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天地》2007,(3)
手里牵着希望/朝迎日出/暮送残阳/欢声笑语歌声飞/童谣古诗随风飘荡/三岁幼苗相伴/永不老。这首小诗是我老年生活的剪影。但有些至爱亲朋不以为然,一度诚恳相劝:“带孙辈责任大又过于劳累,毕竟已届古稀,应慎重考虑。”然而,我和老伴乐此不疲,照  相似文献   

2.
一位小学毕业的"姥姥级"农妇,创作了五百多首童谣、快板,她50岁以后成明星——童谣大王任秀茹,带我们走进她的"找乐生活"……一天,在家做全职姥姥的任秀茹,哄外孙女看童书学歌谣,但只读过一个月初中的她,童书上好多字不认识,她念着念着经常卡壳,索性决定自编自写歌谣,说给孩子听。虽识字有限,但这  相似文献   

3.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兴城市南一小学,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让文明健康的童谣进入校园,在学校开展了多次“新童谣征集评比”活动。迄今为止,已收集各类新童谣1000多首。内容涉及文明礼貌、安  相似文献   

4.
冰球男孩     
Lisa  Fitterman  朱绩崧译 《可乐》2010,(12):56-57
第三节比赛开始,奇袭队零比三落后。安德烈·埃蒙德心中焦急,一心要扳回比分。这名15岁的前锋用假动作晃过一个又一个对手,全力冲向对方球门。 高大瘦削的马克西姆·特兰布雷立刻采取行动。他是飞龙队的后卫,对于球队而言,这是一场必须拿下的比赛。  相似文献   

5.
玉宽 《新天地》2012,(2):51
我用皮影装饰家居,集传统、时尚、知识、趣味等特点于一体的这种装饰方式,使我的现代家居生活既另类又新潮,赢得了新朋老友们的钦羡。我收藏皮影50年,是皮影的顶级"发烧友"。几十年来我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各地皮影流派的代表皮影制件百余件,其中人物  相似文献   

6.
明代实行的匠户世袭制度,对民众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这一制度为民众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为承担世袭性的匠役,从明初开始,不少匠户就与没有血缘联系的匠户合充匠户户籍。随着时间推移,匠户内部形成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处理这些关系,负责料理本户服役事务的户首也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匠户在制度的推动下,超越"原生性归属"的界限,与本无社会关系的其他民众打交道。其二,这一制度拓宽了民众的空间活动范围。明代匠户分为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需定期前往指定地点服役,住坐匠除在固定地点应役外,尚需轮流承担繁重的解运任务。为了服役,匠户不得不定期前往政府指定的地区,参与区域性乃至跨区域的空间流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空间活动范围被大大拓宽了。  相似文献   

7.
捡起手绢     
徐娟 《山西老年》2009,(5):44-45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总能唤起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的童年记忆。然而,随着纸巾的普及,国人却真把手绢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籍中有一首叫做“康衢童谣”的作品,历代著录、引述不绝。然而这首所谓的远古童谣实在是伪作,据朱自清先生说郭绍虞先生曾言其真实来历,朱自清先生也力和此议,但仍未得到广泛的认同,甚至在当今出版的一些著作中,还赫然有“康衢童谣”。因此不避浅陋,略作考析,希望引起硕学重视,共正视听。  相似文献   

9.
郑永 《北京纪事》2015,(1):25-26
“我这绣龙袍的手艺,是和我公爹学的,我年岁大了,想把它传授给每一位愿意学习刺绣的人。”60岁的刘秀花大妈在她的绣花坊里和大家说。
  30多年前,房山区琉璃河镇刘李店村的刘秀花和公爹学会了刺绣宫廷大龙袍的手艺。公爹宁国玺13岁学习刺绣,心灵手巧,悟性又好,有一手刺绣宫廷龙袍的绝活儿,行内给予他一个“蝴蝶宁”的美誉。他曾在1949年参加了刺绣人民代表佩戴的国徽的工作,并亲手绣过国旗,宁国玺的手艺来源于他的师傅:一名宫廷刺绣工匠。  相似文献   

