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电影《兰陵王》的舞蹈产生背景为论据,进而对《兰陵王入阵乐》的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乐》所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影片以"面具"为焦点将一个遥远的传说变化和发展。既迎合了现代人的电影审美情趣,又夸张地刻画了兰陵王传说的精髓"面具"。  相似文献   

2.
一部声乐作品的完整表达,需要歌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准确的内涵分析和情感的再次创作,声情并茂的演唱。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情绪情感更好的调控是声乐表演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公元543—573),是北齐后期最著名的将领。公元564年,北齐被北周军围困在洛阳。高肃率500骑兵冲入敌阵,直抵城下,终获全胜。将士和民众,为歌颂兰陵王的功绩和表达对兰陵王的敬慕之情,集体创作了宏厚雄壮悠美动听的《兰陵王入阵曲》。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鼓、羯鼓、琵琶、龙笛、笙、筝等。舞蹈者戴凶恶威严的面具。身穿刺绣红袍,腰系透雕金带,手中执鞭,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山水诗文在古代山水文学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学界对其探讨,多注目作品的美感性与艺术性,而对其表现出来的情感,缺乏全面把握和适当分析,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考察论述,以揭示其情感表现的复杂性、独特性。第一、情感表现具有两个层面形态:淡泊与深沉。第二、情感表现以对立情感方式为内容方式。第三、情感表现以孤愤沉郁为结构线索。  相似文献   

5.
刘子秀 《中文信息》2022,(3):251-253
本文通过阐述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从在表演中融入想象、深度解剖舞蹈作品、正确掌握作品风格、了解编导创作意图等方面,研究如何在表演中丰富舞蹈演员的情感,并从扎实基本功、诠释艺术性、提升表现力、注重交融性、重视道具运用等角度,分析在表演时将舞蹈演员情感充分表达的途径,以期能为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内心情感与外在...  相似文献   

6.
夏寒 《理论界》2008,(3):152-153
声乐作品演唱要深入人心,作品的分析和处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声乐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萨特伦理叙事中的"审美距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萨特早期的自由主义伦理叙事中,他强调叙述者要与作品中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这形成了他的"审美距离"理论.本文从"叙事距离"和"情感距离"两个方面分析这一理论:在叙事距离上,萨特指出叙述者要与作品人物保持稳定、一致的距离;在情感距离上,叙述者要对人物情感立场保持静观态度,采取一种不置可否的道德悬置立场.萨特的"审美距离"理论,对后来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有所启发.同时,对其作品中道德悬置之后的情感立场缺失,也有不少争论.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 ,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 ,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 ,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要想完整地演唱一首声乐作品,就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作品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挖掘、揣摩、总结,全面设计演唱方案,规划声音,雕琢韵味,塑造意境,以情带声。演唱声乐作品仅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完美的艺术表现。本文将从分析声乐作品的音乐、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把握声乐作品韵味与风格、演唱中的声音和语言这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完整演唱声乐作品,如何在演唱中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能否更接近于诗和散文,作一种"体验化"的陈述?新时期的一部分小说,在这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宗璞的《我是谁》,是较早进行"体验化"陈述的一部小说.作品描写了特定年代(十年动乱)中恐怖的环境氛围,展示了人的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它是对"文革"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形的表现,是对那个残杀生命的年代的气氛、情绪、精神状态的重新体验.作品对经验进行了情感的、艺术的回顾,又进行了某种抽象处理.它不着重于强调历史场景、人物命运的真实再现,也不强调在叙述中实现情感的抒写和升华,而是一种过去的情绪、心境、  相似文献   

11.
作家创作时总是以其浓厚强烈的情感色彩观物、择物、体物,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艺术形象。“一切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血写的书,心灵的书,深邃而真挚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书。”①所以,创作主体的情感状态对作品的美学追求有很大影响。一、情感对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马克思说:“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②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③这些话都指出了情感的动力作用。情感对文学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起创作冲动、强化审美知觉、鼓动想象…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 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内容为例 ,对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情感性分析 ,归纳为蕴涵显性、隐性和中性情感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展示、发掘和赋予情感三种情感性处理教材内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艾青诗歌的悲剧意识——评艾青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青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创作的悲剧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艾青诗歌作品的综合性考察,整体地分析诗人诗歌作品中诸种基本情感要素,揭示出这些情感要素内在逻辑关系的构成,并对他的最具有代表性诗歌的具体把握,以论证艾青诗歌整体意义上的特殊审美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梁结玲 《学术探索》2006,(5):108-111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歌表现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感,在创作上,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极富哲学色彩。本文通过对袁枚诗歌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以“忘却”的方式传达某种心理感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忘却”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的一种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异,通过这种情感或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也更加增强.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理论著作《诗论零札》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派诗歌的核心,是情绪二字。诗的内容是表现诗人的情绪,诗的外在形式也决定于情绪,诗歌中意象的罗列也是以文字来表现的情绪的。情绪在现代艺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诗人的世界观,也是诗人的创作追求.中国现代派诗人在作品中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一方面亲近自然,一方面躲进个人的情感世界,在个人的爱情世界中自我麻醉,寻找慰藉。这一派诗人的作品既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易对人们的情感进行熏陶。如何正视作品中的消极情绪,把握作品中的自我情感的宣泄,因此,在这类作品中的情感教育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散文诗作品为例,分析其如何凭借以现代情绪体验为表现内容的文类特质,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掘进和自我表现的艺术张力,对现代性的审美空间进行开拓与建构,揭橥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内心的深层意识和情感潮汐,成为个体对自我冷静沉思,对社会反省批判以及美学旨趣深厚的文学读本,呈现了审美情感模式内在结构的变化在文学创作上留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文学情感包括进入作家艺术视野的生活情感,以及创作情感、作品情感和部分鉴赏情感。文学情感的演变存在于这四类情感之中。本文旨在探讨文学情感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张振龙 《中州学刊》2005,(5):200-202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建安后期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对前代作品的借用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不仅表现为这批文人在创作活动中借助前人作品表情达意更为普遍、意识更加自觉,而且彰显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入.建安文人对文学情感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时期,他们开创了借助前人作品抒情达意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现、对作品的想象以及作品相关知识的挖掘,不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影响学生多元吸收知识。因此,语文阅读课应提倡多一些情感体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少些空泛的理性分析,努力寻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