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我国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10,31(6):70-73
培养我国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民中却存在着一些生态伦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生态伦理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农民的适度消费、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村以及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意识。要切实培养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和宣传,而且要引导农民加强生态伦理自律,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责任伦理是强调对自我行为结果负责任的一种品质,更是人类存在与价值认同的基本要求。在自我与家庭、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之间,要对自我"有规定"、"有使命"。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对于青年人,更应该建树责任伦理操守。探讨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现状及问题,分析其缺失的成因,明晰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意义,着重从自我管理、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等方面提出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斯密悖论"表面上是一个相互矛盾的人性假设问题,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和谐伦理内核。作为社会一员的企业,树立和谐价值观不仅是生存的必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构建和谐价值观必须订立基本的价值准则,实施正确的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伦理反馈机制及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全球治理是基于一定伦理共识的全球协调行动,其深入推进日益需要全球伦理。全球社会的共生依存性以及全球治理的实践推进为全球伦理奠定了基础,但一定要区分理想层面与现实层面、意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全球伦理。从现实维度看,全球治理中的全球伦理在其伦理目标、伦理特性、伦理内涵和伦理过程等要素方面应该更具包容性。从实践路径看,需要在强化全球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培育责任伦理,在推动全球交流互动中增进对话伦理,更要在解决全球现实问题中逐步形成正义伦理。  相似文献   

5.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思想: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历史钩沉与现实关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要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树立伦理关怀理念并贯彻到具体行动中。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先秦儒家的伦理关怀思想体现为:"孝"的思想是对人伦关系的肯定;"忠恕之道"、"恻隐之心"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生生大德"的仁政思想是对生命的尊重。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关照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孝敬老人、善待老人;体恤弱者、真诚扶助;制度保障、政策关照。  相似文献   

7.
所谓"环境经济人",是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关注环境保护的人或组织。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产业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指导金融业行动的原则,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体系发展要求,将环境、生态指标纳入金融可持续发展体系。绿色金融从本质上具备了"环境经济人"的特殊使命。以我国环境污染的风险状况以及金融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切入视角,从伦理的层面关注金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利用金融调控保护生态环境,可把保护环境的实践追溯到源头。而通过对金融业成为"环境经济人"的伦理分析和实践论证,揭示出其所蕴含的伦理必然,能为金融业成为"环境经济人"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公共品供给向来是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难解之题。近年来,"小悦悦事件"等典型地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伦理生态大环境中的公共品难题。在关涉公共伦理领域中"真"、"善"、"美"的各个价值层面,都以引起极大关注的典型事件呈现出"公地悲剧"的蔓延态势。当前我们需要从维护伦理正义的制度治理,综合运用多种社会治理手段,树立美德个案的典型治理等方面拓展有效伦理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慈善伦理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包括实现道德分配,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价值;弘扬人文精神,拒绝道德冷漠中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中的价值。为了推进对慈善伦理的研究,必须对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慈善伦理的理论建构可以分为慈善伦理基本问题研究、慈善伦理与文化传统研究、慈善伦理与现代公民教育研究三大板块,以及"慈善伦理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慈善行为的伦理评价、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施助者与受助者的伦理关系;慈善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慈善伦理与西方文化、慈善伦理与宗教精神;慈善伦理与志愿者活动、慈善伦理与雷锋精神、慈善伦理与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十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陆华 《江海学刊》2014,(3):38-41
正在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全球化影响日趋加深的今天,由于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以爱国主义为鲜明特征的国家伦理意识遭遇多重解构,其后果诚如樊浩先生所概括的,"国家的伦理聚合力和伦理认同感缺乏,国家认同中工具意识压倒伦理意识;诸社会群体的伦理同一性和伦理矛盾的化解缺乏具有某种终极意义和神圣性的精神基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缺乏必要而充分的伦理供给"①。因此,客观剖析国家  相似文献   

