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吉峰 《南方论刊》2011,(4):90-91
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针对妈祖精神文化思想传播渠道的建构进行分析,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即:文学渠道、艺术渠道、宗教渠道、哲学渠道以及科技渠道.以期望从中找到妈祖精神文化思想传播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清代前期以来,台湾妈祖信众组团返回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进香,以及湄洲祖庙妈祖神像赴台巡游的活动,构成了海峡两岸之间独特的妈祖朝圣现象.通过这种朝圣行为,原有的妈祖信仰领域突破了传统的祭祀圈和信仰圈而扩大至文化圈.妈祖文化圈的形成,对于建构两岸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主体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传播过程明万历年间,台湾澎湖马公首先按莆田、福建建筑样式建造妈祖庙。其后到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妈祖的传播只能是零星行为。直至清王朝统一台湾,施琅在台南鹿耳门建立台湾第一个官方天后宫,妈祖传播才逐渐兴盛,虽然只经过短短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台湾的妈祖文化传播却是最快的,1980年,全台有妈祖庙(宫)383座,1981年聚增至500多座,叨年代发展更是迅猛,各式庙宇比60年代增加三倍多,目前台湾36000平方千米土地上,建有妈祖庙800多座,若加上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那就有千…  相似文献   

4.
妈祖姓林名默,是五代闽都巡检林愿的第六女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日,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于湄屿峰上羽化。传说林默死后经常在海上抢险救难,镇海护航,不断显圣保佑人民,故福建、广东渡海到台湾的船户和商民,往往捧妈祖像同行,视为航海保护神。传至台湾后,又为台湾各阶层人民所崇拜,成为有祈必应的万能女神。一、台湾妈祖来自福建妈祖在福建,台湾是天上圣母的俗称。在台湾的泉州、漳州,客家移民地区所崇拜的妈祖,因来源不同,称谓亦异。如由湄州祖庙分来的称“湄州妈”,由同安分来的为“银同妈”,而由泉州府晋江县分来的则称  相似文献   

5.
4月21日至24日,首届妈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省莆田市隆重举行,在会上,近百位来自美国、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及京、津、沪等地的专家、学者,就妈祖研究有关问题广泛交流了研究成果.一、关于妈祖的家世生平:与会者认为,《敕封天后志》和各种林氏族谱或其它史乘谱牒关于妈祖家世生平的记载均不可信.妈祖上六代的谱系漏洞百出,显系后人附会,依宋人的记述,妈祖生前是湄洲屿的林姓巫女,其不可能出身书香门第,甚至不是"九牧林"的后裔.她的生卒年月也无从考定.而今普遍认为妈祖生于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日,这是有着深刻的民俗原因、海况原因和宗教心理因素的.因为三月是全年气温最温和的时节,又值农作物播种时期,海上风平浪静,春讯高潮.因此把妈祖生日定在此时,可以说明妈祖一旦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围绕着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和妈祖诞辰1030周年的纪念活动,闽台两岸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妈祖热”,关于妈祖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在蓬勃发展。在福建,仅在1987年10月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学术讨论会前后就出版了《湄洲妈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东渡台湾》、《妈祖研究论文集》等书,以及《妈祖千年祭》和《妈祖》两本大型画册。1990年4月21日,为纪念妈祖诞辰1030周年,在福建莆田又召开了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议召开前,出版了《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湄洲祖庙》两书。  相似文献   

7.
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璧瑞 《东南学术》2004,(1):141-153
本文以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为分析对象,重点考察日据台湾社会的基本特质及殖民地政治、文化对被殖民者精神的压抑和渗透、对写作者身份的改变.一方面结合史实和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理清被殖民者身份改变的多重脉络;另一方面分析日据台湾文学和作家身份确认的复杂和困惑,同时探讨文学传承和文学身份问题在日据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8.
妈祖是民间传说的海上守护女神,近年来海峡两岸掀起了研究妈祖的热潮。今年正值妈祖诞辰1030周年。4月21日至25日在其故乡福建省莆田市举行了首届“妈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台湾代表应邀参加。以大陆妈祖出生地莆田渭州岛为主干,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主祭,通过“认祖归宗”,重温“故国梦”,寻找“乡土情”不仅把“妈祖研究”推向高潮也为祖国统一从历史文化方面做了一次舆论准备。在人类历史上有“现实的神话”希腊海神“波赛敦”有“神话的现实”中国海神妈祖;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而后者有更亲切的现实感与历史感。而妈祖作为正义、善良、美好的化身,所涵蕴的精神力量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妈祖文化”说和“妈祖信仰民结”论,正在使“妈祖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本刊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现特开专栏,发表部分会议论文,以表我们对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之热情以期推动“妈祖研究”之进展。  相似文献   

