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并在之后形成上山下乡运动高潮。随着"扎根"农村政策的推行和下乡青年在乡的长期化,多数知青都面临着婚姻问题。虽然知青的已婚率逐年上升,但一个下乡知青要在农村正常组建家庭,其婚前顾虑较多,婚后的婚姻生活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特别是在上山下乡运动行将结束、知青大规模返城时,知青婚姻更是经历了严峻考验。有一小部分已婚知青选择了离婚,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家庭,听从国家的安排,在当地就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知青婚姻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2.
在本次婚姻法修改的讨论中,关于是否要设立夫妻间的同居义务,学者们有相反的两种 意 见。笔者对此持肯定的观点。设立夫妻间的同居义务不仅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也有现实的必 要性。  首先,这是由婚姻的内涵所决定的。婚姻,是指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当时社会承认的 男 女两性结合。而夫妻同居义务,则是男女双方以配偶身份共同生活的义务。由此可见,夫妻 同居恰恰是实现婚姻目的,体现婚姻内涵的最直接的方式。  其次,夫妻间同居义务与婚姻关系的性质一致。众所周知,婚姻关系具有社会性与自然 性 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夫妻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3.
孙达丹 《兰州学刊》2011,(12):207-209
笛福时代的英国处于社会和政治制度新旧交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转型时期。其小说《摩尔.弗兰德斯》通过对一位女罪犯传奇的一生尤其几次婚姻遭遇的描述,反映了18世纪一些妇女生活的真实情况及当时各阶层男女的婚恋观。针对摩尔的五次婚姻,文章拟从法学视角分析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妇女地位、当时男女的择偶观、婚恋观。由此揭露男权社会不平等的妇女地位、不合理的婚姻习俗、不完善的法律,还原金钱至上的社会风貌和法律图景。此项研究对于同样处于社会上升时期,拥有类似择偶观的当代中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24-131
唐代晚婚是一种社会意识,通过分析社会实际及墓志中女性的婚姻实态,可将当时女性晚婚年龄定为24岁及以上。墓志中的这些晚婚女大多出身良好、家境优越、知书达理、身体无恙,所嫁理想。皇室女晚嫁主要因宫廷政治斗争以及战乱的波及。其他晚婚女则多因自身择偶时间过长,高门和良士是其选择的标准,她们自身的优越条件以及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其晚嫁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男性对仕途的渴求以及蓄养姬妾的风气又促使他们愿意接纳晚婚女。  相似文献   

5.
邱婷 《天府新论》2022,(2):130-138
基于豫北农村的经验发现,在家庭婚姻偿付能力普遍偏弱的情况下,农民长期面临较重的结婚负担。由于家庭再生产任务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共同作用,农民家庭往往采用变通方法克服压力以实现婚姻缔结,从而形成了早婚和入赘婚两种稳定的非常态婚姻实践形式。前者通过婚后补偿实现了家庭结婚压力的时间分散,后者通过男性“屈尊”实现了家庭结婚压力的空间转移。婚后补偿与男性“屈尊”的婚姻策略都试图突破家庭能力、条件不足对男方家庭造成的婚姻缔结压力,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家庭整体性婚姻实践;但两者都存在婚姻基础薄弱的共性,仍面临婚姻不稳定与婚姻离散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东周时期"烝"、"报"婚现象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亚虎 《人文杂志》2004,(6):138-144
东周时期的"癛"、"报"婚姻现象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婚姻礼俗中的特殊现象,它虽具有古代转房婚俗的某些特征,但又与之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与后世儒家对两性关系中所谓的乱伦行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它既非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合法婚姻制度,也不属于后世儒家所谓的乱伦范畴.在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的东周时期,这种婚姻现象只是发生在东周前期上层贵族中的一些属于个人伦理道德的行为,是存在于上层贵族内部的一种特殊的婚姻个案,已为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  相似文献   

7.
东周时期的政治外交婚于当时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这些政治婚姻中,男女两性的地位、权力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虽然婚姻双方都为国家或者宗族利益牺牲了自己的个人情感,但毕竟当时已是男性所主导的社会,男性往往是受益者,而女性甚至沦为"被交换的物品".男、女贵族在政治外交婚中的不同的性别地位与立场,也直接影响着国内政治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与先秦婚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匏有苦叶》是一个女子对婚姻真谛的理解和对理想情人的热切期盼。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种民俗。诗中的“匏”便是先秦婚礼中“合卺”所用的工具;以济渡比婚恋是当时的民俗习语;诗中的“雁”为当时婚姻“六礼”中最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聘礼;“士如归妻,迨水未泮”表明了当时的婚嫁时期的选定。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著《古代社会》一书,根据大量的材料,第一次确立了原始社会组织的婚姻形态的发展序列。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学说作了高度评价。他们在摩尔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的著作成为人们研究原始社会的经典。可是,对于原始社会的最初状况,当时曾引起了达尔文的怀疑。由于条件的局限,有关论述中确也存在着某些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事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原始社会研究资料不断丰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尚存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组织及婚姻形态有可能作些补充研究。本文拟就原始社会的早期是否实行杂乱的性交及血婚制家族是否为第一个社会婚姻形式,发表一些浅见,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0.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它的精神特征深刻地联系着知青作家们的生活与文化历史。坎坷的生活经历促成了知青作家们超于同时代人的精神成熟,知青小说走在了时代觉醒的前面;曲折的生活道路和文化感受赋予知青作家多元的文化立场,使他们生发出对传统、农民文化和民间文化新的思考,促进了新时期文化新的转型;生活的成长性造就了知青小说的青春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知青小说当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局限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将知青小说置于历史之中客观审视,给予其更多的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1.
聘娶婚姻是封建时代婚姻的主体。由于唐五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礼法社会 ,青年男女们仍有自由恋爱结婚的机会。孙光宪在笔记小说《北梦琐言》中 ,真实地记载了唐五代时期的婚姻恋爱状况 ,从中可看出当时士大夫和一般民众的婚配观。  相似文献   

