧紧依附于程朱理学,他们所持的"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论几乎使古文沦为护道卫道的工具.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士,尤其是晚清桐城派中的部分人士甘以文士自居的坦然态度,将"义理"与"文章"相剥离的思想倾向,使传统文学向着独立发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话语的书写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文学史同样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文本.本文着重分析"民间"与"现代性"作为新的文学史叙事的核心概念与90年代历史背景的关联,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对文学史的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339行:"(治痂方:)冶仆累,以攻(釭)脂饍而傅。傅,炙之,三、四傅。"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注:"仆累,即仆垒,据《吴普本草》系麦门冬别名。"我们认为训"仆累"为"麦门冬",尚可商榷。从医理上来看,相差甚远。据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339行,是将仆累捣烂与攻脂(车中润滑油)调和作外敷之用。周一谋、萧佐桃指出:"麦门冬很少有外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文献均未见"麦门冬"有治痂之药效,其所附医方皆为内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