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的崇拜、电视文化和全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视的发展逐渐使自己获得文化的价值 ,电视通过日常的节目播出建构起大众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认同 ,培养了一代电视群体的成长 ,使自己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实践。但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电视里 ,还是会产生一些逃脱全球化的微观文化现象。全球化与微观文化之间的碰撞值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当下,电视出现了唯收视率独尊的恶性竞争局面,造成节目品质的普遍下降,损害公众的文化福祉。为了反制"唯收视率"的市场环境,许多国家的公共电视及学者急思收视质的评估体制。其实,电视节目品质评估并不存在像收视率一样的普适标准,现实可行的是分类建构不同类型节目的收视质,并根据公众需求的变化和新的品质问题的出现适时调整和修订其评估指标。由于节目品质评估技术操作上复杂,很少被电视媒体运用到实际评估中,应委托第三方的专业机构来定期执行,这既可以让电视媒体准确了解节目品质的现实状况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品质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将电视媒体的表现纳入公共监督之下,规约节目生产,更好地实践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中的消极角色外行为是指公共管理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不符合职责规范、偏离组织目标,并对公共组织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消极角色外行为使公共资源的配置偏离了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和公众的利益期待,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了负外部性影响.在划分公共管理中消极角色外行为类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消极角色外行为的外部影响,宏观上通过公共管理环境的优化,中观上借助公共组织文化的强化,微观上依托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细化,保证公共管理目标和效率的实现,最大化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国内的有关电视现象,对三篇西方学者的电视论文作了评论与发挥.电视能够提供幻觉,为"电视的孩子"建构一种文化身份,使他们以这种身份来建立与社会的关系,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个过程让我们既看到电视在全球化时代所起的作用,也看到全球化时代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身份政治学"揭示出身份认同的精神文化特征,以及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和电视正在改写着当代文化批评的品格与批评主体的身份和地位.网络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基本走向,在这一平台上,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存在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而网络文化的建立有待于网络法的实施.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也出现了诸多文化精神症候,值得学界分析厘定.新世纪的电视批评,应从总体批判走向分类批判,从一般性的讨论变成前沿专业的讨论,从三七开的讨论变成更尖锐和推进式的讨论.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都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媒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应该不仅仅运载着西方的精神、思想、艺术、和文化,相反,只有突出在公众平台上的东方思想、精神和中国艺术、文化,才可以同世界其它文化形成互动,形成对话,形成彼此对差异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缔造一座城市的形象气质,集中显示着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审美文化,是城市个性最直观的载体.当前公共艺术所呈现出的"千人一面"、粗制滥造等现象是城市发展的异化,直接导致城市个性建构上的偏差.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从城市历史、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及公众互动等角度探讨当代公共艺术构建城市个性的诸多可能.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中的消极角色外行为是指公共管理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不符合职责规范、偏离组织目标,并对公共组织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消极角色外行为使公共资源的配置偏离了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和公众的利益期待,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了负外部性影响。在划分公共管理中消极角色外行为类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消极角色外行为的外部影响,宏观上通过公共管理环境的优化,中观上借助公共组织文化的强化,微观上依托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细化,保证公共管理目标和效率的实现,最大化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8.
聂敏里 《学术月刊》2022,(10):23-32
在《士与中国文化》中余英时的一个著名论点就是,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阶层,因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士即便真的具有现代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社会公共价值的特征,但这和士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仍然是两个概念。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独立于社会公权力之外的一个社会知识文化阶层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职能高度分化的产物。余英时试图通过赋予士以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来论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但无论是在对士的社会身份的把握上还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都产生了一定的思想错误。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年的发展,电视问政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节目模式和覆盖全国多地电视频道的收视格局,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影响。从传播效果来看,电视问政既有真人秀节目的叫座,又有政务公开平台的叫好。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现象,电视问政一方面作为政务公开平台,推进了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档特殊的真人秀节目,重构了当前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文化生态。但是,电视问政的政治价值也很容易受到政治消费主义文化的消解,必须从节目形态、选题以及播出常态化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有效规避这种消解。  相似文献   

10.
媒体方言传播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娅 《云梦学刊》2009,30(4):154-156
方言被广播、电视等媒介较广泛地传播运用.具有语言传承的文化层面的积极意义。但作为大众传播的节目形态,面临文化产业化,大众传媒必须注意方言节目在受众“接近性”、传播有效信息、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词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文化的动态.文章基于英汉词汇的发展探讨了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趋同现象,指出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变化说明文化身份和文化趋同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并存,两个民族在认可文化趋同的发展的同时也倾向于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文化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程度,更是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交流等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因素.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实现博物馆价值的最大化,就需要认清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当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博物馆运营的现状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域文化包含地方民俗、历史和艺术等,是地方独有的文化现象。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是从空间、时间、人三个维度显现,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用公共艺术本体语言深入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文旅融合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逐渐扩大地域文化的受众和提升相应知名度,进而加快传播并实现传承。同时,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及与地域文化融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是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重视程度并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等,以推动两者深入结合,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步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必将带动电视文化的转型 ,电视文化的转型有赖于电视文化重构。电视文化重构具体表现为电视媒体在不断地进行节目的结构性调整 :它既包括国家在宏观上对电视媒体的引导和调控 ,还包括微观上各级电视媒体对自身节目系统不断进行的改造和组合。  相似文献   

15.
“谈话”,是人类最普遍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当“谈话”以节目的形式重现在电视屏幕上,在公共注视空间来呈现个人生存状态时,无论从其内涵抑或外延上都显示了“谈话”新的含义。谈话节目(talkshow)源于美国,电视史学家一般都把NBC1954年推出的《今夜》看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英语(以下简称中色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表达的是中华文化中最富文化个性的内容.由于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往往形成对应空缺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中色英语就是因对应空缺而产生的.本文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词汇空缺现象以及如何实现两种文化对接的翻译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调查显示,目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公众除想了解天气预报外,还想知道与气象相关的生活知识、气象常识等.要满足公众的需求,就要对目前的天气预报节目进行改进,以丰富其内容.本文论述了应该如何丰富天气预报节目的内容,使它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防灾、减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电视学术勃兴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由学者与媒介"共舞"缔造的电视学术论坛向观众呈送了一道思想的盛宴与精神的饕餮大餐.在梳理电视学术论坛节目生态图景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学术论坛现象出现的背景及缘由,并进一步指出,这种近似于一种媒介仪式的节目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其生存和发展仍存在巨大变数.若要让这叶文化扁舟能够在商业逻辑大行其道的媒介生态中安稳地前行,我们做的或许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9.
节目品质是评判广电媒体公共服务表现的根本标准。研究发现新闻节目存在"结构性紧缺"的问题而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社教节目因节目产制的"结构性偏向",处于资源配置的弱势,造成节目内容缺少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而限制了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下一步,要明确公共服务作为的方向,建立节目品质评价机制来推动电视回归其政治和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20.
标识语,不仅代表了某种特定的语言使用方面存在的现象,还展现了某种文化形象.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所以很多国家的公共标识都采用本民族语言和英语两种语言来表示.英文标识就是给生活在中国的外国朋友的一种提示语.在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语中,仍存在翻译错误、不规范等问题.这类现象,不但丢失了其应有的作用,也没能展示我国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找到对策,营造城市健康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