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英汉社论语篇为语料,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人际意义的理论基础上,把情态系统作为研究核心,比较了英汉社论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实现。比较结果显示,英汉社论语篇中情态动词和情态隐喻的分布呈现不平衡趋势,汉语社论中的高值情态动词分布比例明显高于英语社论,而英语社论中的情态动词多是低量值和中量值。同时,英语社论语篇中的情态隐喻更倾向于隐性主观和显性客观情态取向,而汉语社论语篇则更倾向于显性主观和隐形客观情态取向,这种趋势体现着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自建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的多译本平行语料库,利用Wordsmith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定量分析,以期发现不同译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和平均句长所体现的译者风格。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国人Lin Yutang译本比国外Lau译本和Waley译本在词的层面上体现出类符/形符比高、词汇密度大的特点,因而能够比较充分地传递古文中所蕴含的意义;而国外译者Lau译本和Waley译本中,功能词使用频率偏高,在句子层面上体现出"明晰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将《论语》五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句子等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和探讨五译本在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的异同。通过多层面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五译本的显化策略运用非常普遍,影响策略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社会语境;翻译风格各具特色,如森舸斓译文多使用各种长句与段落解释,辜鸿铭译文明显趋向英语地道的叙事与篇章手段,理雅各、刘殿爵、安乐哲的译文更强调原文形式传达,但阅读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德经》一向被视作道家经典,先后出现过很多译本。本文选取Arthur Waley的译本为分析样本,具体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译本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译本中误译错译的情况,指出功能对等的实现一定要建立在对词语、句子结构和民族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言学拓展了英语情态的研究,将情态语言系统下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并对所表达的人际功能进行了论述。意态化对应于逻辑中区分的责任型情态,论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此类情态的论述,结合巴赫金话语多声的概念,以三篇有关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报刊社论为语料,分析社论语篇的功能语旨,即对重要事件和问题表达媒体的态度和立场,如何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三个不同译者对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翻译。以典籍英译译者汪榕培教授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的译本和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为参照,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译者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与《孔雀东南飞》的原文相比,译本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在词汇量增加的同时,词汇变化量却在减少;汪榕培译本与Waley译本用词方面偏向归化,许渊冲译本异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7.
英国汉学家Arthur Waley一生致力于研究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其《论语》英译本既具文学色彩又具现代气息,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贡献。《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语言简练但涵义丰富,为译者主体性发挥提供了空间。通过分析Waley的译文,从译者内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及制约Waley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译文的影响,从而对典籍翻译中如何正确发挥译者主体性、提高翻译质量进行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翻译规范理论肇始于利维和霍姆斯,发展于图里,集大成于切斯特曼。该理论以文化模因为切入点,涉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覆盖翻译过程的所有阶段,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借助翻译规范,可以窥探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背后的文化因素。该译本承载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规范因子,使得本身加载的时代文化模因更加深刻。译本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和细节处都是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但传递的信息却是中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刘殿爵的翻译给人们的启示是,翻译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种种期待,文化内容的移植需要引发目的语读者的心灵共鸣。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讨论《论语》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变异。文章以理雅各、辜鸿铭、韦利和吴国珍的《论语》英译版本为例,经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变译方法,探讨《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研究发现,《论语》英译文对原文的变异普遍存在于语篇的各个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有助于剖析变译方法语言层面机理,进而深入地分析和评估译本,而且有助于挖掘语言背后的译者表达动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有四部英文译本,不同译本展示了相悖的物语世界。