11.
王国银 《中州学刊》2005,(2):116-118
普世伦理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交往实践水平的提高和交往实践范围的扩大,它是"人类化了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的历史的真正开端.普世交往实践是普世伦理产生的社会基础;普世交往理性是其产生的意识根源;追求共同善是其产生的根本条件;道德金律为其提供了伦理的资源,但惟有建立在平等的多际主体交往实践基础之上,普世伦理才具有其本真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6):41-48
经济开发土地利用应该树立土地伦理观念,执行国家的土地政策法规。高尔夫球场等休闲体育项目建设存在占用大量耕地林地、违规变相征占土地、耗散资源污染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规范高尔夫球场建设呼唤土地伦理,践行土地伦理对化解高尔夫球场建设中的诸多矛盾、促成节约型消费理念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土地伦理在推进开发主体由"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转换、形成社会舆论机制、发挥社会道德等方面对高尔夫球场建设主体的他律约束和自律约束有重要作用。在高尔夫球场建设中应注重培育社会公众人地共生的土地伦理观,树立生态环保的体验文化发展观,以社会福利最大化统领高尔夫球场建设用地,遵循生态原则、强化行业标准与法制监管,以实现文化体验与土地永续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及其道德形态的批判、审思中出场的,彰显了马克思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及其伦理意识本然形态的探索,对其实然形态的解构和对其应然形态的建构,进而集结成三大伦理形态:在意识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了实践的空间生产意识形态批判伦理;在经济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空间生产中资本运作过程,提出了商品批判伦理;在社会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立了唯物的社会空间批判伦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在当代再次出场,并进而形成了三种出场样态:空间生产过程批判、景观生产机制批判、消费—符号生产模式批判.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伦理是人们对物联网社会的伦理认识和实践精神,并在这种认识和实践中提炼而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及因此而产生的道德评价机制。物联网伦理内涵包含"物联网的伦理"和"伦理的物联网"两个方面。"属人性"是物联网伦理得以成立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物联网社会面临的诸多社会伦理问题要求加强物联网道德立法,从内在价值观和外在约束体系两个层面进行伦理规制。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已经在人们不经意间划破了自然母亲的胸膛。灾难深重的母亲———自然向人类发出一声声带血的呼号 ,她所呼唤的就是涉及“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诸多方面的工程伦理问题。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 ,美国率先开展工程伦理研究 ,到2 0世纪 90年代 ,西方一批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相继进行工程伦理研究和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 ,大陆的工程伦理研究直到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尚属空白。我省的肖平、唐永进、李素萍、徐行言…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伦理在经济、政治、组织人事、履行职责、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失范现象,其成因主要在于传统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的消极影响、社会转型期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伦理法制不够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需要采取增强公务员公共责任意识、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伦理立法、完善公务员职业伦理监督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公务员职业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7.
周林霞 《中州学刊》2013,(1):112-116
农村城镇化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农村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凸显、生态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要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发展的价值原则,从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体三个维度着手,确立公正的生态伦理理念,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意识,培育公民个体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基本实现了伦理"制度秩序"和"心灵(心理)秩序"的建构,而如何建构伦理"精神秩序"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观照"伦理现实"以协调伦理与道德的矛盾、眷注"现实的人"以化解人之目的与工具的悖论、建造"真实集体"以消弭现代性群己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价值期许。当前,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实现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和理论主题的"伦理转换",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是如何对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挑战。为此,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基本理路是:直面伦理与道德的矛盾,构筑实践伦理精神;直面人之目的与工具的悖论,构筑仁爱伦理精神;直面现代性群己矛盾,构筑责任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忠 《东岳论丛》2011,32(10):5-9
确立正确的价值基点,对认识"什么是好的发展,如何建构好的发展"意义重大。西方发展伦理学在本质上是传统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再运用,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非反思坚守,使目前的发展伦理学存在诸多深层问题。以个体为本位的自由主义在现代性的早期曾具有重要的解放作用,但随着历史发展却日益表现出问题性、危害性。正确理解个体伦理与整体伦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理论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树立自觉的历史意识、规律意识、过程意识、学科对话意识,建构深层发展伦理学,对形成更为合理的发展视域,探索更为可行的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伊恩·麦克尤恩的《爱无可忍》是一则关于现代社会伦理困囿的启示录。小说通过紧扣"援救热气球"和"同性病态迷恋"两起核心事件,解构"我"以理性为名的科学推理过程中做出悖论式伦理选择,回避道德承担,因此陷入伦理身份的困囿,在重构伦理意识努力中遭遇理性迷失的尴尬。作者对理性的讥讽和人性复杂性的解剖顺应了当今英国文坛后现代语境中现实主义回归的潮流,寄寓着重构伦理意识、唤回文学社会责任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