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贺长龄、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于1826年刊行后,到民国初年止,竟有19种仿《皇朝经世文编》的续编问世,形成了独特的经世文编现象。经世文编代表了一种著录形式的创立,具有体例精善,搜罗美备,注重时效的特点。经世文编一续再续的内在思想动力源自中国传统的交易思想。贯穿于经世文编的思想主旨是传统必须变革。经世实学的致用性使经世文编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和开放性。经世文编宣扬的经世之学“政详学略”,究其本质而言属于政治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2.
清代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纂辑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的主要纂辑者并不是盛康、盛宣怀父子 ,而是缪荃孙 ;负责删定、增补与校勘者则是汪洵。“盛编”的纂辑、刻成时间也不同于一般所说 ,盛氏父子在序言中将基本成书时间说成经始时间 ,这样就掩盖了缪氏纂辑之功。从内容看 ,“盛编”纂辑时曾参考过其他几种《续编》。与略早刊行的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相比 ,“盛编”编辑思想稍稍落后 ,不如“葛编”更能反映时势变化 ,但它校勘严谨过于“葛编”,保存了许多史料 ,因而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备荒通论》是人们常常引用的资料,因为它比较具体地记载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国江南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但它的作者是谁?解放前和解放后大都说是章谦。其实,不是章谦而是章谦存。这在魏源编次的《皇朝经世文编》的不同版本中有直接证据,而在其它的一些书中也有旁证。解放前和解放后在哪些书中把《备荒通论》的作者误写为章谦呢?略举一二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鹏程 《中州学刊》2006,(1):182-185
“经世文编”现象是晚清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发展的产物。“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是史学经世的具体例证,不仅为清代历史特别是晚清历史研究提供了庞大而密集的史料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时代”,魏源是个界碑式的人物.他既是传统考据学风的终结者,又是近代经世思潮的先驱。其经世思想前承早期经世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后后学习西方的维新思潮,因此既重传统经世的修齐治平、兴利除弊、整顿内政,亦重与时俱进的师夷长技、对外开放。以《皇朝经世文编》和《海国图志》为标志,魏源的经世思想经历了由尚虑到务实、由湖古到求今、由内求到外究、由师古到师夷的重大变向.成为近代思想“创摔碎芽、前驱开路”的第一人。但其潜在的“分必本天古”及”药方又败古时丹”的价值取向又给近代学习西方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其经世思想既有开创性.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湖南区域学术的概括,"湘学"一词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湘学已经成为湖南区域学术的专称。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末民初,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湖南区域学术,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颜丽  周洁 《齐鲁学刊》2008,(3):132-135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是模仿描写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廓清概念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多元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一些研陶学者或撰写专题论文或出版专著,对20世纪的陶学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如钟优民《陶学发展史》专著中的第七章、第八章和《世纪回眸 陶学百年》专题论文;魏正申《二十世纪陶学论著》、《陶渊明及其研究论》和多篇专题论文;吴云《陶学一百年》、《“陶学”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等三篇专题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开始,“西政东渐”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寻求富强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政治之学”的明确概念。然而,所谓“西方政治之学”的概念在当时的西方并不存在。国人的观念乃是某种建基于自身认识条件的想象图景。本文即着眼于讨论这一“影像”在中文语境中的建立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试图从描述“西方政治之学”在汉语中寻求相应表达的经历入手,探讨其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考察其在知识分类上与本土资源的遭遇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并尝试揭示中国立足本土认知“西方政治之学”的背景和前提。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一文说的“旦日,客从外来”之“旦日”,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以及《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课本》均注释为“明日”。我认为此注似不妥。据《甲骨卜辞:“戊旦湄,至昏不雨。”(《邺初》33.3)旦与昏相对成文。《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旦与暮相对成文。旦是日出,昏、暮是日入。《说文解字》说:“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是则旦乃日出地上也,  相似文献   

11.
魏源是我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一生“倡经世以谋富强 ,讲掌故以明国是 ,崇今文以谈变法 ,究舆地以筹边防”,不仅“兼揽众长 ,各造其极 ,且能施之于实行 ,不徒托诸空言”① ,不愧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踏上探索民族振兴之路的中国现代化之前驱。魏源毕生著述不断 ,作品卷帙浩繁 ,“所著书未刊者尚多 ,已刊者如《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 ,皆风行海内”② 。与魏源同时的张维屏所列举的这三部书 ,正好是最能体现魏源思想且超越时空的畅销书。本文拟按照三部书编著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 ,以探讨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有关早期中葡关系与澳门的史料 ,中国明代典籍记载甚多 ,其中 ,尤以《明经世文编》中收录的澳门史料最为珍贵。《明经世文编》由陈子龙等编辑。全书共出六册 ,内容分为 32类 ,其中海防 ,火器 ,贡市 ,番舶等类 ,均涉及澳门问题。明代第一篇关于澳门的奏疏 ,即庞尚鹏于 1564年的《题为陈未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事 (疏 )》也收录其中。《题为陈未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又名《抚处濠境澳夷疏》或《区画濠境保安海隅疏》。 (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第 3835页 )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 ,澳门原称“濠镜澳”。在 1564年之前常称为“香山澳” ,并无…  相似文献   

