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治的目的是要限制国家权力,而为了限制国家权力又需要国家权力,这就形成了法治悖论.法治悖论的解决不能依靠国家权力间的相互制衡,而必须依靠向市场和社会分权,用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来制衡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了潜规则的形成机制,潜规则是权力、利益和传统相互博弈的产物。解读潜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潜规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了潜规则的形成机制,潜规则是权力、利益和传统相互博弈的产物.解读潜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潜规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吕明 《江淮论坛》2007,3(4):14-17
马克思社会权力思想既注意到了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的同质性,又科学解释了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张力.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说明社会权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现实社会权力展开批判.马克思的社会权力思想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因为行政权力因素在国家和社会关系中的支配地位,所以民众凭借对行政权力本能的信任共识去服从统治,放逐了法治,从而使得行政权力因素成为法治在中国面临种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削弱行政权力因素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性地位,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基础是人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利益关系.法治的目标是促进利益一致关 系,增进人们相互之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合作。加强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服务与合作。建立利益 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法治的途径主要是完善法治形式.拓展沟通渠道,转变法治观念。法治之路 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团结和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7.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吴思所言潜规则的生成机理,发现潜规则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并可以遗传和复制的,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法治在责任政府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作为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代表 ,能够对社会公共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 ,能够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权威性决定 ,因而必然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与安全 ,维护社会平等、公平、公正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在我国加入WTO ,面临竞争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 ,各级政府如何承担应有的责任 ,发挥应有的作用 ,构建责任政府 ,促进政府责任落实成为极其紧迫的课题。一责任政府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概念。责任政府因政府体制不同 ,称呼亦不一样。在美国称有限政府 ,在英国直接称“责任政府”。其责任表达机制亦不同 …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基层组织中,保证各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有效性,减少权力主体间的串谋,建立符合权力关系的利益结构,其本质上是要保证利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共存.  相似文献   

10.
李文涛 《兰州学刊》2001,(3):44-45,67
基于当前失衡的法制运行样态以及与现代法制结构体系相偏离的权力控制机制和权利保护机制 ,我国法治对该畸形的权利与权力的运行样态的矫正乃是其基本品性之一。对权利和权力的矫正都不能矫枉过正 ,应以权利和权力的均衡与互促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法律家与法治--对中国法治之路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法治研究都是在法律之外寻求法治的真谛 ,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这种研究思路存在明显的缺陷。我们必须从法律的内因来寻求法治的真谛和中国的法治之路。法治的内在基础在于职业法律家阶层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国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开创。历史考察与比较研究都表明 ,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存在对法律的兴衰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自治而强大的法律职业群体是实现法律自治的前提性条件。法律权威的最稳定、最持久、最可靠的基础是强大而又有威信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只有法律家执掌权力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人治都是治理国家的方式,而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是要完全摒弃人治,而是要肃清专制思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与道德素养,从而找到人治与法治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政体与法治--重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多少、统治者为谁服务和阶级三个标准,把政体分成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等两大类六小类十八个品种,认为这十八个品种的政体中的十四种都实行或可以实行法治,说明法治是治者的选择,是否实行法治决定于治者的态度,与采用何种政体无关,而影响治者态度的因素主要是治者的品德和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德治与法治的联系、作用和区别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国家必须 :1、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 ;2、要把建立德治系统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3、在良好的德治环境下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普法等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必须要正确解决权与法的权威谁居至上地位的 问题。执政党对国家领导权的实现应科学化与法治化,执政党的一切活动应在宪法和法律 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在具体国家事务上,党的领导权必须与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与 行政权的具体行使施以三维剥离。在确保社会政治廉洁方面,应将执政党廉洁置于首要。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界域:由“法治××(区划)”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某些地方在套用"依法治×"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法治××(行政区划)"的地域性口号或决策,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不当,更可能使"法治"的精神与内涵发生错位.法治的实现固然有赖于地方的法制化,但法治的行政区划化却可能导致架空国家法治以及悖离我国政体的恶果.行政区划化"法治"存在着一系列危害和弊端,因而必须予以否定.为了推进法治以及保证法治的统一,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地方化不得进入司法的"领地",而只能在立法和行政的空间内展开.但法治国家的建设,除了建构法律制度之外,更少不了民众对法治的认同,因此更要注重民众法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清末法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潮中,宋育仁顺应形势,就法的起源、法的依据、法的功能等方面结合中西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中国法制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赵蔷 《江西社会科学》2002,3(3):115-117
一江泽民在去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后,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再一次全面阐述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并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首次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均置于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思想,对党的治国方略给予了完善和创新。作为落实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前不久,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但不可否认,无论是我们法治与德治理论的内涵的理解,还是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思想的认识,均存在不足。如有…  相似文献   

19.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党建历史与理论逻辑发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科学基础上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过程, 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德治和法治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从“合”到“分”又到新的“合”的辩证运动过程。探讨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内在动因和变化机制,有助于从理论上廓清“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真实内涵,更有利于实践中增强坚特“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