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哈尔滨市适度人口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目标决策下的适度人口容量研究方法,从建设用地、可供水量、GDP总量和就业人口四个方面预测了哈尔滨市2010年的经济和自然资源适度人口容量,与本课题人口预测部分的结果相比,自然资源适度人口容量较宽裕,但经济适度人口容量极易突破。为保证未来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采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劳动负担小、劳动供给充裕、储蓄充足和巨大消费市场的人口红利。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持续低水平,促进了未来人口向老龄化、劳动负担加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的年龄结构发展,粗放的依赖廉价劳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不能够得到支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与之适应,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转变;经济结构将逐步向满足养老服务和老年人需求的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迁规律,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以山西10个村的样本为例考察了近10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轨迹。研究发现,农村人口10年来平均年龄增长了4.3岁,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增长5.6岁从性别和在家居住时间看,46岁及以上女性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从工作时间和就业方向选择看,尽管农村劳动力仍以家庭农业经营为主,但外出就业和受雇用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手段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看,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质量较差。研究认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农业“女性化”和“老年化”特征突显,这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与户籍制度改革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的“老年化”和“女性化”特征,以及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正面临多方面突出的人口问题,既有人口超低生育持续,又有人口老龄化,还有劳动力人口加速外流,三个人口问题加速推动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时,东北也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伴随人口的结构性转变,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结构性矛盾及如何消减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东北地区23个地级市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理论分析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没有对东北经济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但是,人口老龄化通过消费需求路径对经济产生消极的间接作用;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虽然东北劳动力成本存在比较优势,但是这种有利的要素禀赋并没有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混合模型中的调节效应,发现人口自然增长率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当取值为负时,人口的负增长会通过调节效应弱化人口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因此,可以说人口负增长将可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宁夏人口的现状是: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仍高于全国,老年人口增速快。未来一段时间宁夏人口的发展态势是,劳动力人口、老龄人口、育龄妇女人口将出现高峰。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积极推进劳动人口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宁夏人口问题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预测在未来5年的时间内,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入,企业失业人员以及每年经济活动人口的增加,西安市将面临着约50万人的就业压力,即使西安市在未来5年能够维持13%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也只能提供大约8万余个就业岗位,那么西安市每年存在着43万人的就业岗位缺口,因此,西安市政府要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河南人口将会怎样发展?人口构成将如何变化?利用2005年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结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对未来人口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对制定未来人口生育、就业政策,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理解技术变迁对工资与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避免自动化替代劳动力导致的失业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运用"基础任务模型"(task-based model)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就业、工资及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978—2018年间,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工资水平上升、提高劳动力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生产任务的变化对工资水平的变动起次要作用.但是,中国在这一期间经历了强烈的转移效应与复原效应,说明自动化替代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需求,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新任务创造了大量的新就业岗位.未来,需要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避免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总和受教育年限、总和就业年限指标测量目前劳动力潜在的供给特征,并应用微观人口仿真模型分析了近期内供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未来5-1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结构处在变化转折阶段,变动趋势是:供给规模增长将转变为惯性增长;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老化趋势不可逆转且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体制转型期人口与劳动力增长的基础上 ,探讨了体制转型期的就业形势问题 ,认为长期及未来数年内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 ,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六普"数据,对2005—201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变化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来流动人口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度达30%以上;近5年,上海流动人口从中心区向近、远郊流动的地理分布变化与上海的投资增长中心逐渐向近郊转移的趋势有很强的对应性,同时,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与上海工业企业的区域分布间有着极高的正向相关性。外来流动人口在缓解上海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同时,其低水平的就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第二产业的"滞移问题",减缓了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人口结构快速变动转型时期,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关联性,它们之间协调发展就能较好地提升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创新和转型经济发展时期,以人口资源、人力资本、人才资质为主要要素的人口结构变化会对城市综合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南京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引发了南京经济社会适应性的变革,它们对未来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看,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中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很巨大。中国劳动力乡城迁移远未完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就业人口现状,2000-2010年城市、城镇、乡村人口就业速度,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变化及人口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的研究表明:若退休年龄不变,2030年我国潜在劳动力将比2010年减少14%;若男女退休年龄分别推迟5年,则2030年潜在劳动力仍将与2010年相当。然而,青年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快,农村尤其明显;202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递减速度快,2040年我国60岁以上、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8%、22%和4%。近20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面临老龄化的严重挑战,老龄化通过劳动力老化、社会保障、生产成本、商品出口、社会消费、货币汇率等途径,对经济持久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保障房建设基地的实地调研,分析目前上海市保障房的选址特征、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对区域人口发展影响。分析发现,上海市保障房选址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对人口产生了较强的导入作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口在近郊区过度集聚,且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对区域内人口合理分布、公共资源配置和人口管理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据此提出,应通过优化保障房的选址及合理的规划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发展来说,其总人口规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交通系统与人口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以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的各项功能,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交通人口合理承载量进行了理论界定,运用系统工程中的PS多目标决策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对长春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交通系统人口承载量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为参照区,合肥为研究区,介绍了以自然、经济资源为考量的区域可持续相对人口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并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对20112020年合肥与全国的人口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生产总值等指标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2020年合肥与全国的人口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生产总值等指标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2013年合肥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量,人口发展处于不可持续阶段,人口规模不利于推动该区可持续发展;2013年以后,合肥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大于实际人口量,人口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人口规模将有利于推动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概括来说,过去合肥虽处于人口过载状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承载力的提升,未来将会处于人口承载力富余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转折点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变化。基于3个假设,借鉴日本城镇化水平、人口变动、经济转折点经验,结合中国城镇化未完成、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的实际,利用1990—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城镇就业人数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将在2028年左右达到刘易斯转折点。在到达转折点之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能满足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同时政府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要把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重点从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这两方面,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查,之后更多的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近几年来逐步拓展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行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迁移与回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但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失地妇女的非农就业问题;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影响;三是农村外出务工妇女迁移和回流选择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