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生态话语分析是由生态语言学派生出的一种从生态视角对文本话语进行解读的方法,主要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野性的呼唤》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经典之作,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态话语.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情感系统、鉴赏系统、判断系统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合《野性的呼唤》中生态话语的语法特征,从生态话语的及物结构、作格结构、语法隐喻等方面对其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在批判人类贪婪、反思人类破坏环境诸多行径的同时,也难逃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生态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2.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官场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官场话语生态位的生物-逻辑环境、社会-逻辑环境、精神-逻辑环境因此成为动态语言研究的必有要素和重要动因。借鉴生态语言学考察当代中国的官场话语,可以构建官场话语生态位的框架体系,以此来解释官场话语接受中的独特话语现象,从而发展领域语研究的新面向,探索话语分析论域中生态语言学视角研究方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讣闻报道作为特殊的新闻体裁,隐含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文章从Fairc lough话语三维分析模式出发对《纽约时报》关于本拉登的讣闻报道从描述、阐释、解释三个维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同时与BBC,CBC,A lJazzera三个媒体的讣闻作相关对比,进而挖掘其隐含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于2019年8月12日至15日在南丹麦大学(丹麦欧登塞)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语言学会议”。大会主题为“言语行为与生态文明:与生命科学的融汇和贯通”(Languaging and Eco-civilization:Towards Consilience with the Life Sciences)。继连续三届在中国组办的国际生态语言学大会之后,该会议是国际生态语言学会议的又一大盛事。会议主题延续了历届会议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同时强调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尤其是与生命科学、环境学等和生态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结合。此次会议上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第一次正式走向国际舞台,展示了Halliday模式下生态话语分析范式的研究进展,成为国际生态语言学研究全景中体系最完整、发展劲头最强的研究模式之一。文章回顾了会议主旨讲话和分论坛内容,并就这次会议上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环境话语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相关的一类话语,受到学界关注。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在话语生态性构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语料库话语分析或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视角被广泛用于语篇或话语研究中。语料库生态话语分析将上述两个视角整合,是话语生态性探索的新路径。研究立足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自然观),借助专用语料库工具,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包含一个总库与四个子库),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和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研究发现,作为环境话语的《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是生态有益型话语,报道表达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阐明该报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相关问题的态度,同时凸显其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6.
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从词汇语法特征考察了CNN有关3·14西藏事件新闻标题和事件报道中的蕴涵意义,旨在揭示其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并通过转述语的分析指出CNN关于西藏事件报道问题声明的不实。  相似文献   

7.
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其中Fairclough提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因简单易操作而在话语分析中被广泛引用。本文选取英美代表性媒体BBC和CNN对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两篇报道,运用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概念"模式,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证实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和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在自然灾害类新闻报道分析中的可行性,这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读者的批评语言意识,从而客观地认识媒体舆论。  相似文献   

8.
微博话语分析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微博话语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从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对新浪微博话语从信息性、情感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博话语具有独特的信息性、丰富的情感性和广泛的社会共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2018年10月9日至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生态语言学专题系列讲座。来自香港岭南大学的Andrew Goatly教授与来自南丹麦大学的Stephen Cowley教授从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生态语言学的多学科融合与生态话语分析范式研究三个角度进行了主题讲座,探讨了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前景与其超学科属性。讲座表明,多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是超学科属性的体现,为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顺应了学科发展潮流,反映了学界对学科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尝试构建包括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的生态话语多层次分析模式,且以该模式对2016年中国环保部长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告内容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和共享发展观;语言体现典型的政治语言特色;大量运用语法隐喻;句型基本为陈述句,且主要为祈使句;主位推进模式促进语篇连贯,且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多层次分析模式有助于全面深入探讨生态话语的认知功能生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香港、澳门回归,举世瞩目,引发世纪传媒大战。本文就两次回归交接仪式 的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国内27家报纸回归日当天头条新闻的标题,探讨重大新闻 标题制作应如何出新求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北极是全球资源的宝藏地带,聚集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与未来走向。但是,随着北极的资源、区位等优势越来越凸显,由此而来的摩擦和冲突也越来越多。通过梳理2012年5月以来CNN、BBC、RT、CBC和CCTV五大国际媒体新闻网站中涉及北极冲突的357篇英文报道,对其中呈现出的冲突新闻事件进行了全样本分析。由此,提出了以下北极冲突的解决路径:媒体应促进北极地区形成多元化安全共同体与多边谈判机制;真实报道当地居民生存状态,以及持续关注环境问题。中国媒体应积极参与有关北极地区冲突的客观报道,帮助政府和公众更好地认知北极地区争端,为中国在北极地区相关议题中的话语权和应对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中出现的倾向性态度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基于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态度模型,记者对报道态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负面新闻的接受程度和新闻的重要程度。仅当社会对负面报道的接受程度较高时,媒体内部报道态度才会出现差异,即关联度较高的记者会倾向于负面报道,关联度较低的记者则倾向于正面报道。基于《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纽约时报》记者比非《纽约时报》记者负面报道倾向性更高,新闻工作者相较自由记者更倾向于负面报道,这表明美国媒体对中国新闻的负面报道现象源于美国民众对中国新闻存在先验偏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是两份在大学校园中阅读率较高的英文报纸,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利用这两份报纸,尤其是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对两者的差异没有较全面的把握。就两份报纸在新闻价值、新闻报道方式、国内新闻报道选题、政治倾向、新闻标题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日报》具有注重严肃话题、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重视国内新闻报道、政治倾向明显、标题语言和文体比较正式等特点,而《21世纪报》则注重提供学习资源,很少涉及政治话题,一般不对政事发表明确的态度,标题新颖诙谐。分析的目的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指导其更好地利用这两份报纸。  相似文献   

15.
标题是新闻语篇的灵魂,具有统领全文的功能.标题中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新闻报道不同的侧面与意义,体现媒体的立场和观点.文章结合实例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等方面对美英主流传媒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揭示了新闻标题反映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指出受众在解读外媒新闻标题时应注意培养批评性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大众媒介接触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 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均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杂志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通过电视、广播和新闻网站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此外,虽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负面倾向,但美国民众通过各类媒介接触中国新闻的总频率却与其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这是由于美国民众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到的有关中国信息相比媒体的新闻报道更为负面。  相似文献   

17.
英美媒体涉华报道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涉疆报道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将以英美媒体的涉疆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报道量、报道内容、新闻体裁、消息来源,从批评话语视角入手,分析英美媒体涉疆报道中如何利用转换、词类来传达意识形态概念意义,运用模糊的转述方式和消极转述动词来影响受众,从而达到反映其意识形态倾向性的主题和信源选择以及体现其价值观的负面新闻报道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66篇《体坛周报》的中文体育报道和66篇《Kicker》(《踢球者》杂志)的德文体育报道作为语料库,分析了中德文报刊体育新闻报道标题的结构和它们所实现的功能,并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两者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所实现的功能上都有较多的不同点,但它们还是体现出一些明显相似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是一种比较严肃的消息类文体,通常以重大的新闻事件为其报道内容。英语时政新闻的标题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某些特点,如小词的使用、省略、比喻和双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