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以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2):1-7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语境中,女性文学创作始终不渝遵循的人道启蒙以及重建个人自主性的努力,与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新启蒙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知识表达与建立女性主体的目标并非天然契合.新时期文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启蒙思想模式的渗透,同时也昭示出在启蒙主义"人"的视野中确立女性自我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人的主体性是在技术启蒙下逐渐地苏醒过来的。技术的存在为人与自然的划分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是与技术的历史演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从历史的维度出发,阐述了第一次技术体系的转向,分析了以铁器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相对独立的农业技术体系的确立对人们认识自身主体性的影响和作用,讨论了人主体性渐显的客观前提,指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为了获得对世界认识的客观性而对自身进行的探究过程,客观地推动了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郑元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3):57-60
启蒙开启了现代社会的进程,现代性深深扎根于启蒙运动之中。本文对现代性的起源做出历史的考察,探讨了现代性与启蒙精神的渊源关系,并深入分析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理性与主体性)在文化、思想领域确立自身地位的过程,指出启蒙理性僵化的思维方式乃是造成现代性的矛盾与异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李振宇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8
作为现代化核心价值的主体性原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曾经历了两次兴起后又被扬弃的过程,即:从扬弃个体主体性到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或"救亡"主题下对主体性的追求及扬弃)和"发展"主题下对主体性的追求及扬弃。本文对这两波主体性扬弃的逻辑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结论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作用恰恰体现在对其进行扬弃的机制中。 相似文献
5.
翟永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肇始于现代文化启蒙运动,但是启蒙思潮在从国外引入时被启蒙者进行了功利性的改造,从而导致了启蒙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男性启蒙者由于潜在的男性中心意识造成了女性主体性的失落,具体体现为女性经验主体性的失落、女性思维主体性的失落、女性行为主体性的失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熊艳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45-48
启蒙的悖论所引起的困境业已显现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面对陷入困境的启蒙,简单地质疑、否定、反对启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应该把启蒙视为人类走向进步、文明的精神诉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启蒙在中国还远未完成,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但同时也必须警惕这种生发于西方语境中的启蒙和现代性所带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进而打破西方话语操控下的现代性标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弥补启蒙理性弊端的成分从而让启蒙精神和现代性成为符合中国文化及民族性的价值尺度,以便彻底实现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社会格局,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实践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表现在主体认识能力增强、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主体心理结构复杂化、主体能动性和主导性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主体发生巨大变化带来了积极面,但也存在消极作用,因此要求重新思考和定位人的主体性原则,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倡导合和之道,秉承中庸之道,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体系,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彬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6):36-39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传统,围绕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进行了深刻的启蒙。启蒙是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关系的主要线索。邓小平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启蒙。 相似文献
9.
李卫朝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6):29-33
当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此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内部原因和动力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性的范导,而中国式现代性在农民思想中的确立则亟需通过农民启蒙来完成。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使农民启蒙显得必要而迫切,只有通过农民启蒙,才能稳妥解决横亘在农民迅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与遭受重创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启蒙农民的过程中启蒙我们自己,建设农民的主体性,开发农民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启蒙反思开辟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0.
张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8-11
西方启蒙知识分子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逐渐取代中世纪教士成为思想领袖。由于启蒙知识分子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所以启蒙知识分子被看作是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的诞生。知识与权力的同构关系赋予启蒙知识分子以革命领导者、民众教育者、国家政权实施者的角色。然而,启蒙的权力也是有其限度的,主要表现为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二元结构和启蒙知识分子的有限的启蒙。 相似文献
11.
当今大学德育中存在着忽视主体性的倾向,因此造成德育效果低下。而忽视主体性有一定的历史根源,主要是中国的家族文化和整体主义倾向造成的。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还有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都必然要求发展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从各自的角度去发展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天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2):71-75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主体性在人类的教育史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神学时期的人主体性压制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时期的人的主体性的理性化阶段———后现代时期的人的主体性的消解阶段。人的主体性的培养涉及到人的学习创造性及原创性的开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的时期 ,这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目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给我们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培养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毛崇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56,121
作为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分界,理性是启蒙的一个关键词,被表述为自然理性、公共理性、历史理性及世俗理性。自然本无理性,康德用此表达“自然向人生成”之合规律、有目的运动。公共理性是指在差异性自由个人联合体中的自觉合约,体现为法理、伦理制约下对个体世俗理性中非理性之自然性之改造和提升。当个体自由成为整个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升之基点,启蒙方完成了其使命。这是历史理性之宏大叙事的一个永无终结的运动过程,解放生产力导致“劳动日的缩短”则作为其根本条件。这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包含在从中国、希腊等古代思想传统到法国启蒙主义和康德四大批判以及马克思学说等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与前沿理论之中。当前需要在新语境下重新整理并复原这些珍贵资源,在实践中续写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6.
李美容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30-32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18.
郭瑞科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主体性的发挥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外向主体性和内向主体性作为主体性的两个向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前者强调向外扩张,容易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后者重视内在超越,容易造成生命发展的滞后、生活质量的降低以及社会的倒退.如果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就可以实现彼此制约、相互促进,进而有利于克服主体性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与人的主体性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26-29
人非生来就是主体,人的主体性存在既不是人惟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存在方式。人成为一种主体性存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无论对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世界都是一件重大事件。正是人的主体性存在使人脱离自然并一跃而成为自然的主宰和统治者,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从而打破自然生态平衡,带来生态的恶化。 相似文献
20.
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昀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1):0-144
博客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显见的生存方式之一,引起书写、交流、传播等领域的变革。博客可以在“参与、分享、交流”中实现多元主体的自我确认,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时空,为个人发展提供多元主体性基础,塑造一种开放、有序、多元、自由的新个体形态,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