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然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和谐理念.从文化形态看,中国传统的集团文化表现出重道德秩序的"人伦型和谐"理念,西方传统的经济文化则是重效率合理性的"知识型和谐"理念.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集团经济文化形态,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多文化交融的"开放融合型和谐".  相似文献   

2.
和谐动力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审视国内外新形势下,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和谐动力观不仅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一脉相承,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历史依据、实践和现实思想溯源。2007年以来,国内理论界对和谐动力观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并显现出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和谐动力观是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这一理论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形成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系统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和谐”的内涵不同;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调节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稳定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和谐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代中国,和谐哲学由于找到了社会矛盾论的根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在价值诉求上,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歪路和邪路,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的宏大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立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正确回答了中国今后要向何处去,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深刻诠释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应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全面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依靠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应当归谁享有等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必须贯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向度:一是要求在人类社会领域“以人为本”,二是要求在处理人
与自然关系时以“人-自然”整体为本。在社会领域以人为本,既是不证自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的继承与发扬。在自然界以“人-自然”整体为本,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需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而且是人类文明健康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
上局部地区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不以人为本人类文明会退化,不注意保护环境也会使人类社会退化。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贫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欲灭贫穷又以穷为荣、期盼富裕又以富为耻,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勤劳致富光荣,再到富而思进、注重公平的过程.深入研究当代中国贫富观的嬗变过程和思想轨迹,无论是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对于树立正确的贫富观,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代对重建和谐、公正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思考,以正义、民主与自由等为其主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在社会正义方面,毛泽东形成了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正义观;在民主方面,致力于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在自由方面,毛泽东追求政治自由和意志自由,并最终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动力观点与中国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形成了各具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和谐动力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矛盾动力观、改革动力观和创新动力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研究和谐动力观有助于加深对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历史辩证法,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同出于人道主义传统,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等同于"人民",而是人人、所有的人,而人民是人的主体。以人为本只是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因此,以人为本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的根本原理,根本原理仍然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原理。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提法是要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使社会关系协调起来或更加和谐。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根本利益一致,更容易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方法是求同存异,树立全国一盘棋,全局着眼、局部着手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要把中国由"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此可以从社会形态、现代化形态和文明形态三个层面来理解。从现代化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现代化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经历了西式资本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的发展,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社会性质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社会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其内涵和本质具有特殊性,以实现"每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从进步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文明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文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特征,与其他文明不同,是要重建"中华文化大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三种形态的构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有田 《东方论坛》2005,(5):92-97,108
在以什么人为本和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上,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形成多种多样的人本观.其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人本观、西方的个人主义人本观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本观.伦理主义人本观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个人主义人本观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集体主义人本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集体主义人本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现代化追求与社会主义选择统一起来,是关系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康有为和孙中山以不同的方式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现代阐释,用以判断资本主义,追求世界大同,把现代性置于道德乌托邦统摄下,但并没有消除二者之间的对立。毛泽东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寻求二者的统一,使中国社会主义走向了难以解脱的困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明交流互鉴"观构建新疆宗教和谐,其内涵包括宗教本身、各教派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根本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明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共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的开启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文明交流互鉴"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加强各文明间交流交往交融是促进新疆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从社会和谐的目标、秩序和谐的尺度、教育和谐的模式、人格和谐的要求、天合人谐的原则诸方面发掘其现实意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以生产力作为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维度,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以人为本作为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维度,树立正确的人民权利观、人民利益观,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坚持实践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试敢闯,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线。坚持在创新中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特性,注重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探索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义与利的统一、战略性与策略性的统一,实现对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扬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肖浩辉 《中华魂》2011,(2):66-70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是社会文明、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效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人的素质提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他结合实际,赋予了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