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话语的社会性与对话性--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基于他的语言哲学,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对语言的关注,始终没有离开过语言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识形态内容,因而对话关系成为超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表述成为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表述的5个特性使话语始终置于社会性与对话性的光照之下,这使得超语言学不仅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语言学和现代的描述语言学,而且拓展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也为文章写作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官场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官场话语生态位的生物-逻辑环境、社会-逻辑环境、精神-逻辑环境因此成为动态语言研究的必有要素和重要动因。借鉴生态语言学考察当代中国的官场话语,可以构建官场话语生态位的框架体系,以此来解释官场话语接受中的独特话语现象,从而发展领域语研究的新面向,探索话语分析论域中生态语言学视角研究方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概述了2019年11月15日至17日在青岛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话语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大会报告,从认知话语研究、智能话语研究、当代中国话语实践研究、话语研究模式构建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会议围绕话语语言学展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对话语语言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博话语分析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微博话语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从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对新浪微博话语从信息性、情感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博话语具有独特的信息性、丰富的情感性和广泛的社会共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K?vecses关于隐喻的“连贯性压力”研究强调话题、交际情境、物理环境、常规概念化方式对自然语篇中隐喻使用的解释作用,而作为语境与话语之间中介的话语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理想化。文章主张,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具有释义学性质,即对隐喻使用的解释需要结合话语生产者存在的社会文化处境。基于身体、语言与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来探讨隐喻使用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产者是在语言与认知互动中形成共同体的社会成员;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受到基于文化认知的连贯性压力而具有文化特殊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渊源的梳理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观和社会符号学为伯恩斯坦早期的语言语码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语言学框架,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开启了语言研究的“文化转向”,米德、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的融入则把“语码”推演至教育话语的高度。这种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是20世纪社会学的“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为语言/话语研究搭建了一个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沟通的桥梁,也为探究语言、心理、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庄子“三言”与巴赫金 “超语言学”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中“寓言”、“重言”和“卮言”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其本质含义分别是:一、“寓言”是虚构的托之他人之口的话语,外在地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对话;二、“重言”既能够表现说话者本人观点的他人话语,又是权威性的他人话语;三、“卮言”是直接描述、陈述事物的出于己口的话语。“三言”是庄子从交流对话的维度对话语进行的分类,这和巴赫金从超语言学维度中对话语的分类相通。庄子“三言”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观念和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表明,庄子的语言观念既超前又朴素,在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应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语料库为语言研究提供大量的自然语言材料,有助于语言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具有观测性和验证性,语料库发展需要人们的内省和语言学理论支撑.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识的,思维具有隐喻性.功能语言学认为,交际和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强调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进行交往、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相似重合处较多,均承认体验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只是研究角度不同:认知语言学探寻人们的心理感知、认知推理,重视心理因素;功能语言学重视社会功能,强调语言意义是一套社会潜势功能.在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互相补充的基础上,借助语料库,分析研究词汇语法层面的语言现象,挖掘语言学现象背后的理据.  相似文献   

10.
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元话语的概念、范围、分类和功能等方面,对元话语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虽然元话语研究至今存在诸多分歧,但毋庸置疑,元话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应从多维视角来探讨元话语的理论基础,巴赫金话语理论为元话语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功能语言学、修辞学和社会建构理论为元话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语码转换是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转换,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语码转换在语言界受到了多方关注,语言学家们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多维视角来研究语码转换。如果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语码转换句法简单,社会功能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Jef.Verschueren在其语用综观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结构,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研究话语的连贯性,有利于语篇学和语用学互动式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给语言使用者一些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3.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阐释了表层语言选择与文本交际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问的紧密联系,本文论及的语篇、语域分析法便是以该模式为基础的研究方法.House的语域分析模式旨在通过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对比分析来考察情景变量、语体、功能及语言.Baker的分析对于研究文本的主位结构和衔接结构特别有用.Harm和Mason则超越了House的语域分析模式,翻译对语用学和符号学的研究已成为他们模式的一个探讨主题.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象似性指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其表达的内容之间有某种象似关系。在广告英语中,映像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的音系、排版、字体等多模态手段中,是人们有意识使用的一种手段。搜集大量21世纪以来的品牌广告语料,试图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英语广告中映像象似原则及其功能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说明映像象似性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恰当运用,并证明认知语言学的相似性与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新领域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话语是将来自另一语境下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复杂的再编码后,使知识适合课堂传递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解码、传递的过程,也是认知情感的传递过程。话语主体通过解构权威、知识语境化、知识多维动态、积极的情感参与等,使知识具有对话性、参与性和情感性,即对学习者而言具有了亲和力;而专业化的象征语码、唯一性和确定性等话语形态突出了知识的权威和等级,弱化了知识的亲和力。教师的知识话语沟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限定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情感认可度和价值判断。互动会话分析显示,话语的序列体现教师不断借助话语的情感隐喻手段以维系、更新自己的亲和力话语方式,并使亲和力具有积蓄性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理解有过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的作用,尤其是认知语境的作用。本文在阐明隐喻的本质和及其语义特征的基础上,从字词、句子、文化和语篇的层面探讨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所发挥的功能,阐述了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个纯理功能假说中,人际功能侧重反映和描述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即那些用来建构话语互动中的社会角色和话语角色的语法资源。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马丁及其同事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模式"这一研究范式,旨在描述话语互动中的价值判断和评价的语言资源。评价模式根植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其核心概念是系统,其中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评价模式的提出无疑推动了人们对语言中评价意义的认识和描写,也推动了话语分析这一研究范式的发展。由于该模式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和语言的复杂性,该模式在应用于具体的话语分析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存在也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为语言研究者分析话语生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研究对象包括环境类语篇和非环境类语篇,旨在引导人们言行生态化。作为非环境类文本,人工智能科普语篇以新颖有趣的话语方式,既向人们传播了AI 技术新发展,也反映了写作者的语言生态观。为揭示此类语篇生态取向,文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理论,以20 篇英文AI 科普文章为语料,从及物性视角对语篇进行表层描述和深层生态解读。研究表明:表层来看,AI 科普语篇语义配置方式倾向使用以社会性场所为施事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借此实现向读者科普AI 知识的语义功能。深层来看,该类语篇生态取向主要表现为生态模糊型和生态保护型,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界对AI 所秉持的科技生态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话语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类的很多活动是通过话语才得以实现。环境话语伴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而诞生,它引起了很多学科的学者的研究兴趣。文章欲从环境话语的定义、体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相关出版物等方面对西方学者在过去近40年时间内的环境话语研究做较为全面的梳理,以期对国内的环境话语以及环境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