10.
王发财  王玉 《北京纪事》2010,(11):78-81
"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滴滴滴吹,浪花听了笑微微。小螺号滴滴滴吹,声声唤醒归罗。小螺号滴滴滴吹,阿爸听了快快回罗……"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您,再听到这首熟悉的,伴随着童年成长的童谣,会不会泪流满面?这是程琳在年仅13岁时,在中国内地首次用纯正的流行唱法演绎的《小螺号》。从此之后,便为内地流行音乐打开了一扇门,成为内地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星,而被无数歌迷疯狂追捧。而数年后,她再度引领风潮,以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信天游》宣告了内地歌坛"西北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真爱有痕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打养麦……”每当我听到这首古老的童谣,就想到了我的奶奶。奶奶70多岁了,那双不大的眼睛总是那么慈祥,在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有不少细密的皱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丁萱  刁杨 《社区》2009,(29):34-35
何泽华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这个40岁刚出头。看起来还很年轻的中年汉子.如此痴迷喜爱皮影,让人有些惊讶,也庆幸皖南皮影还有这样的“喜爱”之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或许就是皮影戏千百年来传承不失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熟悉的诵唱,在耳边响起,感觉是那么亲切。这是二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吟唱的一首童谣。古人认为,所谓“谣”也就是一种不用乐器伴奏的“徒歌”。——“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童谣也就  相似文献   

14.
金子美玲(1903-1930),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在她短暂年的26年的人生里程中,写下了500多首充满童心童趣的作品。这些作品曾在当时日本大众文学代表性儿童文学杂志《赤鸟》上大放异彩。但随后因为战乱逐渐被人遗忘。但是在她26岁时,正是在人生的美好年华,也是在她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金子美玲留下幼女,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时隔50多年,她的童谣手抄本被后人发现,并很快得以出版。至今在日本以她的经历和时代为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还在继续拍摄中。在她的故乡,建立了金子美玲纪念馆来缅怀这位昭和时期的童谣巨星。每年去她的故乡金子美玲纪念馆人数有增无减。她的童谣诗集,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儿童启蒙教育的书籍。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北京市健康管理促进中心咨询电话:010-61785882 61789698"屁乃五谷杂粮之气,在肚里转来转去,一不小心跑了出去,放屁人欢天喜地,闻屁的人垂头丧气。"这是一首儿时童谣。短短的43个字浓缩了人体"尾气"的形成、运化、排放后的"社会效果",既有客观的成因又有主观的感受,还有群众的反响。可谓"精辟"!响屁、臭屁、连环屁、蔫儿屁、萝卜屁都是人体的"尾气排放"。屁是身体排放的废气,主要成分大约由59%的氮、21%的氢、9%的二氧化碳、7%的甲  相似文献   

16.
政治童谣在历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春秋始,逐渐增加,到魏晋南北朝隋唐达到高峰,而从宋明之后,则缓缓减少.这是因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童谣和变、乱有最密切关系,矛盾尖锐、大变将起的时候,总是童谣活跃的黄金季节,表明童谣有为人们指引未来政治方向的作用;时代越长,童谣越多,反之则少,是因为时代长,变化就多,因应这种变化的童谣就多,反之则少;童谣的多少,还和不同史书作者对其态度有关,重视者多,忽略者少,唐宋之前多而之后少,即在理学的胜利,导致神秘主义影响下的童谣数量的下降.但是只要存在政治变化,人们又关注这变化,作为特别政治谋略,预言未来政局的童谣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7.
皮影的造型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而创造出来的.皮影的二度空间造型的特点,使皮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是从实际生活逻辑向艺术逻辑的转化,赋予了皮影艺术强烈的装饰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皮影艺术是甘肃民间古老艺术的宝贵遗产,它既承袭了传统,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又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气质和诱人的美的特征,是稳定而不衰的.  相似文献   

18.
皮影始创于刻纸属于一种舞台演出用具,也是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历史上,我国曾有九个省区发展出了近15种极具地方民间特色的皮影种类,并一直流传至今。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所显现的是一种跨界的、综合的造型艺术形式,同时兼备剪、影、刻、画等造型语言特质。以梳理皮影及与之相关的造型形态语言方式为主,力图在理清其造型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当代语汇下"皮影"的继承与再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潘是大姓,名人自然也多,过去形容美男子,有个词——貌若潘安。潘安的名字其实叫潘岳,怎么就给改成潘安了呢?因为杜甫一首叫《花底》的诗里面有一句:"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在这首诗中杜甫称他为潘安,由于诗太有名,后代人就叫他潘安了。潘岳非常漂亮,到底有多漂亮不知道,那时候也没照片。他少年的时候,才华出众。20岁时某一天,赶上晋武帝藉田(古代一种仪式。每年春天的时候,由太监牵着牛,皇帝在后面举着鞭子晃两下,就表示参加劳动了,祈祷五谷丰登),潘岳就写了一首赋来赞美这件事,  相似文献   

20.
反腐必反庸     
什么是"庸"?《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有首童谣形容的最为贴切,即"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不学无术、全无策略,什么也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