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声音与节奏是诗歌的命脉。诗歌声音上的直觉感知与物理感性形式及音素的组合结构相关。这些组合结构就是批评试图发现的声音配置,诸如韵律、音组、语调、和声等模式。现代诗的音韵效果并不一定在一行诗的末尾,更重要的是在诗句内部,以及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绵延起伏,与音素相关的句内韵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张枣对诗歌语言的语音配置非常敏感,他是当代诗人中对闻一多、卞之琳等现代诗人倡导过的音步理论或顿感说在诗歌践行中最积极也最富成果的一位,他也有意识地注重“行间半谐音”(句内韵),在汉语声音诗学上创造了典范文本。  相似文献   

2.
诗的韵律可以分为节奏体系和音质体系。诗的形式运用的是语言当中的特性而不是抽象的声音。汉语诗歌节奏有两种成分——基本成分和附属成分。在汉语诗歌中,对偶是以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形成特殊的节奏,并通过这种特殊节奏来加强语音节奏,所以对偶在诗中具有比普通句式更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形成并增强节奏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成分异置是近体诗最重要的句法变异现象,其基本成因有二韵律规则对句法结构的客观制约;语用上对诗句词序的主观调动.韵律对句法的牵制体现在整体句法格局和具体结构选择两个层面上.其中节奏的力量不可忽视,尤其是"双字头"、"三字尾"起着潜在而强有力的作用.诗人为交际和诗性需求对诗句结构的变异处理,包括因话题化、焦点化、认知化、诗语化而形成的错位.总之,古典诗句句法结构变异是韵律规则和语用规则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汉语诗歌句式的构成和演变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经》、楚辞、五七言诗、词曲以及现代格律体新诗的主要句式的构成和演变有如下规律:汉语诗歌是由歌诗向诵诗发展的,诵诗的节奏才是诗歌语言自身的节奏;这种节奏主要由句式体现;句式主要由双音顿构成;句式以包含三顿数和四顿数为适宜;句式适宜以音数较少的音顿结尾。  相似文献   

6.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 ,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 ,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8.
美术作品的节奏同生活节奏一样,张弛结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整体的视觉效果的;在美术作品中,任何形体的组合,只要按理想的形式形成相互联系的、流畅的整体,就能体现韵律荧;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二者是绘画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画讲究的是线的节奏和韵律。而西文画侧重的是色彩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的新诗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在中国诗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诗文之辨,确立诗的文字之于诗歌的必要性;通过音节辨析,确认韵律节奏之于诗歌的重要性;通过中外和古今之辨,确立诗歌的汉语特性和旧格律的价值。学衡派还主张在坚持诗体之“常”的前提下,寻求诗歌表现内容的“变”。这种文体改良观一方面体现了对文学传统和文学规律的充分尊重,但另一方面也显得墨守成规,缺乏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0.
枟诗经枠“四言体”的结构呈现为一种“二二 ?四”式语音-节奏框架。其压模范围覆盖了周代诗乐舞诸范畴 ,形成了汉语四言结构的“绝对压模”时代。“诗体”的典范---枟大雅枠诗组规整的句式 ,其实是周代“双音钟”制约下的雅乐节奏的折射。而雅乐节奏的源头 ,则是文王时期所创的井田耦耕节奏影响下形成的岐周民谣的节奏框架。“诗体”的存续归根结底要依靠井田制的有效运行。而庞大的井田制 ,其根基其实建立在小小的木质农具周耜之上。因而 ,当战国初期“中国铁器时代”到来之时 ,井田崩溃 ,雅乐亡佚 ,“诗体”也走上了消亡之路 ,汉语四言结构的“绝对压模”时代终告结束。  相似文献   

11.
汉语无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汉语“形态”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1)汉语没有形态;(2)汉语缺乏形态;(3)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语言事实说明:汉语没有形态,汉语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其语法形式来表达的,这是由语言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印欧语和汉语在语法意义的表达上有本质上的差异,印欧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汉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其语法形式如语序、虚词、助词、语音、实词、组合与变换、重叠、语境等来表达的。坚持汉语没有形态的观点,有利于从汉语本身的语言事实来研究汉语,从而真正搞清楚汉语的语法系统。  相似文献   

12.
汉语学术期刊要走向世界,要么通过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要么依靠汉语本身。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表示其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印欧语系的语言基本都采用显性语法标志,即通过屈折形变,在单词上黏附语素表示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但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难以采用屈折形变方式去表示语法意义。汉语更多的是依赖听话人通过积极的思维和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推测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语显性语法形式的缺失或不完善往往会消耗听话者解读时更多的认知努力。中国人因其文化和汉语语境可以弥补汉语显性标记的不足,但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却是很大的挑战。在提倡汉语学术和文化走出去且国际读者群日益壮大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开始研究汉语书面语篇的显性标志,完善汉语的书面语法,让汉语期刊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和印欧语相比,汉语是靠语序和虚词表示词语之间语法关系,缺少形态变化。关于汉语的形态是现代汉语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汉语”子”的构词、构形分析研究,探索出汉语里的一种新生的并且正在发展的形态构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汉语音节和构调、词语搭配存在相关性。语素的音节特点、双音节化倾向、四字格成语的大量存在和音节式的缩略词是音节和构词相关性的重要方面。汉语的音节特点也影响到单、双音节词语的相互搭配以及某些虚词的使用。汉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有不少是由不了解词语构成在音节和语音节律方面的制约因素而引起的。从语言交际技能的角度看,准确把握节奏规律的实质就是建立准确、健全的节奏语感,而加强诵读教学便是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性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动词从性状量级的角度,可以分为强性状量级、弱性状量级和无性状量级三类,能修饰无性状量级动词的主要有"更""太""有点"。这时的程度副词并不表性状的程度,而是一种虚化的用法,带有主观色彩。另外,"程度副词+是"这一结构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汉语韵律词的节奏单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凉山彝语中"sinip"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样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虚词,没有具体的意义,不能单独使用,但不论是彝语还是汉语,这两个词又都非常重要,一旦与其它词或词组结合后,就产生语法意义。本文将举例说明现代凉山彝语中"sinip"一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和"的几种语法意义,即"sinip"除了我们平常了解的跟汉语"和"一样可以作连词外,还可以作结构助词,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作介词。  相似文献   

17.
"的"是汉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汉语语法总结"的"的使用方法有十几条,然而还是不完全准确。"的"使用与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语言的节奏,在学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来学习。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让学习者去体会,因为该诗的节奏性很强。通过背诵这首诗,建立"的"字用法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Brown Corpus,以"engage"一词为例,对其类联接和语义韵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归纳,进而发现在英语本族语者的实际使用中,词语的类联接和语义韵使用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情况下,使用在相同类联接框架下的词语体现出相同的语义韵特征,而同样的词在不同的类联接框架下所体现出的语义韵特征也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多数未能将二者结合起来,故往往难以掌握英语词语确切的、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学习和使用到真实、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在不改变该词词形的基础上,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临时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了词语在意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弹性空间,增添了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构建功能,是非常活跃的语法修辞手段。它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含蓄幽默,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汉语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唐诗语言研究亦逐渐得到重视。不过,从总体上看,其研究仍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白居易诗歌为例,其语言通俗、语料丰富可靠,且出现了大量新语词。这些语词或可增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目,如"分诀"、"荒狂"、"静尽"、"寄问"、"妓席",或可添加其未收义项,如"第一"、"大采"、"破漏",或可为其提供或补充书证,如"騃童"、"道程"、"肝家",或可纠正其不确释义,如"故故"、"轻欺"、"饶"、"新蝉"、"云碓",因而在唐诗语言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