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4年3月2 0—2 1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创新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是在反思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哲学学科创新,建立符合中国哲学特色的学科范式和话语系统。现将会议主要议题的发言综述如下。1 中…  相似文献   

2.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选取伦理学、青春学和民俗学三种学科视角,对“《沉沦》现象”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郁达夫小说《沉沦》的独特价值在于:用异域文化作参照,大胆挑战传统道德;以青春文化为本位,大声呼喊青年的苦闷,难能可贵地记录了“五四”时代的“另类”声音。以往那种把《沉沦》当作“爱国小说”或者“颓废小说”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 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 ,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 ,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推动研究的深入 ,这为学界同仁所关切。去年九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本刊征得专家同意 ,将部分发言 (包括书面发言 )整理成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 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 ,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 ,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推动研究的深入 ,这为学界同仁所关切。去年九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本刊征得专家同意 ,将部分发言 (包括书面发言 )整理成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 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 ,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 ,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推动研究的深入 ,这为学界同仁所关切。去年九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本刊征得专家同意 ,将部分发言 (包括书面发言 )整理成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21日至22日,由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楼含松副教授及相关编辑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文本和思想文本、“十七年”文学的发生史及叙述史、“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政治环境、“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十七年”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十七年”文学的思想特征与审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8.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é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 (J.Hillis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 (语言 )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似乎这门学科处于“永恒的危机”之中。世界学术史上除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伪科学之外,很少有一门学科有过这种遭遇。我们完全可以模仿《哈姆雷特》中那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  相似文献   

9.
对“文学”作为学科能指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学”为学科能指的现代所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有相当稳定的界域。由此,形成了我们现代的文学史写作格局,但当所指相对稳定后,我们又会进一步发现“文学”作为能指的局限和误导。首先,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文学”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充满着矛盾与歧解;其次,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在“文学”书写的同一性下,掩盖着技艺论、明道论与摹仿论、审美论、特殊言述的语义差异;第三,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视觉文化的冲击使文字的文学文本从中心趋向边缘。“文学”作为建构学科的概念,失去了近百年被赋予的价值,已到了重新思考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13日《科学时报》发表了该报记者采访李喜先研究员和笔者的报道,题目很耐人寻味:“‘交叉科学时代‘,交叉科学身安何处?“这一标题,凸现了我国交叉科学发展面临的尴尬境地:交叉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交叉学科大量涌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交叉科学时代,但是目前科研、教学体制都是按传统单学科设置的,没有交叉新学科的位置,大量交叉学科像一个个流浪儿,在单学科体制架构外流浪.……  相似文献   

11.
"文化美学"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经之先生于1953年春开始了他的音乐美学研究,以后扩及美术理论、摄影美学、电影美学等领域,80年代他倡建了文艺美学新学科。至今,学术生涯已逾50年。在深圳大学建校20年之际,文学院举办了“胡经之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年”的座谈会,校长谢维信发表了讲话,副校长章必功、邢苗到会祝贺。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和他的学生特来深圳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其中有《文学评论》主编、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张炯,山东大学原校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陆贵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童庆炳,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饶子,浙江大学教授王元骧,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衍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包明德,《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王保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何永康,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欧阳光、教授高小康、教授林岗,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大教授王岳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一川,中央党校教授王列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邱紫华,湖北大学教授邹贤敏,《人民日报》新闻研究院院长张首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伟,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王坤,江西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我系广大师生坚持“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方向,与工农兵一起批林批孔,深入开展教育革命,推动了一些学科的改造。文化大革命以来,我系文学、语言各门学科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科体系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尊儒反法的倾向和影响。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所选的作家和作品,大部分是儒家作家和宣扬尊儒反法思想的作品;《古代汉语》课的教材,也把孔孟的《论语》、《孟子》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旅游学科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旅游学科诞生背景的多元化,学科逻辑与框架不鲜明、基础理论缺乏、知识外溢与原创性不明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旅游学科地位的提升,加上最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招生、就业等多重困境下,旅游学者的学科认同危机愈发严峻,身份焦虑问题愈发突出。“旅游一代”(Tourism Generation)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而形成的学者群体。相较于由传统学科介入旅游研究的学者,“旅游一代”以旅游学科为核心来思考研究问题,既习惯于用独特学科视角来研究与分析旅游现象,又能根据研究需求,采用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阐释研究问题。这种研究方式具有更好的研究连贯性,但由于缺乏传统学科的系统训练,常常被学界所诟病。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旅游一代”已经是我国旅游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旅游一代”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认同,对旅游学科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旅游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又影响学者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认同。基于这种判断,2022年10月下旬~11月中旬,《旅游论坛》编辑部发起主题为“‘旅游一代’与旅游学科发展”的专题学者对话活动,邀请了5位本科...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困难,说明不能用传统的类属观念把握其学科隶属关系。巴赫金关于每一学科都处于边缘的“间性”理论,有助于认识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文艺美学的“间性”学科性质,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的这门原创性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新时期创立的关怀人的心灵的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经之先生于1953年春开始了他的音乐美学研究,以后扩及美术理论、摄影美学、电影美学等领域,80年代他倡建了文艺美学新学科。至今,学术生涯已逾50年。在深圳大学建校20年之际,文学院举办了“胡经之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年”的座谈会,校长谢维信发表了讲话,副校长章必功、邢苗到会祝贺。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和他的学生特来深圳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其中有《文学评论》主编、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张炯,山东大学原校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陆贵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童庆炳,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饶子,浙江大学教授王元骧,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衍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包明德,《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王保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何永康,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欧阳光、教授高小康、教授林岗,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大教授王岳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一川,中央党校教授王列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邱紫华,湖北大学教授邹贤敏,《人民日报》新闻研究院院长张首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伟,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王坤,江西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16.
"学科馆员"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学科馆员”制度兴起的原因,“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队伍建设、工作职责,并提出了实施此制度应注意 的事项。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评论》最初刊名为《文学研究》。1957年《文学研究》创刊,1959年改名为《文学评论》,1966年出至第3期,因为“文化大革命”爆发被迫停刊。在这9年半期间,何其芳同志作为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一直兼任《文学评论》主编。在《文学评论》直至如今50多年的历史上,这9年半的时段不算很长,但它作为《文学评论》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在刊物的学术定位、办刊思路上,却奠定了这一刊物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8.
探寻文艺活的灵魂--关于"文艺美学"的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经之先生于1953年春开始了他的音乐美学研究,以后扩及美术理论、摄影美学、电影美学等领域,80年代他倡建了文艺美学新学科。至今,学术生涯已逾50年。在深圳大学建校20年之际,文学院举办了“胡经之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年”的座谈会,校长谢维信发表了讲话,副校长章必功、邢苗到会祝贺。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和他的学生特来深圳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其中有《文学评论》主编、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张炯,山东大学原校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陆贵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童庆炳,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饶子,浙江大学教授王元骧,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衍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包明德,《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王保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何永康,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欧阳光、教授高小康、教授林岗,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大教授王岳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一川,中央党校教授王列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邱紫华,湖北大学教授邹贤敏,《人民日报》新闻研究院院长张首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伟,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王坤,江西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成为国内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刊2 0 0 3年第3期以《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合法性问题》为专题刊发的张立文、张祥龙、张志伟、彭永捷四位学者的文章,《江汉论坛》2 0 0 3年第7期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反思与“主体性”重构》为题刊发的陈来、葛兆光、王中江等学者的笔谈文章,将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而随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对相关学术文章的转载,则在学术界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已呈现向其他学科蔓延的趋势。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