基于译文特色的视阈,采用文本细读、对比研究、引入学者们的批评意见等方法,对末松谦澄、Waley、Seidensticker、Tyler四个英译本进行研究,发现末松译本原文用典把握正确,和歌翻译妥当;Waley使用归化译法,译本选词优美,行文典雅,但专有名词多处误译;Seidensticker用异化原则处理译文,题名翻译不妥,和歌误译;Tyler译本多用长句,用双句手法翻译和歌。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汉籍外译史上也是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一战"后至今是它在西方世界译介最繁盛的时期,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威利的译本。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剖析该译本在汗牛充栋的《道德经》英译中始终独树一帜的原因,认为该译本顺应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彰显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原则,符合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生态翻译标准并体现出汰弱留强、适者长存的生态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译坛权威之作的刘殿爵《道德经》英译,契合了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的思想。以“天下”一词为突破口对译文进行梳理分析,既能凸显出道家(教)思想对“天下”观念的构建功效,同时也有助于勾勒出刘殿爵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幕后的改写因素。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是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凸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赞助人的企鹅出版集团以及《道德经》本身的诗学元素都成为了《道德经》改写的幕后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译本在《诗经》的7个英语全译本中,是视野较为独特而影响较大的,在世界上几乎与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译本齐名,在我国翻译界也被誉为《诗经》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韦利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在翻译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文化人类学视角,故诸多译文读起来颇有新意。与此同时,这一视角也使得他对部分诗篇内容过于穿凿,致使不少译文出现了失误。这种现象很有翻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情状系统有更多的了解,并认识到从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客观性,运用功能语法理论探讨了情态的空间,情态的种类,情态的承诺,情态的责任及实意动词的情态化问题,认为对英语情态系统的研究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受到期刊规范性制约,但跨文化特征、学科差异和研究领域会影响作者对语篇修辞手段的选择。对国内外120篇语言学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和情态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类结构潜势存在跨文化差异,国外期刊基本遵守 IPMFC 模式,国内摘要语步数量较少,常做减法,但存在共核语步,国内作者语类功能标记意识较薄弱;在认知情态词汇使用频率、分布、高频词(情态助词和认知词汇动词)等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相似性,无人称情态策略更受重视,其中,被动句使用最多,其次是抽象修辞词和形式主语结构,但国内学者情态意识更趋两极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语篇的语用目标及其语类限制,对判断并指导此类语篇写作的得体性及准确性从而融入国际学术社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定简《论语》虽已残损,但它是目前所见最早《论语》版本,以之与其他版本《论语》作语气词异文比较研究,可以揭示《论语》语气词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分布特点,并修正相关研究结论。从定简到其他版本,《论语》部分语气词发生了从单音节到复音节的明显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传抄、方言、时代等因素,吟诵是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安瑟尔姆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曾受到康德的摧毁性批判。以现代模态逻辑为基本工具,哈特肖恩、普兰丁格和哥德尔分别构造了本体论证明的"模态版本"。经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哈特肖恩的版本没有区分逻辑可能与形而上学可能;普兰丁格的版本以"极伟大性"为核心,运用可能世界理论摆脱了基于"存在"不是谓词的康德式质疑,使问题集中于对证明中非逻辑前提之合理性的把握;而哥德尔的版本尽管依托"肯定性属性",但由于把"必然存在"作为"肯定性属性"之一,最终难以避免康德式质疑。更重要的是,任何本体论证明都是一种有前提的推演,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最终都要依赖于其非逻辑前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索姆斯针对宽辖域分析和严格化的摹状词解释对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所做的辩护并不成功,其原因是他的辩护犯有错误:在已经假定名称‘n’在语义上等于相对于模态词取宽辖域的摹状词‘the x:Fx’之后,或者在假定名称‘n’被定义为与一个严格化的摹状词‘the x:actually Fx’[即n=(the x:actually Fx)]之后,他仍然把‘n’和‘the x:Fx’或‘the x:ac-tually Fx’处理成有不同的模态辖域,并认为人们可以对分别由‘n’或相应的摹状词指称的那个个体持有不同的信念。对于主张名称和相应的摹状词严格同义和共指的描述论者来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所以,索姆斯对模态论证的辩护失败了。  相似文献   

19.
参与者导向词块与表达说话者态度和立场的情态意义关联,其功能在于构建作者与读者关系,拓展语篇对话空间,从而实现语篇的人际互动功能。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通过自建对比语料库,运用AntConc语料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中外博士论文结论部分参与者导向词块的情态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博士论文作者均善于使用情态化语块和中低值情态语块来表达客观命题的商讨性,而中国博士论文还用意态化词块融合声音介入;语法隐喻方面,双方都会运用客观情态隐喻凸显观点表达的客观性,但本族语者集中在概率类隐喻,而且中国博士论文意愿类隐喻偏多,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学习者的个人介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