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旭青 《甘肃社会科学》2007,(4):107-108,117
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戏曲文学源远流长.本文从浙江的戏文山歌、戏班歌谣考查了戏曲与歌谣之间的互动关系,歌谣的传播方式及其在娱乐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并解读这些歌谣对研究浙江地方戏曲史、戏班史和戏曲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范红娟 《学术论坛》2005,(5):167-170
传奇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并由此引出了传奇和南戏的历史分界的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传奇概念的几种界定及其理论背景和所反映的戏曲观念,认为从多元角度界定传奇的本质内涵是符合传奇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传奇和南戏之间也确实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最后 2 0年 ,泉州人民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机遇 ,把一座不起眼的沿海小城塑造成生机勃勃的东南重镇。 2 1世纪 ,泉州人民将凭借什么去“再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 ?本文从新的发展观出发 ,尝试提出以“大泉州文化”充当引导海内外泉州人民进行新一轮创业的精神动力 ,具有启发性。文章对“大泉州文化”作了初步的界定 ,并对“大泉州文化”的特质与质优化作了较为充分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1975年 ,广东潮安发现宣德写本《金钗记》。该剧是宋元以来“刘文龙”剧在明初新编的演出本 ,在现存南戏剧本中 ,其时代仅次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而成为研究刘剧及整个南戏从形成到演变再到地方化的一个重要范本。就研究实践来说 ,则日益偏向于追溯“刘文龙”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也即将古老南戏与地方戏史、戏曲声腔、实地演出、宗教傩戏种种研究相交叉 ,成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影响下的一道热闹风景  相似文献   

5.
梨园戏作为南戏遗响的一种古老剧种,其戏剧服饰是在南戏服饰的自身内在演变与外在的泉州地域特征、宗教环境、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内外交错影响下形成的带有鲜明泉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戏服饰,其色彩古老,以红与黑为主要颜色,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梨园戏服饰色彩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亦然  黄薇 《南方论刊》2022,(10):102-103+106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段城市,也是海丝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如何有效地将泉州海丝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将泉州海丝文化内涵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具有深刻意义,因此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课程开设、师资培养、扩大宣传五方面探索泉州海丝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可行性途径,彰显其价值特征,不仅可以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内容做出有益补充,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新的文化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文化圈”、“文化区”和“文化个体”(区域文化 )的层次、范围差别、理论依据以及各自相应的文化指标 ,并以此为标尺来衡量“闽文化”和“泉州学”的定位问题 ,认为所谓“闽文化”的“多元”(碎状 )、“难融”、“不平衡诸特征即表明它作为一个区域文化整体是不成立的 ;而“泉州文化”基本上是与闽南文化为一体的 ;“泉州学”若要成为一门专门学科 ,还需要按学科规范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8.
读龚国光的新著《 江西戏曲文化史》 ,甚有爱不释手之感。全书厚重、严谨,且文彩四溢,是一部研究江西戏曲文化史的精品力作。作者在书中是用线面结合,先线后面的结构方式,再现江西戏曲文化史的源与流的。在线的方面,作者从“ 南宋时期南戏涉足赣地”说起,论及“弋阳腔的产生”“ 、元曲杂剧在江西” ,再讲到“青阳腔”“、宜黄腔”和“ 采茶戏源流” ,为读者展开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而在面的方面,作者撷取了江西戏曲文化史上的闪光点,拓展开一个又一个面,予以深入的研究。在书中,关于“ 两宋赣文学在中国戏…  相似文献   

9.
论宋元南戏的雅俗之变庄克华探讨我国古代文学总体发展的历史源流时,把握好由“雅”向“俗”的历史性转化,对解决古代文学发展的诸多理论问题至关重要。南戏现存作品,是戏曲史上最早的、也是较为完整的戏曲作品,可以代表“俗”文学在发展初期的风貌,因此正确地认识和...  相似文献   

