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作《弃儒崇释的真实写照》一文(《人文杂志》1995年第2期),对未熹从道谦学禅之事进行了考论。之后又陆续见到一些材料,因作四点补充如下。1.关于道谦与朱熹父辈的关系据《大慧禅师年谱》载,建炎四年宗杲住持海昏云门庵,“时开善谦、荐福本、东林颜、雪峰空凡二十余人侍师而往”。绍兴四年三月,宗杲至福建长乐,住广田寺、洋屿,五年正月迁莆中灵岩天宫庵,再移泉州小溪云门庵,道谦皆随行。(《补续高僧传》)卷十一《道谦传》:“后随妙喜庵居泉南。”)七年,宗杲由泉州北上临安,住持径山寺,道谦随行。(《嘉泰普灯录》卷…  相似文献   

2.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从三教会通的视角出发,广泛引用《孟子》、《周易》、《庄子》和禅宗等经典解释《老子》,完成了《老子鬳斋口义》一书,使该书成为中国老学史上一部有特色的著作。从形式上看,他广泛引用儒佛道三教思想注老、解老,显示出平等对待三教的态度。但从实质上看,他是立足于儒家思想本位,从多角度、多方位对《老子》语义进行训释和阐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儒佛道三教在《老子》解释中的会通。  相似文献   

3.
《藏外道书》20巨册,已由巴蜀书社出版,收录数百种道书,内含不少孤本、珍本及古佚道书,配合《道藏》,为道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其中尚有不少问题,尤其是该书对《永乐大典道经勾沉》,辑佚之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为了避免以讹传讹,特予揭示。《藏外道书》第一册辑录《永乐大典》道书26种,其中20种有问题。1.本是佛经误认为道书者一种:《生经》,也称《佛说生经》,内容为《佛说那赖  相似文献   

4.
关帝信仰之源流与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明理学“接伊洛之渊源”,使儒学贯通天人而哲理化,其因应对佛道而崛起,又因兼融佛道而兴盛.因此,南宋以降,佛道释三教历经碰撞交融之演变,可以在关帝信仰中找到印证.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对关帝信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罗贯中没有继承司马迁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世家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尊蜀汉为正宗的传统,对后世评判政权兴替的伦理标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罗贯中宣扬理学家臧否人物的伦理标准,使“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用以教化信众之关帝《经书》揉合佛道,阐发《四书》义理,对于世俗社会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泉州朱熹匾与岳飞砚的考察,阐释闽南泉州关岳崇拜“正气”千年薪传的理学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论朱熹的身心健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考察朱熹身心健康思想形成的原因 ,作者认为朱熹之所以在健康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这与当时儒佛道三教相互融合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其次 ,作者分析了朱熹身心健康思想的主要内容。作者指出朱熹身心健康思想是以其生死观、性命论为根基的。朱熹在吸纳和总结历史上儒佛道养生思想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套养生法度 ,他以道德修养作为身心健康的重要门径 ,以为养生重在顺道、持中、主静、宜时。朱熹的养生思想是他心性哲学的逻辑表现 ,也是一种实践的体现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翱,字习之,今甘肃渭源县人,是唐代与韩愈齐名的思想家。中国哲学自隋唐起。开始了儒,佛、道三教既斗争、又融合的大势.李翱是从儒学的立场为对抗佛、道,面又阴取佛、道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复性说,就是其理论表现.一、虚构与现实李翱为了给他的复性说提供历史根据,虚构了一个以孔子为起点,而自秦废缺的圣人之道。他在《复性书》中说,这个圣人之道最先由孔子传给颜渊等弟子,其后被授给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于是著为《中庸》47篇,再由孟子承继,孟子又传授弟子公孙丑等.遭秦始皇焚书,《中庸》被毁掉46篇,残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传统儒学的政治伦理观点为中心,糅合佛、道思想,将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统统纳入其思想体系,建立起博大繁杂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逻辑结构,故清代史学家全祖望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宋元学案》卷四八)。从“广大”和“精微”两个方面评价朱熹思想,是颇有道理的。所谓“广大”,就是他不仅对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哲学范畴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而且,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范畴。关涉经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由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被官方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与标准答案,因此,朱熹在当时科举中的地位不断被神化,以致近百年来,人们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模式:似乎朱熹是热衷于科举的罪魁祸首,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紧箍咒.事实上,朱熹一生中对科举制的态度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转变:一是启蒙求学阶段,以...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朱元璋对儒、佛、道三教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不同政策,是构成他思想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勾勒明太祖与儒佛道三教之关系,对他的思想体系作一深入的研究。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还是战争频仍时期,明太祖就开始对儒家学说悉心注意。就在这一年,他征辟著名儒士范祖斡、叶仪到自己的幕下。当时范祖斡持《大学》一书向他进见。太祖就问他“治道何先”,范答道:“不出乎此书。”明太祖就让祖斡剖析《大学》治  相似文献   

