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以贾平凹乡土小说《浮躁》及葛浩文英译本为切入点,以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为基准,探究葛浩文对《浮躁》原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适当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能使译本在保持原文风采的同时关注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而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并为之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九部莫言的小说,其中《红高粱家族》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莫言小说,也是在英语世界最广为接受的莫言小说.在此探讨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红高粱家族》时使用的翻译手法,以及对某些文化信息词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莫言《蛙》中的山东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方言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描述译者遵循的起始翻译规范,解释译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葛浩文比较注重方言的可接受性,这主要是受译者自身翻译诗学、主流的翻译规范和目标读者的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语言本身作为一个功能体系,它的基本功能用于交际。由于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语言一定要与人们交际的具体语言环境、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对于所要翻译的材料及环境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只有对源语语言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充分地理解源语的含义,有助于翻译的进行。在此对英国学者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此说明在认知模式下的翻译是一种以对源语进行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翻译教学"?根据加拿大学者德利尔关于"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和"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的界定,翻译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中英旅游景介文本在语言形式、语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景介文本的翻译充分考虑文本与受众经验的“游离”与“契合”的关系。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生态环境中所有构成素间的关联和整体性,译者需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能保证作者、译者和读者互惠互利、健康有序的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8.
翻译必称"信、达、雅",这一理论导致中国的翻译一直停留在字、词、句的斟酌对应层面上,完全忽略了读者的感受与认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在中国逐渐获得一席之地,这也为译者对原作进行适当改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狼图腾》的翻译为例,译者对原作的改写使得该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及蒙古文化迅速被西方世界接受,为中国的文学输出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93-97
当前中国文学输出与西方文学输入之间存在巨大的逆差,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当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依据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生态学原理和机制,对葛浩文、杨宪益这两位翻译大家的翻译行为以及各自译本的接受效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发现译者所处的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以及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译者地位与责任的定位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遵循翻译规律,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理性地看待当今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国文学才可能实现在海外的有效传播和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们对翻译的实质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翻译艺术说、翻译科学说、翻译交流说,各种学说对翻译理论范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对等到约等再到他者因素这一翻译研究脉络,阐释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翻译     
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其中尤以隐喻翻译为最。在分析隐喻发展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Newmark的观点提出六种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何雪莲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36-140,159,160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每个学习者最为关注和孜孜以求的。本文分析了翻译能力及其构成维度,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需要具备的一种由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从哲学评价角度对翻译评价概念作了界定,探讨了以翻译评价为基础的翻译能力提高途径和翻译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3.
葛竹青 《理论界》2008,(6):212-213
本文分析了当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指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即:在教学过程申教师不应局限于僵化的翻译技巧的介绍和针对特定技巧的学生翻译练习,而应更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鼓励他们的创造性,在翻译时注意原文意图与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性的吻合,加深时原文的理解,并通过适当的翻译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翻译理论被陆续引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翻译学界对翻译研究方向的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文本的"语言转换"还是"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上是该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当前影响中国翻译研究的西方主要翻译理论来解析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就两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翻译的多样性,只有"家族相似"才能最好地描述翻译原型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必要条件下定义的翻译存在着本质缺陷,翻译定义应该是开放的、非限定性的。翻译教学中采用开放性翻译定义,能避免传统定义给学生带来的单维、僵化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标准的灵活性,从而自觉根据翻译目的、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规范、文学艺术规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6.
佟晓梅 《理论界》2008,(6):142-14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尤其对诗歌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对诗歌翻译和欣赏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从功能对等角度把握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夏娟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117-118
通过结合二元翻译标准和当下校园公共标识语翻译现状,提出解决高校公共标识语翻译弊病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翻译史看翻译的认识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形象常常是扭曲的;中国翻译有着曲折的认识过程,但其未来是可以期待的.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重要发展时期,分析翻译认识的发展历程,梳理翻译认识的发展线索,并把这一线索简要归结为"小辨"论——工具论——媒婆论——独立学科论.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雅各布森是用信息论和交际学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和翻译的.  相似文献   

20.
英汉动物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正确理解和翻译英汉习语是十分重要的。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绝非易事,而关联翻译理论的出现正好为翻译英汉动物习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联翻译理论强调交际信息的传达,为解决英汉动物习语的跨文化翻译提供了最佳理论指导。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要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读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习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四种翻译英汉动物习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解释、替代和意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