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摭诗文入传是史书中常见的传记文本的书写方法。自《史》《汉》以来,存在着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史家采摭诗文入传是文学文本经典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史家的采摭往往确立了文学文本的经典地位,并以之为媒介继续传播。采摭诗文入传的意义在于:诗文入传构成传主形象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此点自《史》《汉》以来莫不如是;诗文发挥文章的政教意义;诗文作为文学文本往往确定传主的文学家身份;采摭诗文入传发挥了保存一代文章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
汉《易》与《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怀祺 《齐鲁学刊》2001,(3):113-119
班固的《汉书》没有割断历史联系,他把西汉历史和古史联系起来,表明“汉绍尧运”,历史过程是天意决定的。汉《易》与今文经学是班固架构历史的理论依据。班氏论学术渊源流变体现出易学的通变思想。易学对班固写史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谶纬神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哀、平之际,谶纬神学兴起,并以迅猛之势,很快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这是汉代思想史上的一股逆流,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西汉思想文化的演进历程与西汉末年社会状况交互作用的必然历史现象。 一 《汉书》关于谶纬神学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李寻传》:“初,成帝时,齐人甘可忠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中垒校尉刘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汉书·艺文志》是班固依据西汉末年刘歆所著《七略》编写的,所以《内经》至迟在西汉末年即已成书。这部书在医学和哲学上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理论系统,还  相似文献   

5.
根据蔡邕的《独断》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记载,西汉奏议被分为章、表、奏、议四类,但是例外的情况在《汉书》和其他文献资料中都可以找得到。本文对西汉奏议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归纳分类,并根据出土文献考察了其具体的格式,在古代文书和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尽量恢复西汉奏议简牍运用和书写的原貌;对奏议的传递和处理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兰州学刊》开辟的专栏——兰州历史的研究。连载赵一匡先生有关金城历史的文章。文章探讨了金城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读了受益不少,但也有问题需要商榷,仅就《两汉时期的金城》部分提点看法: 一、关于史料的引用问题 《两汉时期的金城》(以下简称《两文》,在引用资料方面,一是引用《资治通鉴》作为论证两汉历史的主要证据,二是引用象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这样后人著作来  相似文献   

7.
对于天津平原的早期历史,过去人们知道很少。三十多年前曾有人断定,渤海湾西部岸线西汉时在文安以西,天津平原当然是一片海域。1956年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的发现,以及随后展开的渤海湾西岸古代海岸线和古文物调查,彻底改变了对天津历史的传统看法,天津平原自张贵庄以西,不仅早在四千年前已经成陆,而且战国时村落已十分密集,西汉时更有座座县城环海耸立。 其实过去人们对天津平原早期历史判断的某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在《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  相似文献   

8.
《汉书》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王莽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主要依据《汉书.王莽传》中的王莽的所作所为,结合时代背景总结出王莽具有根深蒂固的复古思想、"十四代一循环"的思想、大一统关照下的夷夏之辨以及天人感应的历史思想。种种迹象表明,王莽不仅仅把这些思想当作其谋权篡位的工具,更是他真心实意的信奉它们并将其作为执政的信条,而这些历史观不仅为王莽所独有,这也是其生活的西汉末期的时代背景,同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广西最早的县在哪里?这是研究广西郡县沿革的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按一般常识,谈论广西郡县沿革之始,都以《史记》和《汉书》为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今广西的大部分属桂林郡,小部分属象郡。但是这些文献略而不详,郡下辖哪些县,无从推考。《汉书·地理志》较之《史记》显然详细得多,郡下都注出了所辖县名和郡县设置的年代。据统计,今广西属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等郡,桂北部分县属零陵郡,桂西边区属群牁郡。但《汉书·地理志》所反映的只是西汉晚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郡县情况,在广西各郡下虽都注明“武帝元鼎六年开”,如可信,也只能上推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仍无法与秦时郡县比较。经过对贵县罗泊湾西汉初期墓出土的漆器铭文“布山”  相似文献   