10.
林耘 《船山学刊》2002,(1):66-69,82
隋唐以降,在佛道的挑战之下,儒家学说在心性论方面处于劣势。李翱于是提出复性学说,试图通过对儒家原有典籍《中庸》、《大学》、《易传》和《孟子》等书中有关思想的重新阐释,构筑起一个儒家心性论体系,与佛道相抗衡,他认为人人皆有与圣人一样的至善本性,凡人只是由于情欲遮蔽了本性才没有成为圣人。只要人们停止思虑,灭息妄情,复归本性,就能达到诚的境界,成为圣人。他的复性学说是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改造儒家心性论的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张俊 《船山学刊》2007,(4):111-113
朱熹是孔子以来儒学之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孔孟思想,以其作为本源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论模式,在利用佛教理路的架构上,承载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对朱熹思想的佛教理论源流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主要就朱熹的生平经历,其思想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修养方法四个层面展开.在此基础之上,本人在三个思想层面分别提出了朱熹思想与佛教的差别所在,并在文末对这一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蔡方鹿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至今二十余年,从一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宋代,而于朱熹用力甚多。积多年的研究心得,厚积薄发,近年来连续出版了数部有关宋代哲学文化的专著,其中对朱熹的创获犹多。继2000年推出《朱熹与中国文化》一书后,最近又出版了《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一书,对长期以来朱熹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朱熹经学首次进行了系统而精深的研究,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不仅为朱熹经学的研究,而且为整个中国经学史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向学术界推荐的学术力作,故将初步感受略述于…  相似文献   

13.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为抵消佛道二教对世俗社会的影响,改变礼崩乐坏的现状,朱熹以《仪礼》为本经,以《大学》修齐治平的理想进阶为依据,对传统儒家礼学进行重建,改变了传统礼学自上而下的路径,使之由政治转向生活.自下而上的礼学重建注重日常生活的践履,强调传统宗法社会秩序的构筑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并在实践中固化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观念,使儒家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儒家往儒教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极具特色,它既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又吸取佛、道二家"虚无"、"无为"等思想精华,自成一派地表达了自身对世界以及人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解。而国内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常聚焦在张载、朱熹以及"二程",本文便以张载《正蒙》作试,一改对张载传统认识论的理解,将其"理气观"置于"道、形、气"维度,试图以西方形式逻辑的论证方式打开张载由"理"生"道"的辩证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6.
朱熹《诗集传.国风》的思想研究体现出深刻的政治意蕴。朱熹认为,只有圣贤之道的德化、仁政才能感召人民、化育万类,使天人和谐一致,使人人团结奋斗,追求人类社会的最大的整体利益。这也是朱熹在《诗集传.国风》思想研究中一再强调和深入分析的圣贤政治之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朱熹研究的新创获———读《朱熹文学思想论》□凌佐义朱熹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颇丰,有可观者。他也是一个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文学观念都具有独特的品性。然而,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们基本上以“卫道士”目之,对他持贬...  相似文献   

18.
王韵婷 《理论界》2022,(10):43-48
朱熹关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诠释主要有以令解命、以理解性、以循解率、性体道用这几个方面,其中以理解性、性体道用是朱熹经典诠释的重要发明。然而这两条原理与《中庸》文本本身的含义和适用有一定出入,虽在朱熹理气二分、理一分殊等理论结构中能得到恰当调和与说明,但与《中庸》本义还需加以区别理解。  相似文献   

19.
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八 ,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 ,系之朱熹名下。其实 ,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所作 ,在张《南轩集》卷二中 ,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 ,及此秋容霁” ,“昔游冰雪中 ,未尽登临意”来看 ,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 (公元 116 7年 )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中 ,题为《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在资料的可靠性上 ,《晦庵先…  相似文献   

20.
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韩愈,在唐代后期的知识界曾起过领袖的作用。现仅就韩愈的反对佛、道的斗争问题,略加论述如下。 一、韩愈反佛、道斗争内容的剖视 佛道二教自从汉代传入和产生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提倡,发展到了隋、唐,势力达到了新的高峰。特别是佛寺,占有大量土地、农户,自征租税,自立法统,俨然成了一些独立的宗教王国。这样既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又侵蚀了国家的财政,从而也激化了朝廷和宗教、世俗地主和僧侣地主之间的矛盾。于是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便纷起揭露佛、道(主要是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付奕、辛替否、姚崇、李叔明、彭偃、裴伯言、李吉甫等,从唐初到中叶,相继向皇帝剀切陈词,疾呼佛道危害的严重性。这些人就是韩愈反佛道斗争的先驱。韩愈的反佛、道斗争,正是有唐二百年来反佛、道斗争的继续发展。他的反佛、道,系以反佛为主,而反道次之。对于佛,他是“讼言攻之,嫉之如仇”的(《栾城集》卷20《试进士策向二十八首》)。反道则比较一般化。推其原因则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