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2.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极为丰富,并富有地方色彩.在本章里,笔者根据意义的不同,把闽台闽南话词汇分为17大类.现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3.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极为丰富,并富有地方色彩.在本章里,笔者根据意义的不同,把闽台闽南话词汇分为17大类.现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4.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极为丰富,并富有地方色彩.在本章里,笔者根据意义的不同,把闽台闽南话词汇分为17大类.现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从聚落生态位研究的新视角,尝试提出聚落空间生态位的新概念,基于这一视角对聚落景观的分布及特征进行了新探索。其次借助聚落形态学和景观意象的研究方法,将闽台传统聚落景观分为5个景观区和18个景观亚区,并分析了各景观区的文化及景观特征。最后依据闽台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划结果,提出打造福建区域传统文化圈;开发闽北的综合文化观光休闲游、闽西的客家文化探秘体验游、闽南的台湾同胞入闽寻根探祖游、台湾的大陆同胞访台品渊源访亲游和高山族文化访古体验游等闽台区域传统文化旅游精品;推进传统聚落在保护中的合理开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闽台同根同源,宗亲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其基本内涵包括:谱牒文化、宗祠文化、闽南文化、"神源"文化,以及历史名人研究等社会的各个层面,是现阶段联系台湾基层民众的一条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39-145
郊商为清代闽南经营闽台贸易的海商,多因地理之便与贸易所需而在台湾地区开行设栈,利用闽南沿海航运网络从事闽台贸易。为便利贸易运作和保障贸易利益,流寓台湾地区的闽南郊商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和维系良好的政商关系、商民关系,以此融入中国台湾地方社会。贸易是郊商进行社会融合的目的,也为其进行社会融合提供物质基础。当闽台贸易形势发生兴衰变化时,郊商进行的社会融合也随之起伏变化,但迄"乙未割台",始终不曾停止。"乙未割台"迫使闽南郊商撤回内陆,但闽南郊商社会融合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绵延不绝,成为迄今海峡两岸社会文化同根同源、紧密相依的坚实基础。这应是清代闽南郊商在台湾地区进行的社会融合所具有的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闽台文化与祖国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所共同创造的。而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区域文化,所以,在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精神基础上,又具有本地域的一些文化特征。本文着重探讨闽台文化历史进程及其历史作用。一、闽台文化的历史进程纵观闽台文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同一渊源的闽台史前文化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闽台文化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万年前的台湾古人类“左镇人”,福建漳州莲花池山距今4~8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发现之后,考古界据之推论:“左镇人”是由闽南沿着已…  相似文献   

9.
分蘖与聚合——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河南光州固始分蘖出的闽南族群对中原文化有特殊的记忆.唐初陈元光随父"出镇泉潮间",平定"蛮獠"啸乱,并奏请建置漳州.中原文化开始在闽南大范围的传播.陈元光的开漳之功受到闽南民众的称颂,他本人则被神化,成为闽台共仰的开漳圣王.陈氏及其他开漳将士族裔逐渐形成有地域特征的"族统"观.光州固始作为文化符码也被闽南族群所体认,成为文化聚合中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0.
《东南学术》2015,(1):249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系福建省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下设学术委员会、办公室、《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等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有: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研究、闽南方言文化研究、闽南民间信仰研究、闽南家族社会文化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等。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4人,博士30人。近五年,中心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1项,省部级  相似文献   

11.
论海峡文化     
本文从台湾海峡的地理背景论述了海峡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既存的现实;对海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性质与意义,及其与闽台文化、闽南文化的关系,做了初步的界定和分析;在经济与文化日趋一体化发展视野下,讨论了海峡经济区与海峡文化圈的辩证互动作用,指出海峡文化产业两岸对接与发展的广阔空间,提出海峡文化的跨域传播对海外华侨华人社区文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明益小说《复眼人》融合了"自然写作"和"海洋书写"两大主题。小说批判掠夺式的旧有海洋意识和将海洋利益化的行为与逻辑,以生态整体观否定"海洋-陆地"二元对立及海洋文明优于陆地文明的价值序列论;并将海洋观察与社会体察相结合,在社会文化整体观中认识和理解海洋问题,由此得出环境污染的产生人人有份,其解决应有全社会来共同面对和承担的认知。"海-陆"一体生态整体观和"适当取用"的消费伦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在台湾海洋文学中多所体现,对我们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闽南民间故事作为闽南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闽南民众在闽南民间故事中通过生动独特的民俗想象,传达出了他们在节日习俗、人生礼俗、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审美取向与人生追求,体现了闽南人崇善敬德、和睦友爱、开拓进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蕴涵与闽南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生活状态所形成的尊天敬地的心理需求和崇善敬德的生活理念以及消解压力享受生活的狂欢精神是分不开的.探讨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想象,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当今闽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闽南民间故事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闽南民间故事通过闽南民众的文学想象,鲜明地体现出闽南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如扬善惩恶,行侠助人、勤劳勇敢、尊宗敬祖、拼搏进取、义利和谐等等,不仅成为民众教育后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好材料,也成了民众精神追求的标准和榜样,同时对整个闽南社会的建设、和谐、繁荣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闽南文化精神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15.
闽南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她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蛋民与宋元时期的蕃商,这使其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性格。宋元明清以来,闽南人逐步形成了遍及中国沿海及东南亚的商业网络以及重商的商业文化传统。因此,闽南人进入台湾之后,以商业带动台湾的开发,这使台湾的开发从一开始便建立在发达的小商品经济之上,这与中国许多地区的开发从自然经济开始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闽南文化作为延自中原的一种移民文化,是漫长历史积淀和发展的结果.本文以这一认识作为讨论的前提,分析了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认为闽南文化是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以俗民文化作为主要形态表现出闽南文化特殊的色彩与个性;在其"海口性"、边缘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等特征中,都存在着反映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两重性,是我们深入解剖和认识闽南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厦门特区文化的发展模式就是以现实发展进程和对未来走向的预测为基本思路所形成的假定性构想。一个完整的、面向实际、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社会调查和论证,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本文仅能提出一些粗略的设想:厦门特区文化发展模式总目标是:充分利用闽南文化资源丰富,闽台文化渊远流长的双重优势,抓住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全方位发展以闽台文化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力争在下世纪初,以厦、泉、漳为表征的闽南社区,能成为海峡西岸文化高度发达、繁荣的地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社区以及国内开展对台文化交流的…  相似文献   

18.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出于当时军粮供应紧张,以及为实现其匡复大明江山的战略目标,在台湾推行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既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民粮食之需,也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进步。军队的屯垦区形成许多村落、城镇,促进了闽南文化与社会族群在台的移植及生成;而在明郑军队垦殖过程中,衍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留下郑氏军队当年筚路蓝缕、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印记,成为台湾开发史上特有的人文现象,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闽台之间同根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湘江 《东南学术》2005,(3):144-153
闽南民间舞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源性特征.闽南最有代表性的"拍胸舞"源自古闽越族祭祀舞蹈;"嗦啰嗹舞"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闽南民间舞蹈源于传统宗教习俗,并保留有域外文化遗响.  相似文献   

20.
闽南童谣源于民间,与闽南文化密切相关,是透视闽南文化的一个别致而重要的窗口,其传承、演变和发展从一个侧面映衬出闽南文化的当代变迁.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应更好地认识闽南童谣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保护中寻求合适有效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