10.
杨东篱 《东岳论丛》2006,27(4):162-164
伯明翰学派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它的文化观念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自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伯明翰学派提出文化就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在第二阶段,伯明翰学派通过吸收马克思主义,将文化的定义从两个角度分别改造为:文化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以及文化是承载社会关系的符号系统;在第三阶段,伯明翰学派将第二阶段中关于文化的两个定义综合在一起,提出文化是联系物质生产领域与社会关系领域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研究成为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焦点.人文学科之一的比较文学从组织机构、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受到文化研究的深刻影响;从而引发学界对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的讨论:有新的“比较文学危机”论,也有“比较文学发展机遇”论,实际上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各有各的研究范畴,是两个有交叉但不重合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在学科形态、研究宗旨和研究对象诸多层面,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有一种深层内在的契合,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尖锐对立,更多的是彼此互补互动.  相似文献   

12.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5,26(5):12-16
张兵先生是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学者。他勤奋、刻苦,著作等身,在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涉足的研究领域很宽,话本、小说与文化和武侠小说是其心力倾注的三个方面。他第一次提出的“准话本”概念和小说是一种文化的界定曾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3.
《张协状元》作为早期南戏成熟的代表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也是汉语言研究在戏曲方面珍贵的材料。八十多年的《张协状元》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作品时代、作者、地域、艺术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其成果为考察早期南戏的艺术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语言研究缺失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4.
1991年2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总负责人迪安博士在泉州华侨大学宣布:“针对泉州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如同研究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项目,组织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它进行研究”。于是,由泉州学者首先提出的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提倡的“泉州学”便应运而生了。研究“泉州学”首先要解答如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叫“泉州学”? “泉州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用新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泉州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的促进和影响,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真理,为当前泉州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和进步服务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概念从前期的"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到后期的"文化是一种联系物质生产领域与社会关系领域的符号系统",历经理论的批判、借鉴、吸收、参照,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国内学界普遍将"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作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定义,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戏探源——试论台州与南戏之渊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戏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但探寻南戏这一综合艺术形式产生的文化渊源,不能停留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之间。本文通过对与温州处于浙东南沿海同一地理单元、同一历史文化背景的台州地区的考辨,尤其从台州的天台山文化中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与南戏的关系,从黄岩灵石寺塔出土北宋早期的戏文砖,从唐代“协律郎”郑虔、郑瓘祖孙二人与台州的影响等的考析,提出“台州是中国南戏形成的主源区”的命题:即台州地区在南戏(戏文)的产生进程中,起到了前期孕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文化产业,泉州需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六个工作体系,即领导体系、政策体系、投资融资体系、现代市场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泉州的软实力,就要对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对接.致力于借鉴和吸取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放开搞活泉州文化发展的增量,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阴山学刊》2009,22(2):1-1
悠久而深厚的阴山文化,吸引学界众多学者对其做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究。本期“阴山文化研究”专栏推出三篇文章,从多角度向读者展示和分析了这一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由海月 《南方论刊》2014,(1):91-92,76
“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的泉州,凭借着山海交融的文化底蕴,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在激烈的竞逐当中成功获选第一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从而带动闽南文化在东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广泛传播。随着新一轮文化热潮的涌来,以及跨地区之新文化因素的相继进入,闽南戏曲渐次走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对布袋戏这一民间传统剧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应该真切把握“二次创业”的时代脉动,充分思考霹雳布袋戏之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传统/现代、艺术/商业、传承/创新的有机统一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的新突破--评《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将戏曲定义为“代言体”。所谓“代言体” ,是指演员进入角色 ,代剧中人说话。这就从文体的角度 ,将戏曲与其他叙事文体如小说、说唱等区别开来。他又指出戏曲的标志是“以歌舞演故事” ,这是从演出的角度说的 ,与“代言体”之说并不矛盾。可以说 ,从此以后 ,我国戏曲才有了较为科学的定义。然而 ,时隔 80余年之后 ,当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戏曲文本的时候 ,便发现“代言体”说的局限性了。例如 ,南戏、杂剧中的插科打诨 ,有许多是游离于角色所处的情景之外的 ,有的明显带有非剧中人的口吻。仅以上场诗来说 ,鲁斋郎上场称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