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道新 《人文杂志》2007,(1):99-105
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中,传播史已经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深广性。电影传播史也正在进一步整合电影学和传播学的成果,从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学术传统走向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中国电影传播史(1905-2005)研究中国电影诞生以来迄今100年的传播历史。从历时性分析,中国电影传播经过了1905-1949年间以上海影院为中心的区域传播阶段、1949-1979年间以城乡放映为中心的国内传播阶段以及1979-2004年间以影院放映/音像制品/电影频道/网络视频/各类影展为中心的整合传播阶段;三大历史阶段里的中国电影在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各有具体的特征并承载不同的历史使命。从共时性分析,100年来的中国电影传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20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3.
4.
5.
西北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无疑会在欧亚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西北回族凭借与中亚、西亚穆斯林国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及善于经商的传统,在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如何推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系到新丝绸之路的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更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因此在欧亚经济论坛的建构下探讨西北回族经济的发展,不仅对西北回族乃至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磊 《社会科学》2005,(11):124-128
2005年6月24至26日,古代内陆欧亚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明研究系协办。这是“内陆欧亚学”概念确立之后,中国学术界关于古代内陆欧亚研究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和中国大陆、港台等地的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学术论文近40篇。会议内容大致分为五大主题,现综述如下:一、考古与文化传播由于内陆欧亚的广阔地域和多元文化,不同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和彼此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萧红具有独特的空间意识,她感知和描述外部图景的话语方式折射出东北文化的精神魅力。萧红及其文学创作彰显了东北地域文化对于文学史建构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近十年来,欧美史学界有关全球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这些书籍的出版或许正可以反映当前西方史学的“全球转向(global turn)”,而这种“全球转向”的特色之一,即在于史学作品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或者说是史学跨越民族国家的领土疆界,朝着区域、大陆及半球等空间发展.目前历史学的几个次学科如环境史、社会史、性别史、经济史、医疗与科技史、物质文化史、外交史都多少受到这波“全球转向”风潮的影响.其中,医疗史如何放在全球史的脉络下来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有关这方面,西方医疗史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像是Sarah Hodges的研究.反观中国医疗史,目前仅见Vivienne Lo(罗维前)提出以全球视野来写作中国医疗史的诉求,她强调跨越社会、文化、地理边界及时间的知识与实践的传播的重要性.本文即在此脉络下,透过西方的全球医疗史研究的概况,来思考现有的中国医疗史研究成果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我们探讨的重点有二种:药物流通与疾病的全球史.总地来看,这波医疗史的全球转向,的确开展了过往医疗史研究未曾关注的课题.其中,全球视野是这些文章或专书特别强调的研究取向.然而,全球医疗史不必然就否认地方医疗史研究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强调全球与地方是如何相互地联系、交流、挪用、塑造、影响及产出.  相似文献   

11.
元冬维 《天府新论》2023,(1):124-136
以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为基础,依据芒福德“媒介住居时代”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城市公寓型住居空间为研究对象,梳理媒介住居空间赋形、迁衍、变革的线索,提出电视观看空间的理论建构。之后,以规范抽样的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网络质性分析方法和现场质性分析方法,提出规范的假设,对电视观看空间建构的早期、中期和当下进行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归纳可见,电视观看空间位于住居空间的中心,因其中心化装饰等现象,呈现空间生产的“祝圣”特征。而对电视观看空间安置、装饰形制的分析,发现电视观看空间已生产成为“表征空间”。人通过电视观看空间进行的媒介交往,以及电视观看空间内的家庭交往,呈现表征性的文化图式。最后,于质性分析中加入新媒介对电视观看空间影响的编码,发现新媒介缺乏相应的住居空间偏倚,对电视观看空间或存在侵占乃至消解。  相似文献   

12.
13.
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范式;空间和时间是区域史研究中两个基本要素;认识区域史的"空间"范围要把握"历史活动主题"和"历史活动过程"两个维度,以"问题意识"来确认区域史的学术合理性及其"空间范围",认识区域史的"空间"历史建构特点;应当分析区域史"时间"所包含的时序、纪事和变迁的三层含义,认识区域史研究中整体史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段渝 《天府新论》2012,(6):159-160
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专门史文库"第一辑中的研究成果。作为一部以"专门史"为定位的学术著作,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通过贯穿中国历史的整体视野,对从史前到近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历史兴衰的城市史进行细致考察,引申出对今人城市建设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当下更好  相似文献   

15.
朱政惠 《学术月刊》2012,(1):131-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上任伊始,便决定访问中国,展开了“破冰之旅”,结束了中日之间自2001年小泉上台由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对立和矛盾,此后“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使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向前推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使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在上述氛围推动下,两国的经贸也不断取得突破,中日贸易超过美日贸易,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以区域合作为纽带、以友好城市发展为拉动,两国的地方交流也出现蓬勃发展势头。尤其是我们的东北振兴战略持续深化,使两国在东北地区的各种合作不断增加,学术、经济和企业界甚至发出了打造“中日大东北经济圈”的热切呼声。从中日经贸互动和地方国际合作背景来看,随着两国在东北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日构筑“东北经济圈”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7.
飞蝗避境是东汉时代广为传播的良吏神话。这一系列近乎荒诞的故事看似是叙事者的虚构,实际上在其文本叙述的背后隐藏着客观的历史真相。飞蝗虽然具有群聚与异地迁飞的习性,但是受食料、气候、天敌种类与数量的多寡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某些地区免遭蝗虫侵害的可能性极大。由此,飞蝗避境便不应被视为一个神话,而是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东汉飞蝗避境故事的进一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部分地方官积极驱蝗的主动行为,揭示出两汉日臻成熟的驱蝗实践经验。飞蝗避境故事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东汉进一步传播到中古时期逐渐淡化的转变过程,其动因是灾异天谴论与治蝗实践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8.
如果人们只选择从构成中国文化诸理念的角度来考察传统中国,"传统中国"就有可能成为某种理念的产物.而实际上,传统中国的"传统"性,不仅要看它在一般情况下想了些什么和怎么想,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于何时何地做了些什么和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朝和元朝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近现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较大,已深入到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苏联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深远.当代中国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20.
张一博 《江海学刊》2022,(2):172-184+256
16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在欧洲涌现。基于圣经的历史书写传统遭受冲击,如何将中国历史整合进世界历史中,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关切的问题。其中,由英国多位学者在18世纪集体编纂的《普遍史》(Universal History)也处于这一思潮之中。他们将中国上古历史与圣经叙事相比附,协调中国上古史与圣经编年的矛盾,以解决欧洲思想内部危机;通过讨论中国宗教,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提供合法性。该书出版后,在知识界曾风靡一时,“萨尔普遍史”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在西方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