13.
诸先生提出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宋代,其基础即“除专著及诗、词之外的单篇文章”已经独立以及专论如此“单篇文章”的独立著作的出现.但南北朝至隋唐,此二者已经具备.南北朝时“文笔之辨”划分“文笔”界限,“笔”有独立的地位,“文笔”的分集撰录,“笔”具备被独立论述的条件.隋唐时,《文笔十病得失》、《文笔式》、《文笔要诀》的出现,标志着“笔”与“文”被对等论述,进而有单独论“笔”的著作,如《笔札》、《笔十病得失》、《笔二种式》乃至《赋谱》、《赋格》之类.南北朝的“笔”,宋代称之为“文”,论“笔”之作就是论“文”之作.由此可见,“文话”诞生在隋唐,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隋唐.  相似文献   

14.
在从古代至近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未能觉察到在对象世界与人之间还存在一个价值问题.价值王国的发现,只是上个世纪中叶的事.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则是通过康德的“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进入哲学领域,成为现代哲学研究内容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开始兴起价值论思潮.新康德主义的费赖堡学派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最早把价值引向哲学本体论,实在论的代表哈特曼则成为创立价值本体论的第一人.后来,实用主义、人格主义、现象学、历史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学派,都注意对价值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价值论倾向.  相似文献   

15.
《海国图志》是十九世纪中叶由中国人最早自编有关世界地理、历史系统知识的著述,并包括着编者魏源对于“海防”的见解。它不只是一部资料性的参考书,也适当反映出当时一般开明人士具体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后的态度问题。编者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44年进士,署理江苏的东台和兴化各县,实授高邮州知州。1850年太平军起义,首倡团练,力图抵拒,却因延误驿报革职;后复原官,不久病死。他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小官僚,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政治上当然顽强反抗农民革命;但在学术思想的领域里,却有一定的贡献。魏源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是和龚自珍议论相得而齐名的经今文学家。他们一反当时汉学家支离破碎的治学方法,主张研究古代典籍应该联系现实政治,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鸦片战争前十四年,魏源即已辑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1821年英军进犯浙江,他曾在坚决抗战的钦差大臣  相似文献   

16.
“世纪末”在时间概念上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转型期的西方文学此时产生两股审美潮流,分别是“复归自然”的原始主义和“逆反自然”的颓废主义。看似完全相反的两股潮流共同成为工商文明的批判者,两者的批判性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科学主义时空观的重构。为适应资本增殖,科学主义意在塑造精确、可测、生产性的时空感。原始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时间意识的空间化,颓废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空间意识的时间化。“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催生了新的“时空”意识,为20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质的世界观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谢红 《理论界》2004,(6):123-124
一、世纪之交西方哲学的危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甚至哲学家们的社会作用都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和攻击。这一历史情节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当时黑格尔的唯心论遭到普遍攻击,在哲学上取而代之并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是所谓的“科学的自然主义”。但在自然主义之后,哲学家们不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先驱.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之交诗学转型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在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再造中国现代诗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核心主题.19世纪中后叶的文学革命已经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诗学转型,而深厚的中西学术素养,毕生以学术为己任的执着追求,使王国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之交包括诗学在内的现代学术转型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汇“悲剧”可能是个外来词,原本是日本文化界为翻译“tragedy”而新造的一个日本汉语词.这个词大约在20世纪初被留日的中国学者习得并引入中国.由于未意识到该词外来语的性质,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之可能存在望文生义之处,过于重视悲惨故事和悲惨结局在“悲剧”文体中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初,中国学界普遍的救亡图存的心理对此种中国式“悲剧”观念的流行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当中国学界以“悲剧”指称“tragedy”时,“悲剧”不复是“tragedy”的简单译名,而是将“tragedy”命名为“悲剧”,“悲剧”这个现代汉语词汇自身固有的多种中国式的意涵成了理解“tragedy”的先决条件.由是,产生了学界关于悲剧的诸多争议.就汉语语境来说,“肃剧”是对“tragedy”更为恰切的译名.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的日本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研究日本民族和日本地理为主日俄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加强了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历史的研究。十月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开始有目的地将日本问题作为东方学的重要学科进行研究。90年代后,俄罗斯的日本问题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