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徐邈(约公元344—397)东莞姑幕人。曾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和《庄子》注音,除《论语音》散逸外,现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徐邈生活在公元4世纪,正是社会发生大动荡、语言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他的音训是研究上古音  相似文献   

2.
《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声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宗,东晋时经师,生活的时代可能略早于徐邀,其著作有:《周礼音》一卷(《隋志》作三卷)存于《周礼释文》;《仪礼音》一卷,存于《仪礼释文》;《礼记音》五卷,亡,《礼记释文》存九条,《毛诗释文》存一条;《毛诗音》,不知卷数,《颜氏家训》存一条,《匡谬正俗》存二条;《尚书音》,不知卷数,《尚书释文》存四条。本文材料,采自《经典释文》保存的刘昌宗音切,并参考《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刘音,还有三条为颜之推、颜师古所引的《毛诗音》,共得1052条。去掉重复和一些无以利用考订刘音的材料,最后得有效音切760条。在传…  相似文献   

3.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4.
[1]《南都赋》:“琢狎猎,金银琳琅。”(71页)“猎”(来,叶),善音:“土(崇)甲(狎)切”。李善音系统“来”母绝不与“崇”母相混,“叶”、“押”两韵亦不相杂。谨按;李善音”猎”以“上甲切”,当为联绵字的易读。”’狎”.善音“胡(匣)甲(狎)切”,是知李善将“狎猎”视为迭韵联绵词。李善注:“狎措,饰之貌。”《六臣注文选》吕向注:“众饰貌。”“狎猎”亦表示“重接貌”或“花叶参差貌”。如《文选·西京赋》:‘’披红葩之呷猎。”李善引薛琼注:’‘狎猎,重接貌。”《六臣注文选》张铣注:“狎猎,花叶参差貌。…  相似文献   

5.
《史记》“孔子删《诗》说”非后人强加许廷桂史学家金德建著《司马迁所见书考>称:“其实《史记·孔子世家》里只有这样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孝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韵、武、雅、颂之音。’这段话里‘删’字固然没有...  相似文献   

6.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7.
准确而详实的材料是进行研究的根本保障。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校勘。在研究东晋经师李轨的音注时,我们对存于《经典释文》及其他书中的材料进行了一番校勘,共校出二十处,多是形近而误。  相似文献   

8.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注》拾遗王克让段注《说文》形、音、义三者兼赅。行文尔雅,训释博洽,沾溉后学不知凡几。以卷秩浩繁,千虑之失或亦难免,兹拾遗于下:引伸假借不甚分明《说文》:“礼,履也。”段注:“履,足所依也。引仰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也。”按:“凡所依”...  相似文献   

10.
论初期“叶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汉语语音史和音韵学史的人们都很注意“叶韵”这个问题。但是,这种注意力主要放在宋代朱熹的叶韵上面,对于宋代以前的叶韵则由于没有引起重视而不甚了了。本文就初期叶韵情况谈谈我们的看法。一、“郑音”和徐邈的“叶韵”清人莫友芝认为:“沈重《毛诗音义》始为叶韵之说(见《经典释文》引),后颜师古注《汉书》,李善注《文选》,并袭用之。”后人多从其说。比如,李新魁说:  相似文献   

11.
李洁萍、尹承琳合著的《中国历代帝王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版)云:“东晋……公元420年为匈奴族刘裕所灭。”(见该书88页) 说刘裕是匈奴族,实在是闻所未闻。《宋书·武帝纪》云:“高祖武皇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楚元王交之后也。”《南史·宋本纪》、《资治通鉴·宋纪》同。《南史·宋本纪·校勘记》云:“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五四以推算世次之法‘乃连前并及身而总言之’,据宋书自楚元王交(一世)顺次数到刘裕之父翘得二十一世,因为裕‘当为交二十二世孙。今云二十一世者,传写误’。”宋书并详细记载了从交到翘的官  相似文献   

12.
释“垄上”     
释“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帐恨久之,曰这里的“垄上”何解?三家注皆无说。颜师古注《汉书》则云:“垄上,谓田中之高处。”近世的注家则多以“田埂”释之,曰:“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按:田埂非休息之所,且本在耕...  相似文献   

13.
《周易音义》“窒,张栗反.徐得悉反,又得失反”三切同音,涉及“重音音切”与文字讹误的问题.《经典释文》为“窒”所出之音用字颇不一致,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对“窒”字的全部注音的分析,考订出“得失反”当为“得迭反”之误.今本《经典释文》真正的重音是因后人添加音切造成的,故必两两成对,不存在三切相重的现象;凡有三音相同的重复音注,其中必有因文字讹误造成的“假性重音”.根据反切类型及层次,可以推定《经典释文》“窒”字音注的首音原貌大抵就是“徐得悉反”及“《说文》都节反”之类.  相似文献   

14.
《孟子音义》中孙爽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组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15.
《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亡马步行”一句,一般选本皆忽略不注,有的选家虽有诠释,如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为“亡马步行,无马而徒步行走。亡通无。”(见《史记选》四四七页注三七)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注释为:“‘亡’通‘无’。言此三人并没有马,只是步行。”(见该书三五五页注四二)此说未必的当。“亡”在古音阳部,“无”在古音鱼部,两字同属微母,故为双声通假,这毫无疑问。但此处“亡”训作“无”,“亡  相似文献   

16.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17.
孔见 《中华魂》2011,(12):54-54
据考,居安思危语出《左传·襄公十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后来,在《战国策》中有所提及,到了孟子那里,说的更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轼针对着面临西夏、契丹(辽)对宋朝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发表了25篇策论,其中就包括《教战守策》。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发挥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是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尔雅音图》一书,题郭璞著.除“据光绪十年上海同文书局本影印”一语外,别无前言、后记,也无出版说明.上海同文书局本《尔雅音图》源出艺学轩藏版、嘉庆六年影宋绘图本重摹刊的本子,卷首载有南城曾燠嘉庆六年叙.艺学轩即曾燠的轩名,重摹刊原本尚存,只作《尔雅图》三卷,卷上《释诂》至《释亲》四篇无图,卷中《释宫》至《释水》八卷,卷下分前后,前《释草》至《释虫》三篇,后《释鱼》以下四篇,都有图,分载十五篇每篇之前.注和音夹入正文,注即郭《注》,该书实为四卷,每卷下只标郭璞注.其图,曾《叙》认为宋、元人所绘,并且说“疑必有所本,即非郭璞之旧,或亦江灌所为”;其音,则确定地认为后蜀毋昭裔《音略》.他并没有《尔雅音图》为郭璞所著的意思.中国书店所印,新题郭璞著,大概是根据《尔雅序》中有“别为音图”的话臆测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论“叶韵”和“读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韵”和“读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专文讨论过。但是,有些专家在探究“读破”的起源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杨伯峻先生在《破音考略》(《国文月刊》七十四期,1948年)一文中曾怀疑“乐”字的“五教反”这一读破可能起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诗经·周南·关睢》“钟鼓乐之”句中的“乐”字所注的叶韵。洪心衡先生在《关于“读破”问题》(《中国语文》1965年第一期)一文中把杨先生的怀疑变成了肯定。他说《释文》“在‘钟鼓乐之’一例,既注‘音洛,又音岳’,又提出‘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