9.
王德威将台湾文学置于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的整体观坐标系中,以此“想象”台湾文学的独特风貌.其“后遗民”论述在与现实主义对话的基础上有意开掘“幻魅现实”主义的叙事学,其“后遗民”想象和“抒情传统”想象开掘出的“第三空间”,为深受身份问题困扰的文学者提供了归属的另一种可能,也为整个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王德威的文学批评具有探索、无结论、不确定的随笔精神,对其台湾文学研究,应基于福柯式的后现代历史观,做出深入的辨析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11.
在本体论上,妈祖文化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广大信众的利益诉求;在方法论上,妈祖文化的价值体现契合了历史传承的基本精神;在认识论上,妈祖文化的价值释放助力了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从哲学层面思考妈祖文化的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感悟妈祖文化贯通古今、远播中外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论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对台湾文学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和人所生存其中的社会并生和并行的。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评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十分强调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生产的决定性影响。他特别指出:“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这就是说,历史环境和时代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精神状态,制约着作家的精神趋向,也制约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与这一社会相呼应的具有群体特征的文学性格。文学社会学的这一条基本规律,无疑有助于我们开启台湾文学殿堂的门扉。什么是台湾文学的特殊性格?是什么因素形成台湾文学的特殊性格?这是所有台湾文学研究者都首先关心的。台湾著名作家和批评家叶石涛在《台湾文学史纲》的序言中说:“我  相似文献   

13.
全国第二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九十多名台湾、香港文学研究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出版工作者和作家、评论家出席了讨论会.会议还邀请香港地区的九位作家、评论家参加.提交大会的五十篇论文,广泛论及了台湾与香港文学的渊源、历史和现状,其中关于台湾文学的四十一篇、香港文学的七篇,另外还有两篇国外研究者的译文和一篇资料性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作者治学的心得,从台湾文学作品的解读、台湾文学古籍的研究和台湾文学历史的编写三个方面来讨论多学科研究的视角.本文认为,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也应当倡导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倡导多学科研究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林幸谦 《学术月刊》2013,(4):102-110
台湾当代海外作家的"离散"(diaspora)文学书写,将现代中国人集体流放现象再现为一种标记远离乡土的文化符号,体现较为特出的离散叙述和流放语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大量到美国留学而后居留下来成为知名作家。他们身在异乡心怀故土,形成了新大陆上的离散文学作家群体,表现了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不论出生于大陆与否,这些作家在乡土的追思中体现了矛盾的认同意识与离散语境,在关注历史、文化与政治等变动之余,也对民族文化的命运表现了强烈的关怀与忧虑。他们身处故乡与异乡之间,书写复杂的原乡情怀,表现出隐性或显性的离散与自我放逐情感。这些海外作家的离散情意结,也代表了海外孤儿追思大陆故土与台湾家园的乡土文化情怀。他们将中华民族集体离散的文化现象再现为独一无二的文学符号,构成台湾离散文学的主题和丰富的寓意。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史学内在地包含文学,但史学并不因此失去客观性与科学性,历史真实的概念归根结底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略论台湾小说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台湾文学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台湾现代文学则更是在席卷全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台湾现代进步文学,与祖国大陆的新文学运动遥相呼应,声息相通,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是这些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台湾现代性的形成并非对单一日本文化的模仿,还包括对祖国大陆的现代性的接收,并与台湾当地的本土文化不断进行对话与颉抗,产生独特的"另类现代性".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台湾的"现代性"有密切的关系,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抗拒,促成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流变,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台湾女性文学发展来看,台湾当代的女性小说特点,除了对父权文化的抗争之外,更包含对于家国叙事的关注及台湾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省思.台湾女性文学对于"现代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领域的反思,使得台湾女性文学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对性别压迫的抗争,更是女性在各个领域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以围绕藤井省三<台湾文学这一百年>的相关论争为切入点,初步探讨近些年来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日据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台湾民族主义"话语.对日据台湾出现了"以皇民文学为核心的台湾民族主义"这一荒谬论点进行辨析和质疑,认为对于日据台湾文学研究而言,学术化转型有其合理性,但不能以牺牲殖民批判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20.
对妈祖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概括出妈祖勇敢和善的凡俗形象、扶危济困的海神形象、慈悲庄重的神祇形象这三大特点,并通过分析妈祖形象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表现,发现妈祖形象愈加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的特点.由此探讨如何将现代设计与妈祖文化相结合,总结归纳出妈祖形象新表现的原则和思考,希望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妈祖的现代视觉形象设计寻出一条可供考虑的途径,找出吸引年轻族群的新创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