10.
通常都说西汉“重农抑商”。笔者认为,“抑商”之说与史实不合,“重农”之义亦当进一步研究。本文意在重新讨论西汉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商业政策,评论其是非得失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一以为西汉建国伊始即实行抑商者,主要根据为《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下》(以下简称《汉志》)皆有“重租税以困辱之”的说法。其具体规定是:商贾及其子孙  相似文献   

11.
司马相如对辞赋创作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司马”是人们对西汉文坛翘楚司马相如和司马迁的并称。自汉代班固论武帝得人,举凡“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赞》)以来,历代论者即多以二人相提并论。如《北史·文苑序》谓汉自孝武之后,“扬葩振藻者如林,  相似文献   

12.
略谈地方志     
<正> 地方志是我们伟大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卷帙众多,内容丰富,材料具体,历史悠久。认真研究我国的地方志,发掘整理地方志资料,吸取前人编纂地方志的经验,对于研究我国历史,继续编写地方志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地方志的由来 我国的地方志,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志。到西汉末,班固写成的《汉书·地理志》,所记全国的行政区划,物产、贡赋  相似文献   

13.
谢志平 《学术研究》2015,(2):157-158
《汉书·儒林传》是西汉五经经师的类传,成于众手,且传承日久,讹误难免。现根据《汉书》经师本传及他篇,并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考核稽查,再辨误三则:"夏侯建官至太子少傅而非太子太傅";"朱邑为大司农而非大司空";"王中不曾为元帝少府"。  相似文献   

14.
陈其泰 《人文杂志》2012,(4):112-122
班固在东汉初撰成的《汉书》,是一部为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以往有过的因为要抬高《史记》地位而贬低《汉书》的做法,对于这部名著是极不公正的。通过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三方面的认识:一、从南北朝至两宋"《汉书》学大兴",其中包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表明《汉书》对前代文化成就加以总结,又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二、在历史编纂上,《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著史新格局,成功地解决了历史编纂上的难题,保证"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得以实现;三、在记载内容上,班固以"实录"精神和进步史识为指导,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抗两汉之际盛行的图谶神秘妖妄之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史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汉书》的传播与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初步考察了中国古代《汉书》传播的范围与表现形式以及文本传播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提出《汉书》研究史密切关注和关系着《汉书》研究的整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释“露布”     
“露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梁任昉《文章缘起》说:“露布,汉贾弘为马超伐曹操作。”但是,根据《汉书》、《后汉书》及唐李贤《后汉书》注,这种公文形式,至迟在西汉时就有了。不过,那时称为“露章”(《汉书·何武传》)。后来,也称为“露版”。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露布者,谓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版者。”(《说郛》卷4)所以,清代学者赵翼说:“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耳。”(《陔余丛考》卷21)关于露布这种文体的用途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8.
《汉书》记载西汉中垒校尉拥有“外掌西域”职权,后世学者对此却提出了质疑,有学者指出“西域”当为“西城”或“四城(门)”之误。但详查史书,未能见到证明中垒校尉掌“西城”或“四城(门)”的确凿史料。随着近些年西汉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班固关于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9.
皖字见于《汉书》和《续汉书》,音患。两汉庐江郡都有皖县。历史文献说,皖是周大夫封国,伯爵,史佚其名,故称皖伯。但皖不见于周、秦古籍,最早见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今本《史记》已佚其文,现在能见到的是唐、宋人书中的转引。例如: (一) 唐杜佑《通典·州郡十》舒州注:“今理怀宁县(唐、宋怀宁县治在今潜山  相似文献   

20.
《汉书·地理志下》:“西河郡,户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在临河24郡国中户口数位列第12,除北边西边长城防线10郡外,户口数多于弘农郡与信都国。西河郡所属,“县36”,其中16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谭其骧主编,下同)以为“无考”。是为西汉诸郡中无考县名最多的一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