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不断扩展的人际网络当中,更加敏锐的羞耻感促使“自我强制”的心理机制逐步加强而呈现出彬彬有礼的形象。两人立论相左,前者因“爱”而生,缺失理性的维度;后者被“恐惧”所囿,掩盖了“神圣的本能”即仁爱,从而塑造出互为“他者”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对于情感,对于家庭教育,对于社会视域中个人的强调,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与他的浪漫主义师辈们卡莱尔、阿诺德等人一样,批判欧洲现代文明,寻找疗救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痼疾"的"良方"。在他看来,这一"良方",正蕴藏于古老的儒家文明之中。因此,在同时代的康有为、严复等人致力于引荐西学之时,他却抛出"儒家文化救西论"。他对欧洲文明"群氓崇拜"的批判已涉及现代性的课题。他是中国范围内率先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辜鸿铭关于"中国人的精神"的三个问题,即良民宗教精神是中国儒家文明的精神,真正的中国人具有纯朴、博大、深沉和细腻"四德",真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每一个现实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揭示出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人努力做"真正中国人"更是意义重大,有助于确保国泰民安、合家欢乐。  相似文献   

4.
从后殖民视角对比研究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将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译本的进行了对比研究。理雅各译文的启示在于: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译本不一定是反殖民的翻译,它很可能是殖民主义者制造东方主义形象的手段;而辜鸿铭译文的启示在于: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的译本并不一定是殖民主义或者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它可以成为向殖民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论述人的社会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埃利亚斯基于融合社会生成与心理生成的视角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独到见解,结合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和福柯的知识社会学,提出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并非纯粹理性的从强制到自我控制的过程,同时指出,人的社会化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同步,人的社会属性的真正实现将有赖于人类文明真正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文本结论本身不是认识问题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其严整的推导过程。文章以“理想类型”方法在《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运用为例,探求用以解释现实的理论建构为何在实践中却走向了理论预设的反面,以透视社会学理论对阐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是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A Friend in Need》堪称揭示人性的多重性、复杂性的一篇佳作。以往的评论家和读者对这一短篇小说中人物人性的"残酷"性一面的理解多拘泥于传统,因而过于肤浅。透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这篇小说中人物罪行的根源,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人性,帮助揭开对人性复杂性的迷惘和困惑。  相似文献   

9.
试论宗教心理调节功能的现代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自产生以来,之所以在现代社会还能继续存在并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具有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的功能,它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籍和安全感.本文论述了宗教心理调节的多重性功能,阐释了宗教心理调节的两重性思考,并对宗教心理调节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揭示了宗教心理调节功能的现代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是一个应当是如何的问题,而基督教的社会性则是一个本来是如何的问题.这就是说,一个宗教体系的社会性,直接制约着该宗教体系的公共性,左右着这个宗教体系的公共价值关怀及其社会表达形式.在现代社会结构里,凡是具有社会性的,就应当具有公共性.而这个社会性,即存在于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的领域之中;它的功能发挥,即能使所有的宗教体系呈现出一种现代社会亟需的公共理性,一种发挥在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独立自在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性地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人类生活中的主要社会事实:道德、教育、家庭、劳动,尤其是对宗教的经典研究意义深远。莫斯继承了涂尔干的研究方法,对"总体性社会事实"又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文章拟对涂尔干的宗教观和莫斯的巫术理论进行介绍和比较,在比较中把握涂尔干开创的法国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他们对宗教和巫术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是实际存在而又无形的东西,它容易被人忽视,但其作用却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心理”思想是普列汉诺夫的重要的理论创见,他把“社会意识”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给予社会心理以应有的理论地位,并辩证地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发挥和发展。当前,合理汲取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论证逻辑”出发,社会化理论着重分析行为体之间针对规范的辩论和证实。在吸收制度主义理论优点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化理论强调国家间的交往和互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规范说服”是社会化中的常用策略,有效的说服能够推动国家问社会化的发展并塑造国家新的认同和偏好。制度化与社会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国际制度为国家间的社会化提供环境与动力,而后者有助于国家间互信程度的提高,进而推动制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以来,“抢购”频频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和社会热点事件,抢购风波一波接一波地不断上演.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读这些抢购风波,分析抢购风波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凸显”,是社会群体从众心理的行为表现,追求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其产生的根本驱动力,人类“种族记忆”中群体性恐慌心理的唤起,催生抢购风波的爆发.面对抢购风波,各级政府要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抢购事件,权威机构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缓解和控制民众的恐慌情绪.  相似文献   

15.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存在和发展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根源。它是剥削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但对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也把宗教作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手段。宗教将随着其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藏滇交界处天主教会为研究个案,以横断山脉"藏彝走廊"地理特征为切入点,认识近代天主教在藏、怒等族民众中的传播历史及特点.在介绍天主教西藏教区设立与遣使会入藏企图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巴黎外方传教会接管藏区传教事务,以及崩卡传教点的兴衰,进而揭示天主教会利用"藏彝走廊"的特殊地理走向,在坚守巴塘传教点的同时,南下延伸至澜沧江、怒江中流部分地点,东北发展到道孚、炉霍等地,并且据此分析天主教会选点的考量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一个乡村社区的天主教的田野调查,展示了天主教在日常生活和葬礼、敬祖等问题上的处境化问题.笔者认为,正是农村大量的天主教徒具有极深的民间宗教信仰背景,从而使天主教的高度处境化能自然地进行.站在宗教市场论的视角看,这恰好说明潜在的信徒在尽量多地保留原有宗教资本的情况下,更易接受天主教这一新的宗教产品,这为天主教占领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的宗教"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一个理论创新。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宗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广大信教群众是构成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宗教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宗教职业队伍是爱国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20.
近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和对外侵略之路,他所鼓吹的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教育”;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则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社会”,致力于一种建设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对外侵略的教育,一种关爱生命、生命至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