12.
经济是影响婚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莎士比亚喜剧中人物的婚恋状况进行剖析,可以反观当时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婚姻社会的影响。而当下我国的婚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与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关。尽管国别不同,时代也不同,但经济因素对婚姻社会存在的影响却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莎士比亚的喜剧,对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婚姻社会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今社会婚姻状况的了解,为我们理性认识新的婚变现象、正确处理婚恋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生活经验:直接与间接俞汝捷:偶尔翻阅6月4日的《文艺报》,发现一件趣事。第4版上有篇王彬彬的《“知青”的话语霸权》,认为无论是塑造“知青”形象、农民形象,还是再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青”笔下都只能完成一半的任务。另一半,也就是从农民角度看出的一切,只能由农民来完成。可惜农民没有话语能力,使得对这段历史的陈述只剩下一面之辞。而第2版上有篇冯敏的《关于“成长小说”》,偏偏提到你的中篇《大树还小》,认为尊作以一位农家子弟的身份回顾“知青”的成长,并对故地重游的他们予以道德评价,从而形成新的角度,成为与原先“知青…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招赘婚姻是古老婚俗,也是非正统的婚姻模式,具有女娶男嫁、夫从妇居的特点。中国古代招赘婚姻的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宗法制度的要求和传宗接代的考量,社会性别视角是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中国当代招赘婚姻的产生,其原因是多侧面的,既有经济、法律因素,又有婚姻观念和婚姻价值因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招赘婚姻已显示出性别平等、民主协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质,是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和养老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戊戌维新派的婚姻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资产阶级的文化高度对中国封建婚姻陋俗进行自觉地文化批判是从维新派开始的。显然,中国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是促使维新派产生新式婚姻观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从婚姻文化的视界来探索问题,那么维新派的婚姻观与国人在若干时间内接触到西方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16.
《周易》反映西周以前社会生活的史料极为丰富。在婚姻方面,记录了男娶女嫁、一夫一妻制、畜妾和婚禁制度。载录了古代婚姻过程中的窥观、求婚、定婚、送聘礼、迎娶、哭嫁、祭祀完婚等特有风俗。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熟悉生育现象,如多年不孕、孕而不育、产妇分娩等,并掌握了一定的生育知识。  相似文献   

17.
财婚风尚就是把金钱财物作为缔结婚姻的必要条件的习俗或风气。唐代财婚风尚造成了贫穷的有美才的少女难嫁的社会现象。贫女与寒门士人共同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是贫女诗在晚唐应运而生的内在的心理原因 ,财婚风尚对贫女的不公正与科举腐败和政治黑暗对寒门士人的不公正是贫女诗产生的外在的社会原因。贫女诗具有晚唐穷士之诗的典型特征 ,风格激切深婉 ,语言清丽浅俗。  相似文献   

18.
试论社会变迁与抢婚习俗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习俗 ,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 ,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 ,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在传承。“抢婚”习俗源于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的转变时期。原始氏族成员由男从女居转变为女从男居 ,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而抢劫婚便是完成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 ,抢婚习俗由于具有新的社会功能而被继续传承。作为民俗文化的抢婚 ,在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荣娥  吴俊映 《理论界》2009,(5):169-171
婚姻礼仪是缔结婚姻关系,组建家庭的重要环节,更是农民生活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仪式行为,它凝聚着深远的文化价值理念,也是乡民生活意义体系的体现.在乡村社会正逐步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礼仪也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传统婚姻礼仪在社会变迁中因不合乎时代发展而出现仪式意蕴流失与社会功能弱化,村庄文化主导下村民们的社会性选择使得婚姻礼仪由传统走向变异.  相似文献   

20.
“铁姑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特的存在,北大荒知青文学对于“铁姑娘”人生所包含的历史、人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开掘要比其他知青文学深刻而独到。尽管北大荒知青文学中“铁姑娘”形象群是复杂体的聚合,人物个性差别很大,但都没有偏离时代的共同本质,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这一时代的特征,这是北大荒知青文学创造“铁姑娘”形象的终极目的。“铁姑娘”形象完成了知青新人形象的建构,体现了一代女知青成长的受困与突围,更彰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类形象内蕴的张力凸显出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艰难和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