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许榕萍 《南方论刊》2012,(12):52-53,48
从物质匮乏的前现代,到生产性的现代工业社会,一直到后现代消费文化社会,人类在消费观念上,经历着从无意识被动接受,到有意识主动选择的演变。随着现实物质世界的日趋丰富所带来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泉州地区的茶馆文化重新得以复兴,不仅预示后现代消费文化社会已然莅临的事实,而且还敞开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消费的他异与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石奕龙 《东南学术》2011,(4):120-124
闽南文化这一概念同时具备区域文化和民系文化双重含义,并有着太多的地域文化的限定,很容易引起其他的歧义与误读,因此它作为界定汉族中的一个民系闽南人的文化的归纳性概念、术语或凝结,的确容易产生诸多误读和研究的不便,故本文认为应以闽南人文化或下南人文化的概念来替代,这样才比较不会使概念本身产生不必要的歧义。  相似文献   

4.
李晓元 《理论界》2014,(11):59-65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或闽南文化德育概念的提出,是闽南文化教育实践的现实激发,更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足的促动。闽南文化德育资源是一个由爱国爱乡、神明信仰、异乡开创、工作创世、异质包容等道德精神构成的内在关联结构,而工作创造或工作共同体精神是其价值核心。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路径是认知与研究转化、文化交流转化、学校教育转化、载体建设转化、实践教育转化等多重路径的总体,而实践教育转化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闽南人是汉族开发台湾最早的民系。闽南文化随闽南人的迁移而播迁台湾。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发展经历了日据、国民党治台、李登辉、陈水扁推动台独等几个时期。加强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加强对台宣传闽南文化,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近代闽南的中心城市厦门成为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社会转轨,新兴口岸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首先发生深刻的变化。处在传统文化的边缘与新兴口岸文化城市之中的闽南,开埠后开始出现一个特殊的新士绅群体,包括一些脱离传统科举道路而转入新式商业和文化事业的读书人,他们在近代闽南社会转轨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8.
廖秋子 《东南学术》2005,(6):156-161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苘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闽南文化研究中几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如移民性、本土性与世界性,大陆性与海洋性,历史性与当代性,文象与文脉,雅文化与俗文化,过程性研究与结构性研究等进行论述,广泛涉及闽南文化的性质、特征、定位、价值等问题,从实证与建构的方法论角度,提出二者互补对深化闽南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南学术》2015,(1):249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系福建省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下设学术委员会、办公室、《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等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有: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研究、闽南方言文化研究、闽南民间信仰研究、闽南家族社会文化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等。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4人,博士30人。近五年,中心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1项,省部级  相似文献   

11.
戏谚是指划定在戏曲范畴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戏谚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背负着中华戏曲艺术传承的重任,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广义的戏谚既有语义认知价值,又呈现出系统性、关联性、通俗性、常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是多元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而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延伸,有自身的历史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甲戏是闽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它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根植闽南乡土农村,并吸收各优秀剧种的精髓为自己所用,兼收并蓄从而丰富自身。从高甲戏的剧目内容和表演形态中,可见蕴含其中的闽南人的性格特质及闽南地域民俗文化的一些特点。虽然高甲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在高甲戏剧种恢复和活态传承的当代,可望高甲戏的发展会得到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闽南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宗教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影响着该地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反过来该地区的文化生态也影响着该地区各种民间艺术的走向和风格。闽南民间雕刻多样风格也是现实世界本身的多元文化的体现,从闽南雕刻发展的历史性和逻辑性看,多种宗教文化的存在从很多方面促进了闽南雕刻的繁荣和发展。宗教与当地多元文化的有机互渗、共构共存,既保留了各自原有的特质,也会引发一些新的结合与发展。这些都对当代闽南民间雕刻的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节日(包括宗教节日、岁时节日与个人节日)是连接宗教仪式与成熟戏曲的中间地带,节庆仪式也是祭仪与戏曲之间的桥梁.戏曲在节日中走向成熟,又以节日为主要传播通道.因此,对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关系的探讨便显得尤为重要,百年戏曲研究史已或隐或显地触及这一领域,前贤时俊已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也留下了不少有待开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达到成熟状态的闽南文化,显示出两种显著倾向,一是海商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介入,二是海商势力对主流政治的介入,这两种倾向给闽南社会带来张扬的活力,使闽南文化充满独立不羁、尚武任勇的特点和近代式的冒险、进取精神。郑成功从小在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他身上的忠义正气、开拓进取、崇源重本、精明务实等品格,所体现的正是闽南文化的典型气质。  相似文献   

17.
方言词语用字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值得我们用点力气来认真研究,妥善解决。方言用字的研究应该是方言研究与方言应用的一个结合点。闽南方域文字呈现出趋简性、流俗性、依附性、通用性和约定俗成性等特点,这与闽南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闽南方域文字研究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深入系统地研究已经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我们有必要从文字学、方言学、训诂学、文献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发展与戏曲传播格局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戏曲所具有的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把握,使得它在自然经济时代(包括计划经济时期)赢得了受众的最大化。而当今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戏曲失去了昔日独大的基础。戏曲在新时期的自我定位应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凸现出自己文化娱乐的本质属性。戏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戏曲以传播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受提供了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19.
邓达宏 《东南学术》2008,(6):194-199
本文在分析中华儒文化在福建及闽南地区传承的基础上,着重从"孝文化"、"献身文化"、"商号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闽南侨批独特的儒文化特点,提出,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要加强对侨批人文史料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分蘖与聚合——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河南光州固始分蘖出的闽南族群对中原文化有特殊的记忆.唐初陈元光随父"出镇泉潮间",平定"蛮獠"啸乱,并奏请建置漳州.中原文化开始在闽南大范围的传播.陈元光的开漳之功受到闽南民众的称颂,他本人则被神化,成为闽台共仰的开漳圣王.陈氏及其他开漳将士族裔逐渐形成有地域特征的"族统"观.光州固始作为文化符码也被闽南族群所体认,成为文化聚合中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