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发展迅猛,但民间借贷的身份地位、诚信、交易秩序、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规范民间借贷,需要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全面加强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对农民进行诚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同时要在实践中探索一套应对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间借贷这一传统民间行为有其内生的规范体系,与现行国家法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冲突。法律制度未能起到有效规制民间借贷市场的作用,也不利于维护国家权威。寻求国家法与民间规范的互动与合作,是规制民间借贷市场的合理出路,对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民间借贷制度的内生性、有效性和局限性为基础,以温州为案例,合理剖析我国民间借贷产生的客观原因。必须从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民间借贷监测分析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等方面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市场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家庭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行为及金额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资源越广的家庭,其进行正规借贷和民间借入、民间借出的概率越大,正规借贷和民间借入、民间借出的金额也越多。研究还发现,社会网络对正规借贷行为和金额的影响比民间借贷更大。  相似文献   

5.
投资剪讯     
央行: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 央行目前表示,将致力于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满足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按照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货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但民间借贷法律规范相冲突且滞后于社会实践、管制过严、监管不到位等,使民间借贷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通过为民间资本提供可靠的投资渠道并扩大民间借贷合法化范围、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和信息公开化制度以及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主体,使民间借贷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其存在和发展有着逻辑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但潜在的风险和弊端也不容忽视.认为应强化和完善对民间借贷行为的规范,其立法路径包括:修改不符合金融市场内在规律的规定,采用灵活标准认定高利贷,合理界定合法与非法融资的界限;通过立法对企业间借贷予以规范,理顺相关立法内容;将认定非法集资的客观标准改为主客观结合的标准,对有合理融资需求的集资活动通过《证券法》予以规制;通过专门立法规范民间合会运作等.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民间借贷利率飙升,空前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吸引逐利资金大量涌入,连银行信贷资金也通过多种渠道曲线参与民间借贷.通过构建三方博弈均衡模型研究了在获取银行贷款存在寻租成本的情况下,银行资金变相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影响效应,结论认为进入民间借贷市场的银行信贷资金越多,为获得贷款所需花费的寻租成本越高;且由于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设租寻利行为被发现的惩治成本很小,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易随着银行资金流入的增多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作为我国正规金融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引发了为数不少的社会问题及法律纠纷。本文旨在通过对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深人剖析民间借贷的法律困境,并分别从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三个层面对民间借贷提出对策建议,完善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规范,以此引导我国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发挥其特有优势,推动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人人贷”平台上2011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2 016名投资者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Markowitz均值—方差理论框架,实证检验了网络借贷市场上投资分散化行为策略对投资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集中投资,投资分散化行为能够有效降低网络借贷投资风险;且随着资产组合分散化程度的提升,分散P2P债权标的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效果越显著。这对合理引导我国网络借贷投资者分散化投资,优化资产配置,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以及规范网络借贷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陕西省长安区486户农户问卷调查,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家庭总资产、家庭总收入、借款用途等因素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针对影响农户借贷需求因素的状况以及其中的问题和成因,为促进陕西省城乡转型区域农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政府必须以完善农村借贷机制为主,联合金融机构做好农户生活性借贷和生产性借贷的区分和指导工作,建立新型信用指数制度,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切实规范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2.
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金融运作新模式,能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但也存在信用风险、经营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科学有效地监控与管理风险事关P2P网络借贷的未来发展。现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温州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和江苏“开鑫贷”公司主营的两种P2P网络借贷服务平台模式,在主体地位、结算方式以及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形成各自特色。两种模式虽在降低借贷风险、减少借贷纠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覆盖率低、无相关针对性法律规范以及违约风险等规范化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成立P2P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针对性监管条例进行规范,构建完整有层次的信用评级体系以促进P2P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的前进提供"润滑剂"和"原动力"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出发,分析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形成原因、潜在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民间借贷资金供求均衡和资本市场风险收益关系着手,试图寻找影响民间借贷风险的各个因素,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民间借贷市场的供求均衡水平发生移动,从而有效控制民间借贷的规模总量和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运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法、经济分析方法,并结合恩施州258户农民家庭2006-2007年的调查数据资料,从民间借贷金额、对象、利率、期限、用途、效果、还款情况和信用基础角度,对民族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市场的基本特征、运行规律、信用状况进行总体描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民间借贷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等问题,提出旨在将"灰色金融"阳光化、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间借贷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促进了河南经济发展,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扰乱金融秩序、扭曲经济结构、威胁金融稳定、增加企业负担、引发民事纠纷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有效引导、加强监管、全方位监测、规范其运作等措施入手,促进河南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陕西泾阳、洛川县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陕西洛川县和泾阳县219个农户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以及渭北地区"公司+农户"产业化组织模式中的农户融资状况的实地考察,发现陕西典型农业区域的农户借贷需求强烈,借贷资金更多地投资于资金量较大的家庭消费项目、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户所需的借贷资金供给主要来自民间借贷,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及合作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的借贷资金需求。针对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和供给状况以及其中的问题和成因,为促进陕西典型农业区域农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政府必须以完善农村信贷机制为主,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切实发挥政策性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的政策导向效应,强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规范民间信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我国民间借贷行为特性和成因的分析,提出要遏制民间借贷行为,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长期以来对民间借贷所持的简单压制态度使其脱离监管,在地下发展,给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后果.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和政府监管才是解决之道.中国目前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体系庞杂、老旧过时等问题,监管体系也存在着主体缺失、过于严格等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减了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未来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民间融资体系,完善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加强民间借贷政府监管,引导和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银行信贷资金趋紧,微观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刚性助推了民间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民间高息借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或居民在创业起步、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急需,但不规范、盲目的民间高息借贷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发生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行为,引发金融风险,对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经济、政策、社会和制度等多个维度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并 揭示了民间借贷危机向社会危机演变的内在规律和对社会稳定的深层影响。最后,笔者提出治理民间 借贷危机的对策: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建设民间借贷征信体系;完善现行民 间金融法律法规;建立民间借贷的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加强民间借贷机构的行业自律;增强民众的 风险防范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