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利 《浙江学刊》2001,1(2):143-146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动一时的"古史辨"学说,其中有关上古帝王世系和五德终始说等理论观点继承了崔述的古史辨伪学说.然而,在治史目的、方法以及构建古史体系上,顾颉刚则另辟史学蹊径,大大超越了崔述之学;并在"五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进一步发扬崔述思想中蕴含的近代因素,在探索真实的古史体系上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雪 《社科纵横》2007,22(7):115-116
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于五四运动之后,以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为代表,大胆地对古史、古书质疑与考证。他们先后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说"、"神话分化说"等。20世纪疑古思潮经历了由辨伪到考信到重建古史的嬗变,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上古史体系的科学重建意义重大。20世纪疑古思潮中体现出的"求真"精神,应当为史学工作者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透视古史研究中的“何光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光岳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水准普遍较低的特殊学术背景下,经某些新闻媒体和出版行业蓄意炒作及部分学者的大力鼓吹下催生出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何光岳在古史研究中所暴露出的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驰骋想象,言之无据,滥引材料,不加审查等一系列学术失范现象,表明他的古史研究并不具备严肃科学的态度,学术水准停留在较低水平。对何光岳先生的古史研究在新的学术背景下,重新进行学术定位,对古史研究中的"何光岳现象"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古典学的未来发展走向。中国古史学界应继续重视古史理论的探索,继续重视古代史料的积累、审查与运用,加强科际整合,进一步提高古史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的主要道德形态以"私德"概括,同时认为中国人亦有"公德"观念.他对中西的公私观念不做区分,原因在于他对"公德"的目标即"群"的关注只着眼于它的效果,而对其类型未进行明确的辨析.梁启超提倡的"公德"受效果论的影响,强调尽己责己,这与"公德"是"私德"之推的结论相关,最终使得公德、私德这一分析框架回到传统的问题结构.国家作为重要的"群",是梁启超"公德"观念的最终目标.梁漱溟以理势观作为方法论,认为公德观念产生于现代西方有边界的团体之中,他区分了中国与西方各自的公私观念及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将团体建设作为培养"公德"的入手处,并认为,以无边界的天下作为公的视野是中国思想的卓异之处.从梁启超到梁漱溟对公私之辨的回答体现了中西思想交流中方法论的渐趋成熟,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立在连续性与创造性基础上的中国思想史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7):126-134
论文从文明起源的"再讨论"入手,在省思文明理论之中,梳理出文明起源论的中国古史叙述,从古史叙述中重新讨论伏羲的文化创设与其文化贡献,进而重新认识华夏文明的生成即中国的文明起源论与"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意义。论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文明起源"再讨论"中的中国古史叙述;二、古史叙述中的伏羲与他的文化创设;三、文明起源视角的伏羲:身与卦及兄妹婚;四、"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意义:华夏文明的生成即文明起源的中国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长期得不到科学解决的原因是人类迄今对人及社会的认识还未达到科学阶段。若科学的认识了人类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以及社会形态的整体性排他性、抛物线式运动、后来居上、递进式跨越式、"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形似而质异、质同而形异、变革时各组成部分的次序、每一种社会形态与其"母体""子体"的关系等等社会存在及运动的规律,就会认识到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存在及运动完全遵循着和所有有机体相同的法则;五种社会形态皆名下有实,社会之所以显现明显的阶段性,就是以一种社会形态为单位存在、演进的法则所致;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一目了然,秦统一为中国封建社会开端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胡绳顾颉刚先生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开始从事学术活动,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他逝世的1980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学者、历史学家,在古史考订、古文献考订、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金雅 《浙江学刊》2005,(3):74-80
"力"与"移人"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力"是指审美对象的多种要素综合转化而来的感染力;"移人"是指审美对象借助力来感染并引发审美主体心灵境界整体变化的过程及结果."力"与"移人"的范畴是梁启超在中西文化渊源基础上的整合新创.它们确立了将艺术审美与主体心理相联系的基本视点,触及了美影响改造主体的方法特征问题,并就美对人生与社会的介入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长坤  鲁宽民  尹洁 《唐都学刊》2005,21(3):120-123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即中国奴隶制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末讨论以来,聚讼纷争,至今尚无定论。其讨论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中国社会史问题;第二阶段围绕古史分期;第三阶段形成"三论五说"八种不同意见;第四阶段"中国未经奴隶社会论"再度兴起。综观80年的讨论历程,有些问题值得认真反思:首先,应将政治界限同学术分歧区别开来;其次,要辩证地看待革命导师的意见,破除教条主义;最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讨论仍需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与梁思成劳允兴梁启超在他五十七年生命的最后十年,政治失意,摈弃官场,退出政坛,转向文化运动,竭力以其言论著作为国家培育新的人才做出贡献。1919年的旅欧之行,他亲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化没落,促使他深入思考东西文化问题,通过历史的比较和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