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四部小说的探析,阐论张恨水创作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表明恨水的"恨而醒世"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2.
<春江花月夜>一诗,作者运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整体思维方法,通过春、江、花、月、夜这些艺术的背景,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宇宙观,使诗篇的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画面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识,哲理意识与艺术画面水乳交融,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试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笔下的形象独特鲜明.他们大都是"硬汉子",坚韧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他们不怕失败,视死如归,体现在作品中如<印第安营地>、<五万元>、<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其中<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则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他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精神的化身.同时,组成桑提亚哥的"硬汉子性格"的优秀品质是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厚的爱心.而这一切优秀的品质所组成的"硬汉子形象"也正是作者自己"硬汉性格"的体现.是作者面对社会的一种生存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也是作者面对人类命运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犯而不犯"是明清人对"犯"与"避"这一对待性范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界定,当时的小说评论家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创作方法的审美功能.<红楼梦>中贾瑞挨整与薛蟠遭打这一对情节,也体现了这一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具有"对照"美.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是"从罪孽中得到救赎"的"中介新娘"--<圣经>原型形象.这一形象既保留了最基本的<圣经>叙事单元和人物原型,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带上了现代人的痛苦和反思.这个"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反映了哈代对僵化的宗教道德说教的鞭笞以及对博爱、牺牲等宗教精神的讴歌,具有丰富、深刻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倪根金 《南都学坛》2000,20(4):13-17
<四时纂要>是我国古代著名农书.现有明代朝鲜翻刻本存世.对这个刻本,特别是某些次序颠倒的句子,学术界曾有怀疑.从古籍中稽查到的<四时纂要>引文与翻刻本对照来看,翻刻本是真的.从<四时纂要>刻印历史、流传情况、书目著录和明清古籍引用<四时纂要>数量变化来考察,现行的"在我们北宋时已经失传"之说不确,其佚失当在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7.
有关革命者生涯的记忆是作家王蒙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革命和革命者形象王蒙进行了不断的书写和重写.从<青春万岁>到新时期初的<布礼>、<蝴蝶>,再到后来的"季节"系列,作家对革命者形象的书写经历了纯情的歌颂、痛苦的分裂和忧愤的反讽三个阶段.王蒙作品中革命者形象的演变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作家创作心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烟花巷中的冤魂--贾迎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一直认为,<红楼梦@好了歌注>中"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暗示的是贾巧姐未来的命运.本文从分析小说文本入手,得出新的结论流落烟花巷者,不可能是贾巧姐,只能是被丑闻淹没的贾迎春.  相似文献   

9.
"薰"与"驹子"--川端文学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薰"与"驹子"分别是川端康成早、中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女主人公."薰"的形象塑造奠定了川端康成整个创作生涯中女性人物的基本模式,是一生热衷于少女形象创作的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而"驹子" 这一成熟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是川端在女性形象塑造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自我超越",已达到了一种"非川端式"的境地."薰"与"驹子"是川端文学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变中的蘩漪     
在作品<雷雨>中,蘩漪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独特的形象,她聪明美丽、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由于生活的禁锢,她渐渐地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鸷的人.而这个"活"的"变"的过程,不但包含有这个形象自身的因素,而且与其周围的环境,时代的因素密不可分.故挖掘造就蘩漪形象的内外因素,更深一层来理解蘩漪这个形象,从而可以看到一个"活"的蘩漪.  相似文献   

11.
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周汝昌先生的"写实自传说",上个世纪以来,还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批评.其实"写实自传说"与<红楼梦>的实际不符.曹雪芹说自己创作的<红楼梦>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承认自己的人物故事是虚构的.脂砚斋也说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只生活于<红楼梦>中,认为这是古今小说戏剧中从来没有的人物,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从没见到过的人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贾宝玉即曹雪芹的自传说.同时,"写实自传说"在贾宝玉即曹雪芹、贾府是曹家、恭王府是大观园遗址三大问题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破绽,它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它不可能成为20世纪惟一能站得住脚的红学成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贾探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探春是《红楼梦》塑造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典型人物。20世纪学术界对这一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有人认为她是封建统治的忠诚拥护者,有人则认为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有人认为探春理家时的改革是“牧师兼刽子手的花招”,有人则认为她在家进行的民主经济改革是在为社会“开辟光辉道路”。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形象,红学界发表了大量不同见解。本文旨在对20世纪贾探春研究作一总的回顾,以期为新世纪的探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再复新出版的“红学四书”提出,曹雪芹和《红楼梦》是独立的一大家,是与儒、道、释并列并重的一大家,把《红楼梦》提升到“人类文学世界极品”的地位,提高到“超小说的哲学与文化集大成者”的地位,认为贾宝玉的形象具有准释迦、准基督的精神气象,是对红学的一大贡献。而刘再复对《红楼梦》的认识,之所以能如此高屋建瓴,乃缘于他“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来源于他对《红楼梦》“不为点缀而为自救”之“灵魂的阅读”。这些对红学发展和未来走向都极具启示意义。刘再复“以悟法读悟书”也有进一步升华的余地,如果追求文、史、哲三才并重的境界。则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4.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五个重要梦幻与“黄粱梦”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黄梁梦”最早见于《列子》,经过唐传奇、元戏曲、明代拟话本小说和清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哲学内涵。曹雪芹将“黄粱梦”纳入到《红楼梦》的叙事中,在黄粱梦的基础上进行巨大转换,使《红楼梦》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天人合一的宏伟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体现着曹雪芹深刻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6.
胡文彬的红学研究大体可用"两点两论"来表述。所谓"两点",即两个基本关注点:一是《红楼梦》与红学传播交流史,二是《红楼梦》版本包括抄本与程高本研究;所谓"两论",即"红楼人物论"和"红楼文化论"。"两点两论"可谓胡文彬文学批评观点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胡文彬解悟《红楼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诗词创作和诗学理论主张的讨论,这种讨论融入了小说的血脉,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红楼梦》所构建的诗学思想体系深受当时所流行的明清诸家诗论的影响。一方面,《红楼梦》对明清诸家诗论的接受与传承,构成了观点鲜明的红楼诗学;另一方面,《红楼梦》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明清诸家诗论进行批评与改造。总的来说,这种接受或批评是客观而辩证的,也是符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的。  相似文献   

19.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红楼梦》80回后的稿子佚失了。上个世纪不少学者对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结局,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重要人物未来的命运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一定成绩,对于把握原著整体的精神风貌,认识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